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刚才是您在车厢里卖报纸吗?您的行为违反了《北京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条例》的第43条,将依法对您进行处罚。""啊?我就卖个报纸还得罚款啊?"这其实是地铁职工表演情景剧的台词。在2015年北京地铁"安全是永恒的旋律——法制地铁·守护安全"主题情景剧大赛进行决赛现场,观众在观看情景剧的同时,也了解了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条例的内容。百余名职工参与情景剧演出"呀!怎么有只狗在地铁车厢里?""这是我的导盲犬在工  相似文献   

2.
<正>在全国第十六个安全生产月之际,北京地铁2017年"落实主体责任共建平安地铁"主题情景剧决赛如约而至。与其他表演比赛不同,地铁情景剧表演的内容,讲的都是地铁职工自己的事,讲身边的事,讲安全的事。每个故事都来自于一个个小的安全案例,都是宣传、普及地铁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规程的。这次情景剧决赛,共有来自10个单位的11个节目入围。虽然没有华丽的舞台,绚烂的灯光,但每个短剧的剧情跌宕起伏,音乐编配动人心  相似文献   

3.
谁的海岛?     
邢少文 《南风窗》2012,(22):8-8
作为一个在他省工作的海南人,每次回三亚,我的感觉都不太舒服。这个城市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从饮食、交通、居住到文化,天南海北,各式各样,但它呈现的不是一种包融与贯通,而是杂乱与割裂的景象。关于海南的两座大城市,海口和三亚,一种流行的说法是"海口是海南人的海口,三亚是国际的三亚"。三亚常住人口中,外地人已经超过了本地人,但  相似文献   

4.
香港经济的冬天已经整整持续了一年多,至今仍不见曙光。财政司曾荫权说,“香港过好日子已经过得太久了”,现在这个必要的调整过程“无疑是难熬的”,因此,“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以和衷共济的态度去面对困难。更重要的是紧记:面对逆境,绝对、绝对不可以泄气”。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经济运作有其自  相似文献   

5.
俚语道琉球     
在我的家乡有一句俚语:当张三和李四互相交谈的时候,如果张三或李四要把某一件事情告诉对方说得不利索,啰啰嗦嗦的,对方就会不耐烦地打断他的话说:"哎呀,你是扯么子琉球唦!"这句俚语,我小时候听我父母说过,长大以后又听同学同事说过,在数十年间也不知道听了多少遍;但以往听了就听了,从未深究过,只略知其意,那大概就是所言之事情况比较复杂,说起来一时说不清楚,给人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然而最近我又听到我妻子说了一遍后,不禁突然一怔:这句俚语里的"琉球"莫非就是那被不公平的历史掩埋了一百三十多年的琉球(国)乎?  相似文献   

6.
真相的需求     
《南风窗》2016,(23)
正"摇滚不属于病夫。"10月13日见到黑豹乐队前主唱秦勇,谈起为何摇滚被"边缘化",他这样回答。听了这话,心里有点震撼。不是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有很多人喜欢摇滚,这没有道理。值得思考的是,摇滚所代表的那一类硬朗的、有精神内涵的文艺作品,今天的确并不受欢迎了。诗歌就不用说了,这个时代里,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要多。我参加过作家刘杰的签售会,来了100多人,已经是一种"盛  相似文献   

7.
李北方 《南风窗》2013,(25):12-12
我们已经谈论过,分工是社会回报体系的一部分,那些身处高位的人没有理由以其所谓"对社会的贡献"作为向社会进一步索取的筹码。但是,历史和现实往往是与道理偏离的,我们得到的总是不完美的结果,"贤能统治"(Meritocracy)虽有缺陷,在实践中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最不坏"的机制了。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分工。但恐怕只有在原始社会,分工才保持了其应有的含义,每个人都为群体的生存做  相似文献   

8.
职工与文化     
《工会博览》2013,(29):1-1
有句老生常谈的话,说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敢说,虽然21世纪已经过了十多年,但这句话却未必每个人都懂,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确有相当一部分人充当的角色是拿着不懂装明白。因此,就有了对上述论断带有自恋倾向且一厢情愿的所谓解读,比如,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12,(21):70-71
在中国足坛这样一个"多事"的地方,为什么我从不放弃?我又凭什么相信自己的耕耘会有未来?答案其实很简单:这是一种信仰。1992年,我从国家队回到上海,有人曾给我算过一次命。他说:"你马上就要开始10年的好运了,会一直向上走。"——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信命"的人,甚至被人说有些"迷信"。但这些"大师"说的话,在我心里却始终会有份量——所以,我掐指算了算,10年后?也就是2002年,不正好是世界杯比赛年吗?所以我觉得,冥冥之中,命运是有所注定的。这个吉利数字一出,工作上竟真的有了变化。93年我接手"有  相似文献   

10.
李克诚 《南风窗》2013,(12):42-44
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青春期,让"50年代人"产生了一种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和特殊的"政治关怀"。那就是,不仅在青年时期,他们几乎终身都在思考同一个宏大的问题:"中国向何处去"。这不仅与他们早年受到的红色教育有关,也与他们自身命运息息相关——因为,每个人的"个人出路"也都取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美国钞票公司经理乌德黑先生年轻时,是该公司的一个小职员。同事们轻视他,上司也不提拔他,使他感到非常不快。其实几乎每个初入社会的青年,都会有这种感觉。不快显露脸上,必使上司不满,同事不和。乌德黑又如何?他说:“有一个时期,这种不快的感觉十分严重,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我准备好纸笔,决定写辞职信。在动手之前,我改用红墨水,因为红墨水的字迹更容易泄愤。我把职员至经理的缺点,都一一列在纸上,自己觉得十分确切妥当。我极尽所能,把这些人骂了一通。写完后,从头到尾细读一遍,觉得十分得意。  相似文献   

12.
正看了这期的《工会博览》,感触颇多,尤其是看到"关注"专栏中的《工作空间里的那些年那些事》一文,心里涌起一种清新的感觉。报道关注的是普通人、普通岗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记者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向读者展示了不同岗位职工工作空间里的故事。随着一个个办公空间的打开,一个个人物的出现,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情节。读完全文,我好像随着记者们的足迹去这些岗位游走了一圈,在了解到他们8小时内精彩生活的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在每个小小的办公空间里,有情、有爱、有苦、有趣,更有大智慧。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1992,(5)
大概每个上班一族都有过出差的经历,而一千人有这种经历,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感受。大概每个人都有过人在旅途的经历,而一千个人有这种经历,也会有一千种不同的感受。我们相信,人在旅途,必充满着荡气回肠的浪漫、豪气。因为人在旅途是动人的,动人之处在于有一个目标,寄托着自己的全部希望,如果是这样,就算日行千里、再苦再难也值得。  相似文献   

14.
一个年轻的职员苦恼:"每天,我照常地工作、生活,可总觉得心里好像有点不对劲,似乎我不知道为什么工作、为什么生活,常常有一种很空虚的感觉."他不无困惑地说:"看看其他同事,工作总是充满热情;玩也玩得潇洒.而我感觉什么都无聊,什么都没意思.这种情绪让我整天百无聊赖、心绪懒散、寂寞惆帐却又不知该怎样解脱.怎么别人就能过得那么充实而我自己就那么空虚呢?"  相似文献   

15.
职场中有这样一类人:平时行动独来独往,在工作场合总是很闷,不愿意和任何人多说话,这是"职场自闭症"的表现.有调查显示,职场中有将近60%的人,因环境、压力等原因,而产生"职场自闭症". 感觉跟他们不是"一拨的" "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合群’了."小林在广告公司做策划,性格比较内向,总是不太习惯与别人打交道.小林觉得,自己已经成了办公室里的"透明人"了.  相似文献   

16.
清华我常去     
暑假,一个MM来到北京,某老兄自告奋勇,提出带她去清华转转,并对MM说:"清华我常去。"两人在校园里游览了一上午,感觉甚好。中午,该吃午饭了,那位老兄说:"去清华的食堂吧,有个万人食堂面积巨大,外校的也能用临时饭卡,我常去。"  相似文献   

17.
读到唐小兵先生的《胡适:伟大先知还是一介书生?》一文,才知今年是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90年代初,我的硕士论文写的是关于胡适的改良政治思想,从这一意义上说,胡适,是我从事学术研究的"第一个对象"、"第一人"。我竟然忘记了"第一人"诞辰120周年纪念,感觉有点惭愧。研究者往往会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因"了解"而趋"同情",我也是如此。初读时,胡适改良思想是被放在正确革命之对立面来看待的,读着读着,便开始同情胡适之改良了。可是,这又与因受教育而对革命持肯定的态度发生冲突。"革命"与"改良",便在一个"半梦半醒"的青年学生思想观念中纠结、斗争起来。求解不得,还写过一封信求教国内胡适研究一专家。专家回信说:这个问题太复杂,  相似文献   

18.
家事和艺事     
来过我们家的人莫不惊讶:怎么有可能把每个角落打理得一尘不染,一定是有位尽责的佣人,或是老婆洁癖成性。事实上都不是,而是我有一把好用又好看的扫把。  相似文献   

19.
苏乐 《南风窗》2011,(26):14-14
读到唐小兵先生的《胡适:伟大先知还是一介书生?》一文,才知今年是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90年代初,我的硕士论文写的是关于胡适的改良政治思想,从这一意义上说,胡适,是我从事学术研究的"第一个对象"、"第一人"。我竟然忘记了"第一人"诞辰120周年纪念,感觉有点惭愧。研究者往往会对自己的研究对象因"了解"而趋"同情",我也是如此。初读时,胡适改良思想是被放在正确革命之对立面来看待的,读着读着,便开始同情胡适之改良了。可是,这又与因受教育而对革命持肯定的态度发生冲突。"革命"与"改良",便在一个"半梦半醒"的青年学生思想观念中纠结、斗争起来。求解不得,还写过一封信求教国内胡适研究一专家。专家回信说:这个问题太复杂,  相似文献   

20.
现任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化工一厂裂解车间主任的陈德烨从清华大学到燕化,从设计院到生产一线,从仪表专业到化工专业,经历了很多的转折。有很多人问过他,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陈德烨引用钟南山院士在央视《面对面》节目中说过的一句话作为回答:"也许我是在追求一种未知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