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资料,通过与城市普通未成年人的对比,对城市闲散未成年犯家庭教育方式与教育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催化了孩子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父母并不具有帮助孩子和改变孩子不良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提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尤其是学校、社区、司法部门要对问题家庭进行有效干预,制定相关法律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目前中学生心理现状的要求。特别是对行为偏差学生更应注意心理健康教育,它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水平,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据上海市心理卫生调查和教育科研协作组发表  相似文献   

3.
学校教育在促使学生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教育的主导作用又必须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因素才能促使心理的发展变化.心理矫正、心理教育是帮助中学生增加社会的适应能力,协调身心各方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李晓芸 《法制博览》2023,(5):118-120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我国对于对涉罪未成年人实行的是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许多地区都尝试通过心理干预以挖掘罪错行为的心理原因,帮助矫正其不良心态,并预防再犯的可能,为其提供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的机会。本文旨在探讨罪错未成年人心理干预机制的现状、问题和必要性,初探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并对于未成年犯罪心理干预具体措施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单茜 《法制博览》2022,(9):118-120
"医美贷"其实质属于"套路贷"的一种,是网络贷款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低利息、低门槛、方便、快捷等特点利用大学生爱美心理,设下骗局.随着"医美贷"的产生和发展给大学生群体带来极大危险.当前,不良"医美贷"引发的悲剧时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已经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高校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环节,应当承担更重...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特点是:亲属集团在"心理社会均衡"模式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由于亲属集团成员的资格具有恒定、自动和不可转换的特点,个体生活在一个高度稳定、较容易得到心理社会均衡的亲密圈子中。与之相联系的两个层面的心理文化取向是"人伦中心"和"人与人之间的彻底和谐"。这些特点不仅反映在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上,也反映在中国这个行为体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和行为上。当今中国提出的"和谐"理念的心理文化基础有消极和积极两种含义,消极意义的和谐是指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具有较高的均衡度,行为体的行为较趋于静态、消极、内敛;积极意义的和谐是指在伦人这种基本人际状态下,人们有一种把人际关系的和谐作为最值得追求的东西而加以提倡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将行为导向追求和谐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指导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质,顽强的意志和改善适应环境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一定条件下,由心理性原因引起的行为问题可以导致品德性问题,而品德性行为中也含有情绪性格异常等心理因素,两者互相交错、渗透,有时难以严格区分。如果学校德育工作中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忽视对青少年人格素质的整体培养,把思想品德教育同心理健康指导割裂开来,那么就会影响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使之流于形式。 据报道,某市5万名学生中18%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和心理疾病。某地大、中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部分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具体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上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影响身体,甚至成为学生逃学、出走、死亡、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如果仅仅依靠通常意义上的思想品德教育,收效是不大的。  相似文献   

8.
聚众斗殴主观上往往处于寻仇、报复、泄愤等不良动机,目的是压制他人,逞强好胜,称霸一方,从而树立本方的威信,本质是藐视、挑衅社会公共秩序,本罪具有具备"斗殴"的故意和"聚众"的行为。而多人实施的故意伤害行为是事出有因,目标明确,伤害故意明显,不具备"斗殴"的故意和"聚众"的行为。寻衅滋事主观故意上是无事生非、没事找事。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除家庭、学校、社会等不良因素影响外,其不成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不良的人格特征是他们走向犯罪的内在原因,了解特征和掌握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犯罪动机和不良人格特征及矫治的内容方法,对我们在少年审判工作中寓教于审,教育、感化、挽救少年犯有很大的帮助和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少年犯罪心理矫治的概念少年犯罪心理矫治,就是对已形成犯罪动机和犯罪意识的个体,或已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少年,通过深入分析和诊断他们犯罪心理原因和特征,确定矫治改造方案,纠正和消除犯罪动机,矫正其特有的人格障碍和缺陷,从而使…  相似文献   

10.
这些年来,中学生激情犯罪的事件在各地不断发生。所谓激情犯罪,就是指人在某种外界因素的刺激下因心理失衡而在瞬间实施的犯罪行为。中学生  相似文献   

11.
巾学生不良心理的矮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教育在促使学生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教育的主导作用又必须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因素才能促使心理的发展变化。心理矫正、心理教育是帮助中学生增加社会的适应能力,协调身心各方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违法犯罪发生于社会的互动之中,经历2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青少年的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稳定,由此引出种种反社会的行为。不衣社会心 症结在于:失衡与迷芒;浮躁与行为短期化;自危意识与怀旧心态;冷漠与无助;心理矛盾与评判标准二元化。要疏导青少年的不良心态,创造一个和谐有序,健康成熟的社会心理环境,首先要规范经济与生活循序其次要加强制度民改革,再次要建社会利益矛盾协调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健全与完善青少  相似文献   

13.
集群犯罪是因人群聚集演变而成的具有巨大社会破坏力的犯罪,其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从集群效能发展为集群行为,再由集群行为恶化为集群犯罪,这是现阶段集群犯罪演进的一般规律。集群效能构成了集群行为的心理兆因,激发了群体的行为动机。群体因为集群效能的作用不断得到稳固和凝聚,最终从心理层面跨入到行为层面。集群行为与集群犯罪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为后者的爆发集聚了必要的人数要求和心理条件,但集群行为仍然在法治框架下运行。集群犯罪的发展过程须经历"萌芽期→发展期→爆发期"三个阶段。现实生活中的集群犯罪看似一触即发,事实上在爆发前,反社会性暗示早已悄悄改变着集群行为的性质,借助集群的特殊心理不断将这种反社会性暗示弥散至整个群体,改变集群行为的走向,最终将群体推向集群犯罪的深渊。  相似文献   

14.
整个社会应当注重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使未成年人善于、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最重要的自我保护能力是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御不良诱惑侵蚀的能力、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自我防卫的能力。要提高这4种自我保护能力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文化知识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他们进行生理教育和心理矫治。  相似文献   

15.
近一个时期,在少数中学生中出现了早恋现象,并有进一步蔓延趋势。广大教师和家长对此深感忧虑,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和重视。 中学生早恋是一个社会现象,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目前青少年成熟期普遍提前的生理方面的因素,有国内外电影、电视、小说等关于爱情描写内容的的影响和刺激,也有社会上一些用心不良的人对女中学生的引诱,还有家长的不良教育等等。 中学生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应该把全部精力放在追求知识、增强体质、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上,一切影响和妨碍实现这一目的的活动都是不可取的。事实证明…  相似文献   

16.
"热点专题课"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对中学生政治思想课的一项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17.
劳动教养(以下简称劳教)是我国对违法和轻微犯罪人员进行强制性教育矫治的法律措施,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中存在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经常违反法律、破坏社会治安,其违法行为有的尚不构成犯罪,有的构成轻微犯罪,但其不良心理结构绝不亚于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已形成违法犯罪的心理行为惯性,如不及时采取适当的管教及补救性管束措施,会对社会构成更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情感模式主导了人类的行为,并且决定其行为的观念,文化基因遗传的关键就在于情感模式的精确复制。通过对两岸中国人进行文化基因检测后发现,在亲属关系场域的人、物、价值理念中,两岸民众仍然投入了浓厚的感情,情感模式表现出同一性。当局因政治需要进行宣传的内容,是情感模式的差异所在,属于文化基因的不同变异,已成为现今两岸之间矛盾的根源。应当舍弃"组织体"侧面,以"文明体"来解决两岸问题,促进交往,使两岸民众在血缘上、情感上相互融合,成为彼此维持心理社会均衡方式中的一部分。目前,以"恋家者"来描述中国人维持心理社会均衡的特点仍是合适的。这个文化基因的检测工作,也验证了许烺光的心理社会均衡理论。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未成年人接受事物的渠道越发宽泛,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无法抵御各种不良侵蚀。畸形的需求欲望,易激惹的情绪感,不良的心境,很低的挫折承受能力以及某些不良心理、精神障碍等越来越多地呈现。笔者对2006年-2008年三年来的112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90%以上的涉罪的未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农村中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了,部分的由于娇生惯养,养成了不良个性,贪图舒适享受,怕苦怕累,懒得动脑,懒得付出艰苦努力,缺乏学习兴趣,感到上学前途渺茫,上进心不强,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和归属感。有的经常迟到、旷课,设法逃避学玑甚至干脆辍学;有的经常出入于放像厅、台球室、网吧;有的存在心理缺陷;有的存在网瘾网恋问题;有的已经具有严重不良行为。本文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归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