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7 毫秒
1.
他是造诣精深的军旅艺术家:他创作的歌剧《江姐》,历久不衰,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的奇迹;他作词的歌曲《红梅赞》《我爱祖国的蓝天》享誉千家万户。他就是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剧作家、词作家阎肃。生活中,82岁高龄的阎老在养生保健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杨永华  周田坤 《党史纵横》2011,(8):42-43,41
"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小芹我洗衣裳来到河边……"5月12至15日,中国民族经典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国家大剧院再次唱响。伴随着那些经典的旋律与唱词,时间划破空间,笔者走近当年这部歌剧的创作者,感受到了半个世纪前的陌生与熟悉。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是开辟"文化大散文"先河的第一人。80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了一代文风。他旅行式的散文,以大众化的笔法,形象、具体地为每一位读者展现出了他所到之处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作为文化散文,余秋雨的旅行式"文化大散文"已超越了散文单纯的阅读功能,更起到了为国人普及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很早就熟悉阎肃。他创作的歌词《我爱祖国的蓝天》、《下四川》1964年获第三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会演创作优秀奖;歌剧《江姐》1977年获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会演创作奖;与他人合作的歌剧《忆娘》、京剧《红灯照》197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  相似文献   

5.
吴素芹 《世纪桥》2007,(1):70-70,75
比才是19世纪法国具有鲜明个性的作曲家,作品大都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他的歌剧音乐把浓郁的民族色彩,动人心弦的戏剧矛盾冲突,个性鲜明的音乐语言,富有表现力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戏剧传统的表现手法融于一炉,这使他的歌剧艺术成为19世纪法国歌剧史上的新成就。尤其是他的歌剧《卡门》不仅为法国歌剧开拓了一条崭新的现实主义道路,而且对19世纪末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及东欧民族主义歌剧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9世纪欧洲音乐史中占有十分显著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正>196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团创作的歌剧《江姐》在全国公演。这部歌剧一经公演,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至196中4年1965年间,一共上演了286场,创造了国歌剧史上的奇迹。此后的排,毛泽东、邓小平、4江0年间,《江姐》曾经4次复泽民等三代国家领导人都观看过《江姐》,这在中国歌剧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阎肃休假闭门写《江姐》歌剧《江姐》的编剧叫阎肃。阎肃原名阎志扬,因他爱和同事们讲笑话,且表情丰富,幽  相似文献   

7.
据《论语》记载,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一个乡的人都称赞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子贡又问:"一个乡的人都讨厌他,这个人怎么样?"  相似文献   

8.
贺敬之的名字是与当代中国诗歌发展史联系在一起的。半个世纪以来,他以辉煌的文学成就、始终如一的艺术主张及在我国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卓越建树,蜚声世界文坛。在他的作品中,歌剧《白毛女》成为我国歌剧史上的里程碑,长诗《回延安》、《在西去的列车上》等曾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歌曲《南泥湾》等至今传唱不衰……一部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如一座座耸立的奇峰,让人高山仰止,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相似文献   

9.
肖鹄 《湘潮》2005,(12):43-45
半个多世纪前,在川渝大地,有一位湖南籍的武装起义领导者,他所领导的华蓥山游击队出生入死,英勇战斗,威震西南,其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事迹被写进小说《红岩》,搬上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他,就是湖南省革命烈士,华蓥山游击队政委王璞。他曾在一首名为《述志》的诗里  相似文献   

10.
看穿着打扮,杨进涛不像个文化人,贴身套着背心,衬衣不系扣子,走起路来衣服兜风,像个"打工仔"。但他还真是个文化人,和文字打了近30年交道,从上世纪80年代在部队时就当文书,负责绘制连队黑板报,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先后在《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解放军报》等报纸杂志发表稿件数百篇。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贺敬之文学馆馆藏歌剧《白毛女》在1951年获得的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奖章及证书(2004年由写作者贺敬之捐赠)被山东省文物鉴定中心评为一级革命文物。歌剧《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新歌剧,在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是我国歌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性,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近80年来盛演不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笔者曾多次拜访贺老,  相似文献   

12.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小说《红岩》中江姐的事迹搬上了歌剧舞台,这就是歌剧《江姐》。歌剧《江姐》于当年在北京首演至今。经历了5次复排,常演不衰,成为新中国歌剧中的经典。不久前.笔者采访了歌剧《江姐》的几位主创人员,请他们回忆这部优秀作品诞生过程.其中的点点滴滴令人百感交集。  相似文献   

13.
陈怡  周立文 《学习导报》2011,(16):31-31
据报道,冯小宁执导反映甲午战争的影片《甲午大海战》在安徽巢湖开拍。冯小宁宣称,《甲午大海战》不是主旋律电影,而是一部真正的商业大片,片中的"邓世昌"将有一段"神秘而又传奇"的恋情。  相似文献   

14.
程世刚 《党史博览》2007,(12):52-54
雷锋,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名字。他的事迹之所以被广为传颂,与他牺牲前后对他的宣传工作密不可分:1963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分别为他题词,赞扬他的崇高精神;《接过雷锋的枪》、《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曾广为传唱;有关雷锋题材的电影、话剧、歌剧、相声、快板等文艺作品风行一时;《雷锋日记》和  相似文献   

15.
潘晓美 《党建》2013,(2):57-57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王承祖,是北京住总第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1935年出生。古稀之年的他,喜欢上了《党建》杂志,两年摘抄资料整四本。是什么让他对《党建》如此执着?1月10号,我见到了这位满面春风自称"再过两年就是80后"的老人。他坚持摘抄的习惯还得从2010年2月4日的一封信说起:由于疏忽,医药费的报销过期了数日,情急之下他给习近平同志写了一封信。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当代》2014,(9):55-56
单仁平在8月13日的《环球时报》上撰文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近日刊发专栏作家许知远的文章《万爷在巴黎》,讲述了作者与万润南的会面和谈话。万润南是昔日四通集团的创始人,20世纪80年代中关村的顶级风云人物,他在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出走西方,成为海外民运的重要头面人物。他对作者谈了这些年的经历和对往事的感受。万润南的一句话令很多人印象颇深:"我们犯的最大错误是,低估了难度,低估了共产党的韧性。"  相似文献   

17.
一部歌剧,一唱就是50年,她就是红色经典《江姐》。这是一个特殊的艺术现象。歌剧是歌唱艺术皇冠上的明珠,2007年,国家大剧院刚落成,就选定《江姐》为首演歌剧。著名剧作家、《江姐》的编剧阎肃说,每场演出没有人提前退场,大家都全神贯注地听,  相似文献   

18.
耿耿 《党史博览》2002,(7):38-42
江青要把歌剧《江姐》全部推翻,另搞一部作品。空政文工团领导人心惶惶,忐忑不安。刘素媛从武汉传来了一个消息:对于《江姐》,毛主席再一次表示了赞扬和肯定1964年12月中旬,江青把牛畅叫到中南海紫光阁,找他谈话。牛畅,山西省壶关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1958年任空政歌舞团团长,1960年任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牛畅和时乐氵蒙是著名歌剧《王贵与李香香》的曲作者。江青对牛畅说:“你们团搞的那个歌剧《江姐》,我和主席都看了。主席对这个剧有点意见,说江姐不应该死,应该让双枪老太婆带着游击队打进渣滓洞,把…  相似文献   

19.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F0002-F0002
歌剧《洪湖赤卫队》剧目首排于1958年,在北京一炮打响,从此便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瑰宝享誉海内外。该剧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中西合壁、史乐结合。《洪湖赤卫队》在借鉴的基础上探求创新。作为歌剧《白毛女》后建国文艺史上的经典之作,《洪湖赤卫队》突出展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蓬勃奋发风貌,突出展现了一个特定时期、一个时代的主题精神,从而在歌剧艺术史上永绽里程碑的光芒。  相似文献   

20.
1946年春,我在国统区北平新华分社《解放》报(即解放三日刊)工作时,曾听到美术家蔡若虹同志为我讲述他在延安看歌剧《白毛女》,喜儿是由王昆扮演的事.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王昆的名字.不久,我到张家口进入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戏剧系学习,第一次有机会观看由学校文工团演出的歌剧《白毛女》和由王昆扮演的喜儿,这是我到解放区受到的第一次生动形象的阶级教育课,它使我激动了好久好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