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等量齐观、并列批评的文字达三十四处之多,另外单独批评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字又有二十二处,总计五十六处。他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制度说成是第二次浪潮的产物,社会主义已穷途没路,“几乎只有一场政治革命才能行得通”,才能走向第三浪潮的“实托邦”。他对社会主义批评如此尖锐,篇幅如此多,而该书在国内发行又如此广泛,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保持缄默,任其流传。  相似文献   

2.
教育发展与社会文明关系十分密切,教育如能与经济、政治相互适应,协调发展,则必能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一)两种不同的文明观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出,人类社会变革已经历的第一次浪潮,是历时数千年的农业社会;第二次浪潮,是工业文明的兴起,至今不过三百年;现在人类社会正处于第三次浪潮的变革之中。他是从生产上、技术上进行分类。与此相应,他提出了文明的分期:农业社会的文明、工业社会的文明、第三次  相似文献   

3.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在《力量的转移》一书中曾经指出,人类社会中有三种形式的力量:最初级的是暴力,在中级阶段是财富,到了高级阶段是知识,知识将是竞争的重要砝码。正如托夫勒预测的那样,现在人类正面临着一场以数字革命为光导的数字化信息革命,它将再一次改变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最终导致人类社会转向知识社会。这个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由生产物质的活动为主向生产非物质的活动为主转化;由体力劳动为主向脑力劳动与体力结合,以脑力为主的转化。这就是说,未来的社会只需少数人用少最时间去生产人类所需…  相似文献   

4.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卢卡奇始终关注意识形态问题,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未发表前,卢卡奇就在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了"物化理论"。他的物化理论是对当代西方社会工人阶级真实境遇的揭示,是对当代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日益被割裂的深层反思,其目的在于形成工人阶级统一的"阶级意识"。本文试图对其理论做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刊1986年第2期发表的辽宁省委宣传部常卫国同志所写《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科学》一文,对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的传统观点提出异议,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曾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个组成部分,而且不曾是一门科学;他主张现在要另外建立一门社会主义科学。在1986年4月召开的北京师大、天津师大、华中师大联合发起和组织的科学社会主义学术讨论会上也  相似文献   

6.
正《哲学笔记》(即《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一书是列宁从1895年到1916年研读哲学著作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时所写的读书笔记、批注等汇集整理而成的,其核心部分是1914年至1916年写成的八个哲学笔记本。《哲学笔记》是一部思想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巨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价值。学习列宁《哲学笔记》不仅有助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被他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而且通过学习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进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同志,曾在一九一三年发表的不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对民族这一基本概念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定义,他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4页)这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阐述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几个基本特征。这篇光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列宁曾对这篇著作予以高度的评价,他说:“文章写得好极了。这是当前的重要问题”(《斯大林全集》第2卷,注释第一○三条》。一九二九年,斯大林又在《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一书中,重申了这一定义,并将第四特征更加完善地表述为:“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286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它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极为突出的实践意义,对我们今天搞好民族工作,仍然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描述了“新产业革命”将导致一个“信息”时代,苏联的尼·伊·茹科夫在他编著的《控制论的哲学原理》一书中也谈到:“在控制论、原子、基因和宇宙时代,信息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不亚于动力和原料”。信息的交流要求一种中介形式,那就是人们的社会交往。考察我国人们相互间的社会交往的历史轨迹,很自然会想到老子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名句,此乃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生产状态所造就的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9.
通过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第三章和第四章对"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以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反对者的批驳,重点讲述了共产主义的实际意义。从共产主义的可实践性以及人性问题等方面,对现实生活中对共产主义与乌托邦画等同的现象进行分析,论述两者的不同之处,并最终得出结论。这对更好地理解"四个自信"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庞翼平 《学理论》2011,(14):45-46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物化理论。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主要讨论物化和物化意识。马克思异化概念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二者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概念理解上有差异;对消灭物化途径的看法不同。  相似文献   

11.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诸多代表性人物中,高语罕独具特色。他不仅用白话文写作,更是开创一种书信体写作方式,话语通俗,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易为知识青年所接受。从时间上看,高语罕在1921年至1932年撰写的《白话书信》、《理论与实践:从辩证法唯物论的立场出发(书信体)》、《青年书信》等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三本通俗著作,高语罕当是我国最早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12.
<正>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出版后的社会反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一书,原是我自编的第八本文集,总共45万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于2007年4月发行第一版,印数2 200册。是年9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联合北京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和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举办"高放教授80华诞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13.
吉登斯作为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或曾经作为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其重要作《超越左与右》一书中,提出了超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全球世界主义秩序”理论。这个理论是他全球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要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95页)毛泽东一生致力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功。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创者和最杰出的代表。他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作的艰辛探索,他创造和积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今天对我们仍然很有教益。  相似文献   

15.
《求知》2017,(8)
<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这部著作是恩格斯在1880年应保·拉法格的请求,根据《反杜林论》的三章内容,即《引论》的第一章、第三编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改编而成。这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被马克思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列宁则认为,这是一部"概述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书,是每个有觉悟的工人必读的书籍。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2)
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提出了要对马克思的遗产进行批判地继承,而他对于马克思精神的解读也是从解构这个全新的视角进行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上,思考德里达的"解构"才能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它的内涵。通过比较解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之间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方法和原则为前提对解构进行批判性继承。  相似文献   

17.
何娜 《学理论》2010,(14):1-2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主要阐述了他对与自由主义的追崇和对于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混为一谈的批判。本文针对他在书中论述的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对于社会发展的有利性以及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下社会发展的弊端的一些观点和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简单的比较,从而区分二者的不同,并从中得出一些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深化干部理论研究,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评《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与实践》书翰,宗楼由华中师大许耀桐教授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与实践》(以下简称《干部学说》一书)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此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论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的创立与...  相似文献   

19.
1906年德国社会学家W.桑巴特写了《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一书,当时桑巴特还是一个准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因此,他这本书没有为"美国主义"辩护的意味。他在书中围绕这个问题列举了六点理由,一是美国工人更"倾向于对  相似文献   

20.
《红旗》一九八七年第三期刊载段若非文章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有自己的专门研究对象,它才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才不致被其它学科所代替。 作者说,斯大林在《联共党史》结束语和《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曾给马克思主义下过定义,其优点是,他从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着眼,缺点在于;他所下的几个判断是并列的,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