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月十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 达市中心的繁华街头,一列 “豪华奔驰车组成的车队缓缓驶过,驾驶第一辆汽车的司机竟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而端坐在车右座的则是自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以来,首位访问伊拉克的外国元首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萨达姆为对这位不顾美国压力,毅然来访的客人表示尊敬和感激之情,亲自为他驾车在巴格达市内兜风,观赏街景,一直迎送客人到下榻的总统府。这是受联合国制裁10年来,萨达姆首次破例在巴格达公开驱车露面。舆论认为,萨达姆此举非同一般,不仅是对来访者显示其高规格礼遇,更是一种政治姿态──…  相似文献   

2.
刘顺 《瞭望》2002,(41)
由于布什总统“倒萨”决心 已定,所以,最近美国五 角大楼制定了一套又一套对伊动武计划,几乎所有计划的矛头都直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一旦战争打响,萨达姆将在何处藏身?成了美国情报机构研究和追踪的重点,也是各国媒体关注的焦点。最近,流亡在外的伊拉克前情报局长萨姆拉伊、萨达姆长子乌代的前秘书阿巴斯和伊拉克军官管理学校前校长陶菲克披露了萨达姆的一些生活习惯。 海湾战争前,萨达姆的办公地点主要在位于底格里斯河畔的共和国宫,海湾战争后,伊拉克大兴土木,兴建了43到50个总统府,如果包括新旧总统府及贵宾府在内,萨达姆的总统府总数多达78个,但  相似文献   

3.
历史将永远记住发生在 1990年 8月 2日晚 9时许 (伊拉克当地时间 )的那一幕:伊拉克军队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举入侵科威特,仅用了不到 12个小时就将科威特全部占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这一举动使全世界都为之震惊。 但萨达姆后来为自己的侵略行径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991年 1月 17日,美国率领的多国部队发动了海湾 战争。 40天后,伊拉克不得不同多国部队签定了“城下之盟”,表示接受联合国有关决议。伊拉克从此掉进了受美英军事打击和联合国严厉经济制裁的深渊。 在海湾战争爆发 10周年后的今天,伊拉克唯一…  相似文献   

4.
国际要闻     
《瞭望》1994,(48)
伊拉克承认科威特主权 伊拉克11月14日向联合国递交了伊拉克关于承认科威特主权和边界的文件。这些文件包括由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签署的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11月10日的决定和伊国民议会同日发表的声明。决定和声明表示伊将按照安理会的决议承认科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承认联合国伊科边界划分委员会划定的两国之间的国际边界。  相似文献   

5.
刘英 《侨园》2005,(Z1)
上世纪80年代,曾有几万名中国劳务人员到伊拉克打工。90年代初两伊战争结束后,战火又在科伊两国间燃烧,伊拉克从此陷入了长达10多年的经济制裁之中,中国的劳务大军随之离开伊拉克。美军进入伊拉克后,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伊拉克随之又陷入了动乱中。此时的伊拉克,来自中国的商人少而又少。 53岁的陈宪忠是长期居住在巴格达  相似文献   

6.
刘英 《侨园》2005,(5):22-23
上世纪 80年代,曾有几万名中国劳务人员到伊拉克打工. 90年代初两伊战争结束后,战火又在科伊两国间燃烧,伊拉克从此陷入了长达 10多年的经济制裁之中,中国的劳务大军随之离开伊拉克.美军进入伊拉克后,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伊拉克随之又陷入了动乱中.此时的伊拉克,来自中国的商人少而又少.  相似文献   

7.
全球要闻     
《瞭望》1998,(9)
全球要闻(2月16日———22日)·46·《望》新闻周刊1998年第9期全球要闻美伊核查危机动态2月16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军事顾问萨阿迪说,如果美国向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将被迫停止在伊的工作,特委会监督伊军事设施的仪器设备也将被...  相似文献   

8.
当克林顿审视天下大势的时候,他一定会感到有 几枚“钉子”在眼中刺痛着他。其中的一枚就是 伊拉克的萨达姆。今年4月 15日,伊拉克公开拒地美国通过联合国所作出的新的武器核查计划,这无疑是给克林顿当头一棒。 自1990年海湾危机以来的10年中,克林顿对伊拉克采取了“三管齐下”的战略,即:一回经济制裁;二曰军事打击;三曰鼓励和扶植伊国内的反萨达姆势力。其首要目的是把萨达姆赶下台。 但10年后的今天,萨达姆依然还在台上,这真叫克林顿没法“治”! 当今克林顿同萨达姆斗争的国际形势已非昔比。如果说,90年代初美国…  相似文献   

9.
亚平 《侨园》2002,(5):38-39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要攻打伊拉克的声浪可谓甚嚣尘上。美国总统布什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和“采用一切手段”来推翻萨达姆政权。布什认为只有伊拉克变更了政权,“世界才会更安全、更和平”。那么,布什政府为何甘愿冒被指责为穷兵黩武的风险,执意要在海湾再打一仗呢?显然,除了老布什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与萨达姆有一段情仇恩怨外,小布什还有他的更深层的战略考虑。首先,推翻萨达姆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9·11”事件后,美国的外交重心发生了重大转变,打击恐怖主义成了美国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就曾说过,反恐战争可能要10年、20年甚至50年。如何把一场长期的反恐战争进行下去,不断寻找恐怖目标并铲除之,从目前来看,被指为拥有大规模杀伤武器的伊拉克就是这样一个符合美国战争需要的目  相似文献   

10.
阿源 《瞭望》2003,(30)
驻伊拉克美军24日公布了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两个儿子乌代和库赛的尸体照片,以向外界证实他们两人确已被美军打死。乌代是萨达姆的长子,曾掌握着“萨达姆敢死队”等组织。次子库赛被认为是萨达姆的接班人,曾负责指挥伊拉克精锐的共和国卫队。  相似文献   

11.
温宪 《瞭望》2000,(36)
翻翻最近的美国报章,一种自 省的味道似乎浓烈起来。它 们不约而同地探讨着一个 问题:怎么美国在世界各地越来越不 受人欢迎呢? 其实,不用冥思苦索地做什么玄 想,只需将心境调整得平和些,睁大眼 睛看看现实中的世界,便可揣摸出个 子丑寅卯。眼下便有一实例,足可供有 心人品咂一番。 8月10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 乘坐汽车从伊朗进入伊拉克,当晚便 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晤谈。这一访问 最具新闻价值之处在于:这是海湾战 争结束十年之后正式访问巴格达的第 一位外国元首。这显然是在无视美国 的制裁禁令,也因此令美国大怒。美国国…  相似文献   

12.
伊拉克《共和国报》总编辑巴泽兹在近著《海湾战争及其后的战争》一书中认为,“今天海湾的持续紧张形势反映出争夺这一地区权力和石油的斗争仍未结束”,并预见“还有其后的战争”。 美国及其他几个西方大国已经不止一次地威胁要对伊拉克再次诉诸武力,并在进行有限的军事调动。伊拉克也在积极重建兵力,扬言已作好了继续进行“一切战斗之母”的行动准备。局势有一触即发之势。 但1992年的美国总统布什己没有了他在1990年发动海湾战争时所具有的那种国际国内条件,再次对伊拉克动手将受到各方牵制。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虽然从战争废墟中重新站起来了,但他终究不具备足够的力量同联合国核查工作对抗到底或贸然再次对科威特采取行动。布什的有关言行包含着保持压力和以威胁促妥协的策略,萨达姆的强硬态度主旨在于冲破制裁、保持实力,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出于国内政治和他个人重建威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假设萨达姆·侯赛因不是在1990年,而是在200X年发动了入侵科威特的战争,那么美国将选择怎样的军事干涉方案呢?!最近,美国参联会与美国国防大学联合召开的“美军联合作战研讨会”上的一篇论文──《21世纪的作战》是这样回答的:他们将使用外部电子干扰的信息装备,插入或利用所选择的信息,包括用“形态学技术”捏造一个音容笑貌绝无破绽的萨达姆,用他的嘴来传播假信息,以攻击伊拉克军人的意志和理解力。同时,使用洲际大炮(氢气炮或电磁炮)发射非致命弹头,在巴格达上空制造眩目的闪光和震耳欲聋的噪音,使伊拉克陷入社会混乱和…  相似文献   

14.
华盛顿专电 海湾危机爆发已两个多月。目前,以伊拉克为一方、以美国为另一方的对立双方妥协的前景模糊、渺茫,而这场危机升级为战争的迹象却有与日俱增之势。 伊拉克方面;萨达姆总统已多次明确宣布,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局面是“不可逆转的”,美国如果动武,伊拉克将不惜鱼死网破地打一场“圣战”,届时海湾地区的油田将被破坏殆尽,美军将血染沙漠。据报道,伊拉克政府已在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区及科威特部署了约26.5万地面部队和2200辆坦克,伊拉克的火箭分散设置在境内各地待命。  相似文献   

15.
《瞭望》2003,(1)
本刊驻伦敦记者张振安报道英国首相布莱尔在2003年元旦发表新年致辞时重申,如果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不按照联合国有关决议销毁其境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么他将面临英美的军事打击,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将势在必行。 自美国威胁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以来,英国一直是美对伊政策最坚定的支持者。在美国紧锣密鼓  相似文献   

16.
美国大兵压境海湾,有关萨达姆流亡的传闻骤起,一些西方媒体也乘机大加炒作。萨达姆是走是留?伊拉克是战是和?成为新年伊始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东国家特别是伊拉克周边国家明白,一旦美英对伊开战,它们将深受其害。最近,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一直在积极进行外交斡旋,希望伊拉克问题能够得到和平解决,试图劝说萨达姆主动下台,流亡到诸如白俄罗斯、埃及、利比亚和毛里塔尼亚等国,以避免一场日益临近的战  相似文献   

17.
巴格达专电 经过四轮长达4个月的艰苦谈判,伊拉克与联合国就“石油换食品”问题不久前在《谅解备忘录》上签了字。根据这项协议,将允许伊拉克每半年出口价值20亿美元的石油,以进口所急需的食品和药品。这是自伊拉克1990年因入侵科威特而受联合国制裁以来,国际社会首次允许其出口石油。 伊拉克舆论指出,协议的签字,是伊拉克在走向全面解除制裁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是萨达姆外交政策的胜利。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舆论则认为,萨达姆政府原本在去年4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986号决议时就该接受的东西,在将近一年后,并在更加严厉的国际监督条件下才接受了这项协议,使萨达姆在国际上再次丢了脸。  相似文献   

18.
美国小布什新政府正在为重新研究对伊拉克的战略而大为伤神。自 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美国经历了三届两个总统,不仅没有拔掉萨达姆这枚钉子,相反,被磨得更为尖厉了。 现在,轮到小布什来拔了。 小布什对伊拉克的战略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把萨达姆赶下台,把“专制的”伊拉克变成“民主的”伊拉克,以维护与巩固美国在中东的地位和利益。但究竟用什么手段达到这个战略目标,看来,小布什的心中是模糊的、摇摆的和信心不足的。 小布什上台不到一个月,就对伊拉克发起了自 1998年“沙漠之狐”行动以来规模最大的空袭,这是为制订新战略而发…  相似文献   

19.
海湾大角逐     
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除非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流亡国外或遭人暗算,否则战争将很快爆发。2月14日,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的两位主要负责人布利克斯和巴拉迪再次向安理会报告核查最新进展情况,国际社会围绕伊拉克问题的外交角力也进入了亮底牌的阶段。与此同时,美英在海湾的军事部署逐渐到位,伊拉克的备战气氛也愈来愈浓,许多国家一面加强本国的反恐防袭措施,一面加紧从巴格达撤回本国人员……新一轮海湾大战如满弓之箭,一触即发。  相似文献   

20.
安曼专电 约旦官方8月10日宣布,约旦国王侯赛因指示欢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女婿、伊拉克前工矿部长兼兵工署署长侯赛因·卡迈勒·哈桑上将等30名高级官员及随从到约旦“居留”,并给予他们以保护.此消息播出,立即引起约旦和国际社会的极大震惊.侯赛因·卡迈勒上将身肩要职,为何选择出逃之路呢!他又何以瞒天过海,在穿越600公里又堂而皇之地得以顺利通过约伊边境检查站进入约旦境内呢!对此,人们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