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案例资料某男,22岁。某年4月14日,被他人用烤肉金属钎子刺伤左侧胸壁。当时自觉疼痛、气短,即到医院行胸片检查,未见明确血气胸征象。查体见左前胸壁第6肋间锁骨中线处可见一长约1cm的创口;心率120次/m in,律齐。4月15日,心脏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左向右分流。4月19日,上级医院再次行心脏超声诊断:主动脉右冠窦瘤破入右室流出道;微量心包积液。4月22日,医院确诊为主动脉窦瘤破裂,右心功能不全4级。4月24日,患者出现呼吸、脉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住院过程中,患者自觉心悸、气短明显,并逐渐出现血压降低、腹胀、脱水等。于4… 相似文献
2.
3.
1案例资料简要案情某男,33岁,农民。2004年9月13日15时许被人用匕首刺伤左上臂,伤后1h送往医院治疗。于受伤3日后进行损伤程度鉴定。病历记载左上臂中段外侧、内侧各见一斜行裂伤,出血,分别长约5cm、1cm,两裂伤相贯通,行清创缝合术。左乳头外侧11cm处有一1.1cm长裂伤,深约1cm,未进入胸腔,缝合裂伤。法医学检验伤者神清,行走正常,自主体位。左上臂中段外侧有一5.3cm长斜行裂伤,其内侧有一1.2cm长斜行裂伤;左胸部腋前线后第5肋间有一1.2cm长斜行裂伤,均已缝合。测量左上臂两裂伤间直线距离为11.2cm。将左上肢自然下垂,左上臂内侧裂伤与左胸部… 相似文献
4.
5.
左心室贯通性刺创存活1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正> 李某,男,22岁,既往身体健壮。1996年10月7日22时许,因被人用匕首刺伤左胸部,当即感胸痛,流血不止,伴心慌,气急,全身发冷,手捂伤口处近30min,伤后50min 相似文献
6.
7.
1案例
某男,60岁,某年5月26日10:00许,因故被他人用尖刀刺中胸部及右上肢。步行约20m后倒地,被送入医院。急诊以“刀刺伤1h”收治入院,11:40专科检查:P110次/min,R21次/min,BP66/32mmHg(8.80/4.27kPa),T36.0℃;神志淡漠,精神差,出冷汗,四肢湿冷。左胸前壁创口长约6cm,深及胸腔;右上肢两处各长2cm、7cm创口。 相似文献
8.
9.
正伸展创(extension wound),是人体皮肤因过度伸展形成的浅表性皮肤裂创[1],也可被称为纹状表浅撕裂(striatelike superficial tear)[2]、伸展痕(stretch marks)[3]或细小平行损伤(small parallel injury)[4]。根据其形成机制、发生部位、损伤形态等特征进行认定,对案件性质和致伤过程的推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43例案件中的伸展创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法医学实践提供借鉴。1案例资料一般情况从2006至2012年检案中收集43例涉及伸展创检验的案件,其中交通事故37例,高坠2 相似文献
10.
伸展创(extension wound),是人体皮肤因过度伸展形成的浅表性皮肤裂创[1],也可被称为纹状表浅撕裂(striatelike superficial tear)[2]、伸展痕(stretchmarks)[3]或细小平行损伤(smallparallelinjury)[4]。根据其形成机制、发生部位、损伤形态等特征进行认定,对案件性质和致伤过程的推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43例案件中的伸展创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法医学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受力部位颅脑摔跌伤后损伤程度和特征差异。方法收集摔跌所致颅脑损伤68例,根据案情、受伤过程、临床体征、CT影像资料将受伤部位分为颅前部、颅侧部、颅后部;损伤类型分为颅骨骨折、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脑挫裂伤;损伤数量分为单一和多发伤;颅骨骨折分为受力点骨折和非受力点骨折;脑挫裂伤分为冲击伤、对冲伤等。运用非参数统计χ2检验比较其频数分布。结果不同摔跌部位颅骨骨折和颅脑损伤程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颅后部摔跌颅骨骨折远离受力点多见,多发伤为主,而颅前部、颅侧部受力点骨折多见,单处损伤多见;颅后部、颅侧部摔跌后脑挫裂伤发生率高,以对冲部位多见,颅前部摔跌后脑挫裂伤发生率低,冲击伤亦多见。结论摔跌部位不同颅脑损伤程度和特征存在差异,CT检查资料有助于损伤机制推断。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不同直径和不同打击力度的圆柱形木棒对垂直方向打击皮肤所形成的中空性皮下出血形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生物力学击打装置,使用5种不同直径(2.0~4.0cm)木棒,从零递增击打力度(0~2300N),对活体乳猪背部皮肤进行打击,观察乳猪背部皮肤中空性皮下出血分布范围、色泽及形态特征,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中空性皮下出血出现的最小打击力度阈值(230N),随打击工具直径的增大而阈值增大(230~810N);同一直径的木棒在不同击打力度下所形成的中空性皮下出血总宽度及中空宽度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空性皮下出血的范围随木棒直径的增大而增大(R2=0.953,P〈0.01);皮下出血总宽度及中空宽度与打击物直径,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R2=0.797,P〈0.01),符合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结论本研究可望用于推断垂直打击造成中空性皮下出血的木棒直径的大小,为钝器致伤工具的判断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1993~2014年连云港地区116例女性杀人案件的受害人年龄分布、嫌疑人与受害人关系、现场特征、损伤工具及致命伤位置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男女性之间由于心理、生理特征和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女性杀人案件呈现出自身特点:女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的关系多为家庭内部成员,尤以夫妻或男女朋友居多;现场常位于室内,以卧室居多;工具多是居家常用的生产或生活用具;多选择受害人熟睡、酒后时作案,采用窒息、投毒、溺水等方式;损伤集中于要害部位,分布范围集中,打击次数多,致命性损伤、濒死伤和死后损伤多。 相似文献
15.
脑外伤者血浆NSE含量与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与创伤性脑损伤程度的关系及法医学意义。方法选取25名健康体检者、34名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的GCS评分,将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中型组(GCS≥8分)和重型组(GCS〈8分)。用酶联免疫法对上述研究对象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在脑外伤24h内,颅脑损伤组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与轻中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越高,患者颅脑损伤程度越严重。结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可作为早期检测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特异性指标,其含量越高,颅脑损伤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法医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特点及其法医学鉴定的要点。方法 对40例视神经损伤的法医学鉴定案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案例均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及眼电生理(VEP)检查,视力接近正常或正常者进行视野检查。结果视神经损伤在眼外伤中占13.84%,多并发于颅脑损伤(65%),交通肇事致伤67.50%。伤者多表现为明显的视功能障碍(67.50%)。LED-VEP检查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和/或波幅降低,严重者为切迹波甚至无波;视盘色淡或苍白,90.00%瞳孔对光反射异常。结论 外伤后,LED-VEP异常、眼底视盘改变、瞳孔对光反射,以及视野异常是判定视神经损伤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二次溅落状血迹的形态特征,探讨其形成机理及与行为方式的关系。方法建立室内现场环境,用10mL血液,以单滴连续滴落或一次性倾倒方式,从10~160 cm高度以10 cm为间隔,制作二次溅落状血迹模型;用棍棒打击及撞击方式制作低位打击及头部撞击溅落血迹模型。观察各种血迹分布,并分析比较其形态差异。结果二次溅落状血迹和头部撞击溅落状血迹在垂直面上均形成倒三角形空白区域的分布形态,但前者分布面积较后者小;低位打击溅落在垂直面上的血迹无此特征,且打击飞溅血滴的飞行角度大于二次溅落血迹。结论利用二次溅落状血迹的形态特征,对于鉴别低位溅血、分析行为方式、证实相关证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1110例汽车驾驶员及乘员交通伤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道路交通事故中汽车驾驶员及乘员的损伤特点,为汽车安全设计及事故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6~2009年受理的交通伤害案件中373例汽车驾驶员及737例汽车乘员的伤残评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损伤部位的分布,多发伤的数量以及伤残等级进行比较。结果驾驶员损伤部位明显较乘员多,肢体、胸腹损伤发生率明显较乘员高,脊柱损伤的发生率明显较乘员低;驾驶员身体左侧受伤的几率较右侧高,而乘员左右损伤差异不显著;两类人员损伤所致伤残等级腹部、盆部分布显著不同,而其他部位无显著差异,但胸部、脊柱部位高等级伤残构成比乘员略多于驾驶员。结论汽车驾驶员与乘员损伤部位、数量及部分部位的损伤致残程度有差异,值得汽车安全设计及交通管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不同压力、管径对在水平方向上形成的喷溅状血迹的喷射距离及形态的影响。方法建立室内现场环境,利用自制的模拟喷射装置,在60~210mmHg范围内设6种压力,在1.5~4.5mm范围内设4种管径条件,于50、100、150cm 3种高度,制作动脉喷溅血迹。观察水平面上不同喷射高度的喷溅血迹的分布范围、血迹大小及形态特征,并测量其距离,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分析,并进行方差检验。结果在不同高度,血液喷射距离随压力增大而增加,随管径增大而减小,两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距离与压力及管径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可得出回归方程。而喷溅血迹的形态特征总体趋势为:高度越高圆形血滴直径约大;管径越粗,边缘毛刺状突起越明显;压力越大,喷射距离越远,且卫星状血迹逐渐增多,拖尾更拉长;随管径的增加,出现椭圆形血滴所需的压力越高。结论动脉喷溅血迹的形态及喷射距离的观察与测量,可用于推断命案现场喷溅源位置及人体受损伤时的体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