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心正身自正     
据史书记载,东晋末年,凡到广州任职的官员均会变成贪官,其“原因”就是饮用了距城20里外的“贪泉”之水。吴隐之也来广州做官,他“慕名”来参观“贪泉”,看到贪泉不过只是一洼泉水,便对家人们说:“到广州地区的官员为什么会贪得无厌,原因我找到了,并不是这贪泉之水。”他特意舀水而饮,并赋诗一首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以后的事实证明,吴隐之并未因饮用“贪泉”之水而变贫,相反,他却是更加清廉。由此可见,人的贫与廉,关键不在外因,而是在于其自身,在于其“心志”,心正身自正。 我…  相似文献   

2.
贪泉与廉泉     
据《晋书·吴隐之传》载:距离广州20里的石门,有一眼泉,叫贪泉。相传喝了贪泉的水便会产生贪得无厌的欲望,使人贪赃枉法。但是,吴隐之赴任广州刺史时,经过贪泉痛饮其水,并赋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到任后,对自己的要求极其严格,卸任时家无余财。不久,吴隐之出任尚书,始终不改其廉洁秉性,就连为女儿操办婚事,也只能将一只狗牵到市场上出售,  相似文献   

3.
<正>晋朝时有一位著名的廉吏吴隐之,人品极佳,得到人们的一致推崇。有一年,他被任命去广州做刺史。赴任途中,有一天,在广州城西北的石门过夜。石门有一条泉,叫作“贪泉”。傍晚,他带领妻子和随从去游览“贪泉”。当地老百姓告诉他,“贪泉”水是喝不得的,喝了它就会丧失廉洁之性,变得贪婪无厌,故而得名。吴隐之并不相信传言,来到贪泉边,对随从们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说毕,拿起勺子盛了些水,酌而饮之。在吴隐之看来,就算贪泉之  相似文献   

4.
近读晋史,颇为吴隐之饮贪泉而不贪的故事感叹不已。 在离广州20里的石门,有水名“贪泉”。人若饮之,将“怀无厌之欲”。历任广州刺史皆为贪官,一任期满无不车载船装不义之财而归。据说,他们都饮了贪泉水,贪脏枉法自然是不由已的了。 东晋简文帝有意整顿弊端,乃委派官声清廉的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吴隐之上任途中经过贪泉,偏不信邪,掬水而饮。到任后,他清廉勤谨,山珍海味不沾,每以青菜干鱼下饭。某日,有人送鲜  相似文献   

5.
贪泉与廉泉     
据《晋书·吴隐之传》载:距离广州20里的石门有一眼泉叫贪泉。相传喝了贪泉的水便会产生贪得无厌的欲望,使人贪赃枉法。饮贪泉的官员也多以贪名昭著,贪泉便随之“声名显赫”,在百姓中广为流传。贪官们不从自  相似文献   

6.
正廉与贪在人不在物,与泉水无关。饮"贪泉"者未必贪,饮"廉泉"者未必廉。究竟为廉为贪、为清为浊,最终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和定力。一个官员是否腐败固然与其手中的权力和所处环境有关,但最关键还是在于他是否能对"拒腐"保存高度自觉,只有高度自觉才能保持清廉,东晋廉吏吴隐之就是一例。清贫主簿卖狗嫁女东晋著名政治家吴隐之小时候家  相似文献   

7.
《晋书·吴隐之传》记载吴隐之饮贪泉而不贪的故事,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干部的廉政建设很有启示意义。   东晋时,地处岭南的广州,北部为群山所环抱,南部连带着大海。这里出产各种珍品和异物,派往这里的历任刺史都被这里的珍奇异宝所诱惑。他们聚敛财物中饱私囊,东晋政府对此事大为头痛,人人都认为官吏腐败是珍品的吸引所致。东晋为了铲除这种积弊,隆安年间派吴隐之任广州刺史兼龙骧将军。吴隐之,濮阳鄄城人 (今山东 ),在当时以清廉著称于世。   在广州有个叫龙门的地方,有一条泉水名为“贪泉”,传说人喝了贪泉里的水,…  相似文献   

8.
偶读《晋书·吴隐之传》,始知“贪泉”源出于此。文章说富庶的广州成了当时贪脏纳贿的渊薮,朝廷派来的官吏无不变成贪官污吏,时俗把广州北面的石门之泉叫做贪泉。意思是说官吏们之所以贪婪成性,是因为来广州途中喝了此泉水的缘故。朝廷欲革其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吴隐之立志刹住这股贪风。他认为官吏们是  相似文献   

9.
自持与流俗     
我国的有志之士历来有洁身自好、清流自赏的传统。楚国大夫屈原厌恶当时流风污秽,而又不愿意污己同流,发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呐喊;晋朝广州刺史吴隐之上任之初至一泉,当地人称之为“贪泉”,如果饮了此水,不贪的人也要变得贪婪。他不信邪,慨然饮之。上任后一心勤政,倡导清廉,改变了当地世风浮华的流弊,深受百姓拥戴。至今广州越秀山博物馆内仍有“贪泉”石碑耸立。有史以来,清与浊、贤与愚、醉与醒、忠贞与奸佞、媚俗与清流一直在交相争斗。在这种争斗中,涌现出无数名冠  相似文献   

10.
吴隐之但挹贪泉不渝清操汪福宝东晋太和六年的初春,淮河南岸的一场战事刚刚结束,弥漫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城头的硝烟还没有完全消失,只见城里走出一群衣衫褴褛、蓬首垢面的人,他们戴着沉重的枷锁,在官兵的武装押解下,沿着大道缓缓南行。这群人都是大司马桓温前不...  相似文献   

11.
守住底线     
人的善恶并非从娘胎中与生俱来,有一个累积的过程。西方关于“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谚语,还有点意思。人倘能培植“天使”因素并使其日有所增,遏制“魔鬼”因素并使其日有所减,做人就能做出样子来。如果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就好不到哪里去。因此,做天使还是做魔鬼,在于自身能否守住良知与德行的底线,别人还真帮不上多大的忙。“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年代,仍有两袖清风的官员。孔子渴不饮盗泉水,为的是不污清名;吴隐之饮“贪泉”,照样清廉如故。某些人总把自身的过错,归咎于大环境的“逼良为娼”,那就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了。在有些…  相似文献   

12.
郭庆晨 《党课》2012,(21):83-84
在中国的名泉之中,有一个“贪泉”。 贪泉,原本是广州郊外石门镇的一股涌泉,人称“石门水”。其泉水终年清澈甜润,乡民争相饮之。话说西晋时期,广州一度官商勾结、贪腐成风。正在朝廷大伤脑筋之际,恰好出现了一个叫周清廉的人。此人长期在北方为官,素以清正廉明而著称。朝廷便派他到广州担任刺史,希冀以他的廉洁来整顿广州的吏治。周清廉受命来到广州,  相似文献   

13.
说“抑欲”     
正传说西北关中玉女洞中有一奇特之泉,极清澈,又异常甘美。若人有幸得饮此泉,不只百病全消,还会长生不老。苏轼在游玉女洞时,口干舌燥之际痛饮仙泉,顿觉名不虚传。苏轼是个颇懂享受之人,当即决定定期派手下卫卒前来取水。为防止卫卒用其他地方的水冒充此泉之水,苏轼与负责玉女洞事务的中兴寺僧破竹为契,两人各持其一,作为卫卒往来的凭据,戏称为"调水符"。应该说,这个类似于古代调兵的方法从理论上说确实高明,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尽如  相似文献   

14.
默然 《先锋队》2012,(36):47
《晋书·吴隐之传》记载:广州城外二十里处,有一水,名曰贪泉,看起来清澈见底,绿波荡漾,但人要是喝了这泉中的水,便会陡生贪念,即便平时是个十分廉洁的人也会如此。因此,凡从这泉边路过的人,哪怕是口干舌燥、喉咙冒烟,也会望泉而去,不敢饮用半口。据传,春秋时孔子也曾路过贪泉。其时,日高人困,孔夫子饥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做官的就有贪有廉,廉洁的称清官或廉吏,被当时和后代人所敬仰;贪黩的称贪官或赃官,如果他的名字能留传下来,则落万世骂名。有人说,在贪污受贿的环境中,个人很难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古代办贪污案常常牵连一大片,就是这个原因。其实不然,关键还是在自己,就看自己有没有“拒腐蚀,永不沾”的意志和决心。东晋吴隐之,字处默,鄄  相似文献   

16.
茶之所查     
闲暇窗读,偶被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咏茶》诗所感,兹录如次:“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北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骨,闲品茶经拜羽仙。”用扬子江心第一泉之水烹茶,饮后就会激发文思。就是卫国杀敌的男儿汉子,闲时品品咱中国的茶,拜读一下《茶经》,也是大有裨益的。文公赞茶,对今人亦有启发。 查一下茶,乃我国特产。相传远古时代,神农(炎帝)尝百草,一次被毒草毒倒于茶树之下,幸得茶树上的露珠坠入嘴里,才得解除草毒。故至今仍有“茶解药性”之说。陆羽的《茶经》也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饮自鲁周公。”至今,我国用茶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将野茶变为人工培植,也达二千多载。古人十分重视茶,以茶为聘礼,称为“下茶”,还以茶为祭祀之贡品。《诗经》中就有咏茶之诗句,西晋诗人张载有诗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商路的打通,我国的种茶、制茶技术和茶种,传至了印度,后又传至了英国等西欧国家,这是我们祖先对人类的一项贡献,我们应引以自豪。可是,今天的国人,却有崇英茶而卑国茶者,真是自轻自贱。  相似文献   

17.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一批又一批的贪官被揭露出来。人们从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大多数贪官的背后都有一个“贪夫人”。她们当中,有的默许贪夫多捞快捞;有的怂恿贪夫能捞则捞;还有的与贪夫配合“默契”,我收钱你办事;个别的甚至打着贪夫的招牌,抛头露面...  相似文献   

18.
人文荟萃     
人文荟萃反腐倡廉心态种种一、反腐倡廉,全靠上面。此乃"等待观望"心态。二、自己不贪,莫管他人。此乃"独善其身"心态。三、人廉我廉,人贪我沾。此乃"随波逐流"心态。四、为政清廉,吃亏眼前。此乃"廉洁吃亏"心态。五、为众谋利,不怕违法。此乃"法不责众"心...  相似文献   

19.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约五公里的琅琊山下,是我国四大名亭之一,系琅琊寺僧智仙为欧阳修游山歇息所建.欧阳修,字永权,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生于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曾自号“醉翁”,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智仙见欧阳修常来山中,很同情他的奔波辛苦,便出资在入山处的酿泉(原名玻璃泉,又名让泉)旁建了一亭.欧阳修不但常到此亭中饮酒、歇息,还常在亭中处理公务.欧阳修自称“少饮辄醉”,虽年仅40岁(庆历六年),但在同游者中已算高龄了,因而自号“醉翁”,其亭也因此得名.  相似文献   

20.
施威与善后     
肖建 《干部之友》2003,(1):18-18
作为领导,在工作中不免有生气发怒的时候。应该说,对那种“吃硬不吃软”的下属,适时发火施威,常常胜于苦口婆心式的千言万语。上下级之间的感情交流,不怕波浪起伏,最忌平淡无味。数天的阴雨连绵,才能衬托出雨过天晴、大地如洗的美好。暑后乘凉,倍觉其爽;渴后饮泉,方知其甘,此中包含着心理平衡的辩证哲理。有经验的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既敢于发火震怒,又有善后的本领;既能狂风暴雨,又能和风细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