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西部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农村绝对贫困的区域自然因素。西部地区的生态贫困导致地区贫困,地区贫困反过来又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面对西部地区生态贫困这一主要特征,西部地区就应理性选择生态型反贫困的战略。  相似文献   

2.
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距离,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我们认为,发展西部农村经济,特别是大力发展西部农村非公有制经济,是个非常紧要的,带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方面.一、发展西部农村非公有制经济急需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1、西部农村是我国重点贫困带,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其脱贫的必由之路.所谓的西部贫困,主要贫困在农村.目前,我国的529个贫困县,8000万贫困人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21世纪的大战略、大政策.而在西部大开发中,最难和最重要的是使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民走向富裕文明.在对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作具体的比较分析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西部地区的落后,最突出的是西部地区农村和农业的落后,西部地区的贫困,最突出的也是农民的贫困,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在农村.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根本也在于广大农村人口承载过度和垦伐不当.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农村发展差距远比东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的差距大得多.因此,西部大开发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任务的加重,使得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组织建设的意义凸显。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组织在组织结构、组织决策与执行体制和组织技术上存在明显的不足,极不利于西部农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无缝隙政府理论为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组织的再造提供了一条思路。按照无缝隙政府理论的要求,实现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组织的无缝隙再造应从建立综合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部门、构建分权化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决策与执行体制和构建公共安全信息网络入手。  相似文献   

5.
弱体群体,就是贫困群体。西部不发达地区尚未走出贫困,农村低保户、救济户和返贫户还占相当比例。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要在政治上关心他们,经济上关怀他们,权益上保护他们。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育不足,致使农村金融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成为制约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基于此,本文认为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建设应当发挥政府职能和产业组织政策的诱导性作用,在西部农村确立差别化、多样化的金融发展模式,以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人们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发挥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西部地区农村文化的贫困与落后,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必须采取加强农村教育培训、改善文化设施、整合文化资源、引导农民自办文化、培养和发展文化队伍等措施,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分析了西部农村知识贫困的现状: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农村。知识贫困占贫困瞧较大比重。其次,分析了知识贫困产生的原因,一是客观因素、二是社会因素、三是自身因素。第三,根据知识贫困所产生的原因作了深入细致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9.
刘同德 《理论前沿》2005,(24):14-15
贫困是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并且具有传递性,从而形成贫困的恶性循环。资本投入不是打破西部地区贫困恶性循环的现实选择。实现西部教育优先发展、超常规发展,则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重要突破点。  相似文献   

10.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西部贫困地区具有特殊重大意义,但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农村低保制度体系自身不完善的表现,也是该地区农村社会文化生态和治理环境不足的集中反映。推进该地区农村低保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立足于农村低保制度的宗旨,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体系和加强经济文化建设,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实现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1.
贵州是全国贫困最严重的省份,贫闲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很多历史欠账和瓶颈,常规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为了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历史标签,必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从本质上解决连片特困区的贫困问题,有针对性地找准扶贫攻坚的路径,立足资源优势和政策机会,通过制度创新,突破瓶颈制约,培育和形成贫困地区自我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让贵州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2.
农村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整合后的文化资源,才能转化为学校的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课程化,使资源更能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通过对农村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社区课程,使文化资源在区域内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利用价值.因此,明确农村区域文化资源整合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研究有关西部生态脆弱地带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西部生态脆弱地带与贫困地区之间存在高相关性。缓解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矛盾的主要途径是发挥贫困地区劳动力比较优势,振兴教育,调整扶贫政策,平衡贫困人口数量与资源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低保制度、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和农村双轨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特困户救助并行。农村低保制度与城市低保制度在救济内容、方式、标准、周期及资金来源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存在法律规范缺失、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制度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施恩观念依然存在以及资金不足、来源渠道不畅等问题。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通过立法明确政府救助义务、采取积极措施确保资金来源、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理清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各项专项救助的关系、细化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明确保障标准的确立原则。  相似文献   

15.
在西部农村实现"管理民主",有赖于一个良好的治理模式。通过西部八省(市)长达一年时间的新农村治理调查研究,发现治理模式的核心是农村基层政府与农村自治组织、农村非政府组织及村民的关系协调。针对当前西部农村治理现状,建议构建多元合作治理模式,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治理能力,积极培育农村非政府组织,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综合素质,建立多元治理主体互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的我国教育,在地区间、区域间、人群间有明显的相对发展差异。教育贫困人口多,分布和构成复杂,贫困情况各异,贫困原因特殊,政府和全社会对此高度重视并给予特别的关照,体现了公平的社会发展观和扶贫济弱的和谐发展理念。实现教育救助从济贫到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转型,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现状,逐步缩小贫困人口教育差距,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国家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商人、军人、囚犯、官员等,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可能在其流动的过程中产生大规模的留守子女现象,特别是在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去海外以及农村人口进城的过程中,留守子女现象都非常突出。不能把留守子女问题仅仅归因于“三农”问题的副产品,而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四万亿的投资中,包含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的投资400亿。长期以来,受我国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可用性差距的影响,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来增加对农村卫生保健的投资将具有巨大的人口学意义。在投资内容上,要改变以往单独对硬件的投资,使硬件和软件都成为投资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需要,紧扣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一步打破城乡区域界限,使城乡党建由条块分割转向区域联合,着力在城乡党建观念、资源和组织统筹上下功夫,从组织设置、活动方式、人才选拔、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积极构建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社会人文环境状况以及农村社区公安机关有限的警力资源实际决定了农村社区警务方式转变既有其客观性又有其必要性。农村社区警务方式转变的途径包括划分职能、完善制度、强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