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2017,(2)
<正>近年来,流动儿童生存发展状况备受社会关注,也牵动着民进河北石家庄长安一支部会员的心。支部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始终把关爱流动儿童、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作为支部参与公益献爱心的一项特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受到了流动儿童家长和社会的好评。针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出现缺失的情况,支部组织了"走进孩子心灵"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2.
寇政璇 《学理论》2014,(6):51-5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穆斯林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也不断增加。在城市中,穆斯林流动儿童和汉族儿童相比,在民族文化、课业学习以及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穆斯林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整个家庭在城市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从社会教育融入的视角分析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无结构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获得第一手资料,从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四个角度分析现阶段穆斯林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3.
王颖  孙捷 《学理论》2012,(12):181-182
以包头为例了解内蒙古西部地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选取包头市稀土高新区、昆区、青山区、东河区等具有代表性的流动儿童学校及家庭进行调查。结论: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层次偏低,家庭教育投入比例较低,流动儿童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以及亲子关系均存在不同程度问题。  相似文献   

4.
郑益乐 《学理论》2011,(27):53-54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社会对家庭教育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将会推动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给家庭教育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主要阐述了社会支持家庭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社会支持家庭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城镇儿童、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一般儿童四类儿童群体为调查对象,从教育资源、健康资源以及家庭支持三个方面探讨不同儿童群体社会资源的可及性。研究发现,城市儿童在三个方面均优于其他三类儿童。在教育资源可及性方面,城市儿童以及生活在城市地区的流动儿童均优于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儿童,在健康资源的可及性方面也呈现类似的趋势。在家庭支持方面,城市儿童和农村一般儿童则优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因为劳动力流动造成的拆分型家庭对后两者影响较大。本文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不同儿童群体所获得的社会资源的差异已经在制造儿童群体的分化。  相似文献   

6.
以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以及相关资料为基础,描述和分析了流动儿童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及其变化。从人口结构看,流动儿童保持"上大下小"的格局,学龄流动儿童规模占比始终处于"紧缩"状态,学龄前流动儿童有小幅增长,大龄流动儿童收缩;从流动特征看,儿童参与流动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年龄别模式和性别差异,跨省远距离流动比例近年来有所下降,流动儿童在发达地区、大城市集中的同时呈分散化趋势;从家庭特征看,流动儿童面临家庭教育不完整的问题且区域差异严重,同时拥有高学历父母的流动儿童群体占比在增长;从教育状况来看,流动儿童教育机会持续改善,但学龄前教育和后义务教育仍然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4,(26)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长期和父母分离,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观念的滞后,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为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埋下隐患。因此,必须改变家庭教育方式,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完善学校道德教育机制;创建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形成合力,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道德行为规范,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0,(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黑龙江省贫困县域为调查对象,借助问卷调查和个案工作等方法,通过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流动儿童是指跟随父母离开户籍所在地,流动到其他城市的未成年儿童。流动儿童的学习困境主要来自流动儿童自身,家庭及父母,学校、老师及同伴。因此,要解决好流动儿童的学习问题,必须从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四个层面来进行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4)
本文以社会生态系统和社会身份认同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对服务于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社会组织的调查和研究,以苏州爱心小屋1为例,从儿童、家庭和社区三个方面阐述社工机构在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积极作用,并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流动儿童城市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以期为社会组织参与改善流动儿童社会处境和再发展状况、促进社会融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33)
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这一群体最大、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常性格比较内向不合群;情绪暴躁,容易失控;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行为失范等等。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其次是学校教育不足,再次是社会关爱缺乏。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完善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缺失。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学年的相关数据,探讨居住空间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空间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从居住区位看,在城区居住的流动儿童比在郊区居住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更好;从居住环境看,住房品质和社区品质越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越好;从人口构成看,与父母同住、生活在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更好。进一步分析发现,居住空间对"乡—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城—城"流动儿童;对与父母同住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不与父母同住流动儿童。建议进一步改善流动儿童的居住空间,强化家庭保护的作用,帮助流动儿童更好适应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干预方法如何有效地应用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的研究,克服已有研究中的"行动困境",是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探讨的理论问题。本文基于2013-2014年天津市J社区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社会学干预实践,对流动儿童群体、家庭、社区三个层面的干预程序、干预主题、干预形式、干预内容进行总结,并形成了社会学干预方法在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中运用的四个策略,即开放性、事件性、阶段性和多元性策略。这四条策略同样也适用于其他青少年问题研究的干预过程,并具有在基层社会治理等实践层面应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流动儿童问题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追溯国内学界关于流动儿童研究的源流,重点评析了社会学研究的若干特征,尤其是"反学校文化"研究的得失。在此基础上,倡导一种积极的流动儿童群体文化研究范式,强调文化生产的核心位置,探究文化自主性的根源,关联文化生产与社会结构,最终尝试从文化生产出发解释中国社会结构形成与社会发展的秘密。这种新的研究范式有望拓展流动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和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门萃苗 《学理论》2012,(15):59-60
主要介绍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关爱等的不到位,留守儿童群体中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要充分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丁璐 《学理论》2013,(7):78-81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使得原本生活在农村的儿童随父母进城成为了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融入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原因的障碍与困难,出现了许多社会融入困境,在分析社会融入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社会工作角度阐述了对此类问题的解决对策构想。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5)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们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逐渐增多,他们在生活、学习以及心理健康上面临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的力量是很难彻底解决的,它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力量的介入。应该做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密切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北京市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为个案,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从心理层面研究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问题,具体包括价值观、社会生活适应和学习适应.得出结论流动儿童在城市只能是局部的适应,如何从政策入手,切实解决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城市适应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孙铭慧 《学理论》2013,(17):82-84
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是在社会网络之中,都需要社会网络的支持。艾滋致孤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父母的病患而被贴上标签,被社会边缘化,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爱和归属的危机。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艾滋致孤儿童,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护,在这个时候社会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通过对河南省上蔡县"阳光家园"艾滋致孤儿童青春期问题的实证研究,揭示了社会支持网络对艾滋致孤儿童成功度过青春期的意义、作用,指出加强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性。并从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个维度具体阐述更能满足艾滋致孤儿童青春期需要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20.
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家庭是儿童生 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过程,特别是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难以起到的作用。 目前,家庭教育工作出现了良好势头,总的趋势是:家庭教育启动时间在提前,家长素质在提高,家庭关系趋向民主,学校、社会、家庭教育逐步协调,社区管理的优势日渐突出。家长在教育子女观念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重智轻德、重养轻教向注重孩子全面发展转变。 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家庭教育工作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在领导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