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匍匐者     
易允武说,匍匐了大半辈子,我依旧吟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生命不息,匍匐不止。易允武,确实是一位匍匐不止的强者。(一)猴年新春佳节,我和老友易允武又一次相聚,又一次侃侃而谈。他精瘦佝偻的身躯,精明淳朴的气质,对文学和新闻事业的痴迷与执着,磨难不失志的追求精  相似文献   

2.
正在农二师三十四团,提起十连职工王运江,可以说是无人不晓。他承包25亩枣园,依靠科技年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被团场职工誉为"枣王",在团场小有名气,他的果园年年被评为"精品园"和"观摩园",他本人也因此被评为农二师"丰产攻关先进个人"和"农二师远程教育学用典型"。今年48岁的王运江是老军垦的后代,有着老军垦的那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服输的精神。他1978年参加工作,种过棉花、盖过房子、养过羊……要说王运江的致富经历,那还得从1999年说起。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农九师一六三团工会紧紧围绕师党委"田园牧歌"经济发展模式,鼓励职工在"高效田"、"精品园"、"优质牧"上下功夫,使职工获得好的收益。该团大果园王运景就是依靠十亩园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2008年,王运景在唱响"田园牧歌"的感召下,在自己的十亩园里进行品种改造,在调研市场行情后,他把原来的十亩葡萄全部改插成杨树苗。  相似文献   

4.
提起农二师三十六团林园连职工宋建新来,几乎人人皆知,个个夸他能干,他依靠种植米兰特色红枣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他多年形成的“以草养牧、以牧促果、果牧并举”的种养模式成为果园发展的典范。宋建新与妻子1994年来到三十六团打工。1997年,该团对果农实行租赁承包,经人介绍他来到该团林园连承包了别人不愿承包的29亩红枣园。1998年,在单位技术员的指导下,他懂得要想使枣园增加产量,必须加大肥力投入和科学管理。他狠下决心,四处筹借资金,购买了几千元钱的有机肥与化肥,按技术要求加强树体管理和肥水灌溉。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枣园大量挂果,当年盈利了近万元。  相似文献   

5.
正铁岭市西丰县天德镇天来村,一个铆足了劲儿奔小康的美丽乡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付宝库,一个矢志不渝的领路人。"俺们村果园已有7500亩,一些果农早已发家致富了。俺们的目标,就是超过丹东大梨树村。"付宝库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之情。让天来村脱贫,是付宝库想得最多的事。天来村山地多,有果树产业基础,但规模很小。付宝库算了笔账:如果村里山地都发展果园,老百姓不但能脱贫,更能致富!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38岁的宋荣何于2008年来到二师三十团园八连,承包了50余亩果园。本想大干一场的宋荣何,没曾想到了年底果园遭受了一场严重的冻害,果树损失惨重,日子也过得捉襟见肘。2009年央视《致富经》栏目播放了一位农民靠养野鸡发家致富的电教片。宋荣何从中了解到野鸡不仅抗病能力强,繁殖快,容易饲养,属于绿色食品,而且符合现在人们饮食  相似文献   

7.
匍匐者     
易允武说,匍匐了大半辈子,我依旧吟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生命不息,匍匐不止。易允武,确实是一位匍匐不止的强者。  相似文献   

8.
<正>胡成善,是一师五团二连一位朴实而平凡的果农,大家都喜欢称他"老胡"。2009年胡成善在五团二连承包了一份苹果园和大田地,按照"以田养园"模式投资管理果园。2014年因团场产业结构调整,他退出了大田承包,幼龄果园又没有效益,胡成善便瞄准了"林下经济"这条路子。"第一年我买了1000只鸡苗,因为缺少技术和经验,只存活了600多只。"胡成善在谈及养殖之路说到了最初的艰  相似文献   

9.
正王凤仪是清末民初一名普通的农民,他没有进过私塾念书,却靠着自己的善行与品德,活出了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有人说王凤仪是"民国奇人",有人说他是"民间教育家",知名中医学者梁冬说他是"儒家的慧能"。1864年(清同治三年)11月1日,王凤仪出生于热河省(今辽宁省)朝阳县云蒙山前王家营子村的一个蒙古族  相似文献   

10.
<正>这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王二民舒适地躲在果园边自搭的简易床上,一边闻着秋风吹来的缕缕果香,一边望着香梨园里那饱满的果实,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王二民在农二师二十九团已工作了整整20年,曾在农业单位种过棉花,在单位食堂干过后勤。2003年,原二十八团酱厂倒闭后,他又来到园十二连承包了25亩果园。本以为承包了果园,收入会很快多起来,没想到倒霉的事却是一桩连着一桩:果树遭受两次冻害,女儿  相似文献   

11.
正六师一○二团一连职工谢大志的"果园农家",以浓郁的乡土风味、安全卫生的饮食质量、优质周到的服务理念、地道的农家菜招来八方顾客。2012年接待顾客近2万人次,纯收入20多万元。一○二团建镇和五家渠市东工业园区给团场带来年流动人口3万多人,谢大志的住宅距省道甘莫公路100米,他认为商机来了。2010年他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筹资51万元,建成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集休闲、度假、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果园农家乐,一次可接纳100人就餐。为了让"果园农家"充满"农味",庭院内种植各种有机果  相似文献   

12.
场景一: 1998年,蓟县罗庄子镇的果农们发现,他们熟悉的罗庄子镇中学的王艳忠老师,经常在果园边转悠,“王老师,干啥呢?”“不干啥,随便看看,看看果树咋样!”此后,全镇每一户的果园旁,几乎都出现了他的身影。只见他围着果树观察、思索、记录。慢慢地,果农们才知道王艳忠换了一个身份,由一个育人的园丁变成了育树的园丁,走下了三尺讲台,走上了农村大课堂,类似于非转农。  相似文献   

13.
<正>在他短短的17年空军生涯中,历经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重要的历史时期,他击落过5架日本战机、2架美军战机,他是"王牌飞行员"、"空军战斗英雄",他被称为"大陆最后的飞虎队员"。他叫王延周。投军从戎立志报国王延周,曾用名王延洲,1920年10月出生于日照,15岁时因家境不好而辍学到青岛做了学徒。1936年春,受在国民革命军第29军任连长的堂兄王延德的影响,16岁的他进入国民革命军第29军北平南苑军  相似文献   

14.
在六师,提到户文显,几乎无人不晓.今年53岁的户文显是六师响当当的"名人"…… 兵团"淘金"成就致富梦想 1994年4月,在河南老家四处打工的户文显,想给妻子和孩子一个安定的家,不远万里来到共青团农场二连.当年刚到连队时,他和妻子到处打工,一年忙忙碌碌下来勉强才挣了1000多元,一家人的日子捉襟见肘,他心里当时感觉很迷茫.就在户文显一家人愁眉不展时,连队干部及时为他送来了米、面和清油等生活用品,并给他送来了10多本农业种植管理书籍,鼓励他在农场连队发家致富.  相似文献   

15.
<正>"如果没有连队领导和汉族职工的关心和帮助,我家这幸福日子到哪去找?是民族团结让我发了家。"一天,农二师二十九园园三连吐尔迪.买买提在自家果园里,开心地对笔者说。买买提没有夸张。如今的他,开的是皮卡轿车,拥有雇工25人,4个子女都成家立业了,还承包了200亩果园,果园里各种水果齐全。除此之外,他还养殖了种羊200多只,年收人在10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53岁的李永财,是农六师军户农场十连一名普通的回族农工。他靠养牛发家致富,并带动连队群众共同致富,使该连成为军户农场名副其实的"牛连"。  相似文献   

17.
<正>在农二师三十一团,绿园社区的蒲长勇,今年40多岁,身高只有1米1,他勤劳、善良,依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以自己博大的胸襟编织美好的明天,时间长了,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勇娃"。2004年,蒲长勇孤身一人从天府之国四川来到三十一团投奔姐姐并在她家居住下来。聪明的"勇娃"看清了团场挣钱的方式,他想:自己又不缺胳膊少腿,正常人能做的事,我同样能干,只要勤快就能挣钱,他决定先通过姐姐的熟人先后买了5只羊慢慢喂  相似文献   

18.
<正>柔柔的细雨洒落在雷波县五官乡青杠村脐橙果园,飘香的果园渗透着特有的清凉,让人深深陶醉其间。"脐橙大王"唐朝顺是连任五届的村支书,他给青杠村的定位是"念脐橙经、建脐橙村、打脐橙牌、发脐橙财"。为此,他带领乡亲们种果致富,把一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调结构,打造脐橙产业  相似文献   

19.
正1921年秋,毛泽东到安源煤矿考察,传播马克思主义,来到井下与工人谈心,见到一名叫冬伢子的10岁小矿工。毛泽东开玩笑说:"你叫冬伢子,我小名叫石三伢子,咱们都是伢子哩。"毛泽东在井下给矿工们讲革命道理,影响了冬伢子一生。1927年,冬伢子跟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一名工兵指挥员。他身经百战,战功卓著,多次受全军通令嘉奖。他又因性格刚直,口无遮拦,曾八次降职。无论升职或降职、嘉奖或批评,他始终坚守初心,忠贞不渝跟党走,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的创始人之一,有"工兵王""地雷王""爆破王"之称的开国少将王耀南。  相似文献   

20.
走进朝天区小安乡文昌村,山高坡陡、土地瘠薄是第一印象,村民怎么也走不出这贫穷围起来的大山.可村子里却有一位不服输的人,他没有苦等、苦熬,而是积极探索发家致富的门路.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他成了全乡养兔最多,效益最好的一户,他就是文昌村的"养兔状元"--于明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