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七雄中,秦最强,这是人所熟知的。其实,这是后来的事。战国初期,论强,还要数魏。有人说,魏之强,是由于实行了李悝的改革。这话颇有些道理。李悝尽地力之教;行平籴之法,撰次诸国法,著《法经》六章。这些改革,为魏的首强地位奠定了基础。不过,“人以群分”,当时魏之贤者,显然不只李悝一人。首先,李悝之能行改革,要有魏国之君魏文侯的信用和支持。“周衰,世主无如魏文侯之贤者。”(《战国策·魏一》鲍彪注)文侯之贤,在于能尊贤用能。文侯先后任用魏成、翟璜、李悝为相。魏成向他推荐了卜子夏、段  相似文献   

2.
卜子夏,春秋时期晋国温邑人,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温县人。他是孔子高徒,魏文侯、李悝、吴起的老师,《论语》主编之一。他的一些言论,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等,学界可谓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3.
<正>李悝荐相李悝为国君推荐宰相的故事一直为后人称许。一次,魏文侯对李悝说:"先生曾经教导我说:‘家贫就想得贤妻,国乱就想得贤相’。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您看怎么样?"李悝回答说:"我听说,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人谋划,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人谋划。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不敢承担这个使命。"文侯说:"先生面对此事就不要推辞了。"李悝说:"这  相似文献   

4.
李悝为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在经济方面提出的平籴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战国时代,农业是生产的主要部门。在生产上,李悝提出“尽地力之教”。他认为农业增产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而充分发挥土地潜力的关键在于“人勤”。  相似文献   

5.
设「民心墙」好□李远山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最近在全镇19个村设立了38块“民心墙”。“民心墙”开辟了“特色理论、财务开支、政策解答、法律咨询、时事要闻、经济信息、农业科技、群众呼声、光荣榜、曝光台”等15个栏目。镇党委指定一名党委成员负责,固定专人编辑...  相似文献   

6.
贤士荐相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10,(8):53-53
战国时,魏文侯继位后,励精图治,但魏文侯在选任谁做宰相的问题上颇费思虑。一次他问大臣李克说:“古人讲,家贫思良妻,国乱择良相,现在我不知道是选魏成子还是翟璜做宰相,你看这二人谁合适呢?”李克说:“臣才疏学浅不能深论,但是观察人的方法还是有的,这就是:做百姓时看他以何人为友,富贵显达时看他向国君举荐何人,  相似文献   

7.
选贤任能,是自古以来的为政之道。但是如何选人得当,任人得当呢?前提只有一个,就是要明于察人。在这一点上,历史是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经验教训的。 战国初期,魏文侯要励行改革,需要选任一位能干的国相。当时有两个人可以出任,一是魏成,一是翟璜。魏文候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请教李克。李克指出魏文侯拿不定主意的原因是“弗察故也。“李克没有救魏文侯选谁为相,而是告诉他先对二人进行考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可定矣。”魏文侯听了,顿开茅塞,根据这五条去考察,很快就选择了魏成做国相,果然推动了改革,魏国成了战国时期的强国。李克在这里既强调了用人必须先行考察,而且从当时政治的道德的标准出发,列出了一个较全面的考察内容,正是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之后,魏文侯的难题才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党风党纪月刊》2003,(10):56-56
达竹煤电集团公司在达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企业文化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弘扬“拼搏求生存,创新谋发展”的达竹精神,取得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9.
丁华乾 《当代党员》2006,(11):51-51
据《史记》载,魏文侯曾问扁鹊:“你们三兄弟中谁最善于当医生?”扁鹊回答说:“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文侯说:“可以说出来听一听吗?”扁鹊说:“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作之前,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  相似文献   

10.
年过花甲的李老汉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可俩儿子互相推诿,谁也不肯赡养。一气之下,老人找村委会讨个说法。村主任眯着眼睛,等老人诉完了苦,便说现在村官难当,“清官难断家务事”。听话听音,李老汉明白言外之意。他回家拿出自己可怜的积蓄,买了瓶“二锅头”,又上村主任家。村主任一见“二锅头”,马上说起了醉话:“你放心,这事包在我身上。”然而,李老汉等到的“佳音”仅是俩儿子每年各付100元生活费。老人一下子又失望了。一天,李老汉去镇上看病,听人说来了个新镇长,给群众办了不少好事。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走进了镇长…  相似文献   

11.
走进岷县十里镇齐家村,随处都可以看到一垛垛的竹苗子和竹竿,村民们坐在竹苗子垛旁,一边拉着家常,一边整理竹苗子,“嘶嘶”的劈竹子的声音、“当当”砸竹子的声音从家家户户传来,好一幅和谐的生产画面。  相似文献   

12.
李迎九  郑世勇 《先锋队》2014,(10):49-50
为坚决杜绝各乡镇、各单位违规使用“三公经费”和私设“小金库”,近日,山阴县纪委监察局会同县财政局、审计局组成两个检查组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检查“三公经费”及清理“小金库”活动。此次活动重点清理检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等。  相似文献   

13.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1,(12):67-67
教育 老张:“李所长,东边市场上有两个走私烟贩子,你看怎么办?” 李所长说:“抓起来。” 老张:“听说有一个是陈局长的儿子。” 李所长:“陈局长?那就算了!陈局长那么大的本事都没把自己的儿子教育好,我一个小小的派出所所长,能教育好吗?”  相似文献   

14.
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338年)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出身没落贵族,精通法家学说。先在魏相公叔座门下任中庶子。公叔识才爱贤,认为公孙鞅“年虽小,有奇才”,死前建议惠王“举国而听之”。但惠王嫌商鞅出身贫寒,官职卑微而没加重用。前361年,23岁的秦孝公即位。他痛感“诸侯卑秦,其丑莫大焉”,决心励精图治,并以高官厚禄招贤纳士。于是在魏受到冷落的商鞅就携带着李悝的“法经”离魏入秦,并因其“强国之术”得到孝公的赏识和重用。当时秦国新旧势力间的斗争很激烈,商鞅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提出了变  相似文献   

15.
正《战国策》卷二十二有则"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的记载。一次,魏文侯同一个叫田子方的人在一起喝酒听音乐,魏文侯忽然说,这乐声有点不大对劲,好像是左边的编钟挂得偏高了。一检查,问题果然如此。这说明魏文侯是个很懂音乐的人,而且把问题找得很准。可田子方听了文侯的内行话后,不但不赞许,反而笑了起来。魏文侯问,你笑什么呀?田子方答:"臣闻之,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今君审于声,臣恐君之聋于官也。"意思是说,我认为明智的国君应当审查管音乐的  相似文献   

16.
叶青松 《党史博览》2009,(10):41-45
从“剿匪司令”到“画竹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军首任军长贺晋年,17岁学打仗,70岁学画竹,一生书写下不少传奇故事。战争年代,贺晋年跟随刘志丹、毛泽东等领导人出生入死。和平年代,邓小平、李先念、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贺晋年创作的“将军竹”上题词留念。  相似文献   

17.
寻甸县因地制宜,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明确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上的行政村统一设立党总支,将143个农村党支部改设为党总支。在农村设立“功能型”、“地域型”、“综合型”党支部。“功能型”党支部根据产业发展和党员从业情况,在产业链上设立党支部,实现“支部归类设置,党员分类管理”的目标。“地域型”党支部以便于党员开展集中...  相似文献   

18.
许宏珍 《先锋队》2014,(10):48-49
今年以来,夏县以县“阳光农廉大厅”为平台,着力在乡镇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在农村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点”,全面建设基层政务“连锁超市”,为群众提供民政事务、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生产生活等服务,做到了透明、廉洁、高效。全县11个乡镇、257个行政村的基层政务“连锁超市”已全部建成运行,实现了便民服务全覆盖。截至目前,已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150多次,协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400多起。  相似文献   

19.
“老桥头”     
“老桥头”不是个地名,是个人名;“老桥头”也不姓桥,姓李,是个六十有八的精干老头。不过,要说这李老头为何成了“老桥头”.还真要从这老桥说起。  相似文献   

20.
“公卖处”3个字来源于毛泽东在1928年初颁布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中的“买卖公平”。1928年5月,红四军在茨坪设立了我军第一个红色贸易部门——新(永新)遂(遂川)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公卖处(又称“茨坪公卖处”)。此后,还相继设立了大井、小井、下庄、白银湖等4个乡工农兵政府公卖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