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既是新世纪新阶段对半个多世纪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外交战略和政策的延伸、发展和创新。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正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政治上倡导多  相似文献   

2.
对于最近半年中国在外交领域的表现,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国外交研究室主任刘建飞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把它归结为四个特点: 首先,更加强调独立自主。中国一直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过去强调和平比较多,比如说“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等。近期看,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一面更突出了。表现在外交活动中,中国更强调从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3.
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同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江泽民的国际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同世界各国友好相处的美好愿望,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  相似文献   

4.
《瞭望》1999,(37)
1949年10月1日,随着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上升起,历史翻开了新的一员。毛泽乐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体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可,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立关系。”从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独立自主、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世界东方。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从邓小平到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周思采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他们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继续强调坚持独工自主的外交…  相似文献   

5.
《瞭望》1999,(22)
贯彻邓小平外交思想使我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杨成绪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是邓小平外交思想酝酿成型的时期。正如国内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以后,各个领域都要“拨乱反正”一样,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外交政策也需要进行重大的调整。江泽民主席指出,“邓小平外交思想是...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从对国际关系大局和时代特征的分析、把握出发,提出“和平与发展”已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确立反霸维和的外交目标,指导制定了对外开放等一系列的外交政策,体现了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和外交家的雄韬伟略和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和发展利益,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探索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定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推进国际主义实践,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坚持探索建立正常的党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坚持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践行国际主义等。中国共产党推进国际主义的实践对我国新时代外交具有以下现实启示: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坚持推动国际团结协作,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坚持承担大国大党责任,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50年前,新中国的诞生为我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旧中国屈辱的外交终于成为历史。50年来,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领导下,中国的外交政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中国的外交实践充分地显示,已经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具有充分的力量和坚强的意志,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反对一切外来力量对我国内政的干涉。中国创造性地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并且主张以这五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和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适时地调整外…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重温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的国际战略,面对我们在国际上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特殊和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一要坚持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二要坚持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主张,三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四要坚持对外党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五要清醒认识和正确对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1.
和平和发展,是邓小平在思考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同时,对时代主题重新审视、重新估量、重新判断得出的结论,它是我党制定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一、转变了“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多,第127页)“过多地认为世界大战很快就要打起来。”(《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第25O页)1977年邓小平复出不久,依据毛泽东关于世界格局的三个世界理论,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力量对比的新变化中,第一次提出了“可…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建立70年来外交取得了许多历史性成就,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尊严,树立了中国人不信邪、不怕鬼,敢于捍卫国家独立和尊严的形象,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外交也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国际社会广交朋友,构建了全球伙伴关系网。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等重要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取得得益于高超的外交艺术。中国外交有大局意识,善于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国际大格局,以谋求对中国有利的地位。新中国外交坚持奉行独立自主和和平的外交政策,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经历了历史发展,毛泽东为新中国国际战略的确立、外交政策的制定、重大外交活动的展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邓小平对新时期外交战略转变、外交政策的决策发挥了关键作用。新世纪,党和国家两代新领导集体,继往开来,实现外交战略的与时俱进,推进了中华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发展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4.
刘莹新的“与‘世’俱进,有所作为——第三代中央 领导集体继承、发展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认为,以江泽民 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挥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勇 气和精神品质,在外交实践中不断开拓新思路,开创新局面,极 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外交战略理论。  相似文献   

15.
陈松松  许继炜 《求知》2020,(1):16-1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决定》还提到:要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相似文献   

16.
论邓小平的独立自主思想王翼,潘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下引此著只注页码)“独立自主”作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是我党从国家整体和国际战略角度出发,正确认识与处理中国的内政外...  相似文献   

17.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出发,提出了和平发展的道路,确立了21世纪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方针。和平发展道路是以往中国发展经验的总结,是对世界历史上大国武力崛起旧道路的扬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现中国自身发展,又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和各国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选择和经验总结,也是我国继续发展的指引旗帜、理论体系和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我国实现政局稳定、民族团结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继续完成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证;坚定不移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一贯方针,也是我国继续推动国际持久和平、建设和谐世界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为中国发挥有自己特色的大国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在过去的2000年,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持正义,反对霸权,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积极而建设性的作用,成为一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这一点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认识,连一些一贯对中国抱有很深偏见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一年来,中国外交硕果累累,举世瞩目。多边外交空前活跃成绩斐然2000年,我国领导人亲自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无论人数还是规模,在新中国外交史…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中国新的世界发展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西周 《理论导刊》2006,2(4):12-15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正确判断;是中国提出的新的世界发展观;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中国外交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学习和坚持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努力构建和谐中国,并为构建和谐世界作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