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0 毫秒
1.
《社会主义论坛》2007,(4):18-18
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以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该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和谐文化的提出,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和谐文化,越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杜会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3.
统战文化的理念定位与价值取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战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精神及其载体,来源于我国长期统一战线工作的历史实践与现实发展。统战文化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倡导、阐释、传播与奉行人本理念、共生理念、合作理念和包容理念等理念体系,蕴含并发挥着丰富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管理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多元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4.
大学文化建设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理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为高校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宝贵思想资源。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实现文化创造与思维创新,鼓励创新性学术研究成果,探索综合性学科设置思路,搭建国际化合作交流平台,营造和谐的环境文化氛围,培育大学文化精神,这是当代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目标.统一战线的和谐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和谐文化为统一战线的和谐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道德支撑和人文环境,是促进统战和谐的重要条件.和而不同是和谐文化的精髓,也是统战和谐的最高境界,和谐文化与和谐统一战线在价值取向、目标追求以及原则方法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建设和谐统一战线,要在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中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共识,扩大团结面,增强凝聚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建设和谐统一战线,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统一战线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要按照文化发展的一系列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廉洁从业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中各类从业人员关于廉洁从业的理念、习惯、思维方式、制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的总和,其蕴含的思想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具有高度一致性。建设社会主义廉洁从业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筑牢广大从业人员廉洁从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参政党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向度.参政党文化建设,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参政党爱国、民主、团结、求实的价值理念,培育参政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民主和谐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凝聚参政党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不断夯实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大力构建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要将建立和发展以和谐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思想内核。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认同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实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石。社会主义价值是指社会主义作为价值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和谐社会的构成要素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中。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为其发展提供思想保证。而加强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有助于和谐文化的丰富发展,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综合创新论”与传统和谐文化的科学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和方克立先生所倡导的“综合创新”文化观对于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一方面要系统总结和认真阐发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充分发掘传统和谐文化所蕴含的现代价值,汲取传统“和谐”思想的有益成分;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赋予传统“和谐”思想以崭新的时代内容,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对接,创造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就要以建设和谐企业、和谐社区为宗旨,在不断加大硬件设施上投入力度的同时,倡导创新理念,在打造安全文化,创新意识、社区环境和和谐氛围上下功夫,进而将企业建成和谐、欢乐、文明的大家庭。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教义阐释工作是发挥藏传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宗教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的重要路径,是当前统战、宗教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互相影响,因此阐释工作要找准藏传佛教教义、道德与中华文化的结合点,鼓励弘扬宗教文化中有益于时代进步的内容,挖掘和引用藏传佛教爱国爱教的典型事例,倡导向善、和谐的理念,提升藏传佛教的文化品位,以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最终达到服务社会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如何为人处世的丰富哲理,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背景。我们可以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特别是随着价值取向多元化、出现冷漠和功利性人际关系的今天,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倡导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准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过激和对抗行为,增强人们之间的亲和力和融合力,建立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5.
和谐文化以和谐为思想内涵,融思想观念、思想信仰、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的一种文化形式,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前提和基础,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促使和谐的社会秩序形成。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中国国情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并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先进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16.
军营和谐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追求和谐价值为指向,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以和谐心理、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为核心内容的精神文化。军营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实现,旨在创造一种新型的人文环境,使得官兵生活得更加舒心、更有意义、更上品位,达到一个自我身心更加和谐,人与人更加和谐的境界,从而提高广大官兵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此,政工领导应提高用军营和谐文化育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建设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锦涛同志最近在考察云南工作时强调,要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开展道德建设,特别是要宣传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这一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思想,深刻阐述了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的指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理想,努力营造和谐氛围,广泛倡导和谐精神,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加强城乡社会管理创新,是加快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切实服务社区居(村)民的重要举措,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内含了一种崇高的价值理想、合理的价值取向和重要的价值评判标准。通过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社区管理者和居(村)民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道正派、遵纪守法。从而提高城乡社区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地位作用的科学认识,是对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和遵循,是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性的深刻领悟,文化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精神基础,为国家、民族的存在、发展提供精神凝聚、心理认同、价值取向、生存理念和创造动力;文化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责任担当:担当起传承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责任,担当起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责任,担当起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责任;文化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创造源泉:进步的价值观保证,科学发展的动力支持,正确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 发挥咨政育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握嬗变的时代特征,增强社会科学工作紧迫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力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取向,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按照“创新、创业、创优”的精神内涵,强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宣传者、推进者,弘扬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咨政党和政府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