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国是     
《南风窗》2012,(12):19-20
高层High Level胡锦涛努力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8日下午就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行第33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  相似文献   

2.
《工会博览》2023,(22):6-11
<正>从航天科工、重大装备,到古建文物、衣食住行,各行各业的突出成就都离不开劳动者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匠人才是技能强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保障。7月28日至30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北京市总工会承办的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北京展览馆举办。  相似文献   

3.
尹鸿伟 《南风窗》2011,(3):22-23
重视中国网络活跃分子,重视中国民间意见一直是美国驻华使领馆的一个工作特点。随着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访问日期的临近,一直戒备森严的美国驻华各使领馆齐齐向部分中国民间人士表示了友谊。2011年1月14日下午,一场名为"胡锦涛主席访美前夕美国使馆与中国博主座谈会"的活动以视频连接的形式,同时在北京、上海、沈阳、广州和成都举行。  相似文献   

4.
高层     
《南风窗》2014,(24)
<正>习近平11月11日,习近平出席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并讲话。习近平说:"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增长动力从哪里来?毫无疑问,动力只能从改革中来。我们要创新发展理念,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出口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改革驱动;李克强近同,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意见。会上李克强提出,"我们的基础设施还有很大差距,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城市地下管网还有很大潜力。这方面的带动力很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小微企业等新业态、新产业,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5.
新闻盘点     
《工会博览》2005,(16):10-11
胡锦涛慰问抗战老兵7月29日至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到山西省考察,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抗日老战士、老民兵、老支前模范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全体官兵表示节日的祝贺。据新华社  相似文献   

6.
高层声音     
《南风窗》2010,(8):14-14
<正>胡锦涛:农村需要在若干领域加强合作3月21日至23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到宁夏考察工作。其间,胡锦涛考察了企业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资金互助社等形式带动奶农扩大生产、增收致富的情况。他说,农村劳动生产力发展到目前这么一个水平,既需要保持基本的生产经营制度,同时又需要在若干领域里加强合作,解决农民需要服务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层动态     
《南风窗》2009,(10)
胡锦涛4月23日,胡锦涛在青岛出席庆祝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及会见29国海军代表团团长时表示,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永远不称霸,不搞军事扩张和军备竞赛,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在出席海上阅兵活动期间,胡锦涛在山东考察,要求"着力抓好民心工程,真正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好"。  相似文献   

8.
媒体     
《南风窗》2016,(11)
正01广州:从贸易枢纽到创新热土英《自然》5月12日中国南方城市广州正在迅速成为科学家、研究者与产业界共同研发高科技产品与创新的中心。中国政府提出了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宏伟计划。正如中国最近发布的"十三五"规划所强调的,这一转变必须依靠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广州毗邻香港、澳门,是广东省的省会,也被称为中国"南大门"。自从唐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以来,广州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和商业中心之一。如今,这座城市的人均GDP超过了2万美  相似文献   

9.
赵灵敏 《南风窗》2010,(2):10-10
<正>2009年12月27日至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日前,胡锦涛在河北考察时也告诉当地村民,中央将下发2010年一号文件,出台一批新的强农惠农政策。这将是中央连续第七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关注"三农"问题,国家层面对"三农"的重视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基于自身实力变化和国际形势处于转型期这两大关键性因素而产生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正经历由"发展中大国"向"发展中强国"、由"边缘"向"中心"、由弱向强、由地区性强国向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国的转变,正经历由量到质的转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在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下,落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努力构建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大国外交,推动地区和国际机制的建设,推动公正均衡的国际秩序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国是     
《南风窗》2012,(15):19-20
高层High Level胡锦涛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和体制机制障碍新华社消息,国家主席胡锦涛在7月6日至7日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到2020年应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要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英国"大社会"计划是英国首相卡梅伦提出的社会改革计划,该计划于2010年7月正式启动,是政府转变管理方式的全新尝试,目的是向当地社区、慈善机构和公众下放更多权力和资金,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从而建立一个更大、更好的社会. 2012年4月10日,英国上议院议员韦鸣恩爵士接受《当代世界》杂志社记者专访,围绕"大社会"的由来、主旨思想及推动进程,介绍了英国社会管理创新方式的基本做法,并对中国的社会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3.
新闻盘点     
《工会博览》2006,(2):25-28
元旦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发表题为《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新年贺词。在对过去一年中国的发展成就进行回顾后,胡锦涛指出,中国将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  相似文献   

14.
<正>"一带一路"标志着中国从参与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态势转变,正在诠释通过复兴、包容、创新三部曲,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主旋律。"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通过中国国内一体化,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共同现代化,开创包容性全球化,体现出中国的担当与智慧。"一带一路"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体现在中国理念、中国哲学、中国伦理、中国方案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因为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原定15日至16日在巴西利亚召开的第二届金砖四国首脑峰会,当地时间15日中午匆匆结束,以便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能够提早回国参与救援指挥工作。中方因地震而推迟的外访行程,还包括胡锦涛原计划稍后对"战略伙伴"委内瑞拉和"全面合作伙伴"智利的访问,以及温家宝总理原计划22日起对文莱、印尼和缅甸三国的访问。金砖四国峰会日程虽短,其意义、价值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6.
赵义 《南风窗》2012,(21):4-4
10年前的12月5日,中共十六大闭幕半个月后,新当选的总书记胡锦涛带领中央书记处领导等前往西柏坡学习考察。在那里,胡锦涛向领导干部们重温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告诫全党:"成绩越大,喝彩声越多,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17.
2000年11月6日,日本政府信息技术战略会议和IT(信息通信技术)战略本部召开联席会议,通过了<信息技术国家基本战略草案>.草案提出通过建立超高速、超宽带互联网,使日本在5年后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化国家的总目标,强调日经济结构要向"知识创新社会"转变,并尽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国家机制.会议将推进IT革命定位为21世纪"日本新生"计划最重要的支柱.  相似文献   

18.
《南风窗》2010,(17)
<正>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迫之情溢于言表。尽管我国早在1982年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十条经济方针上就提出了转变,但过去27年在经济腾飞的同时转型却进展甚微。如何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吴敬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调整对外方针政策,把发展对外党际关系、开展政党外交推进到新的阶段。在邓小平新型党际关系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关系实现了交往对象由单一类型政党向各种类型政党的转变,交往内容由单一政治议题向包括政治、经济、党建等多议题的转变,交往目的由突出意识形态向维护国家利益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指导党的对外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对外党际关系由服务于国家"硬实力"建设转向更注重"软实力"建设,党际交往中由淡化意识形态转向旗帜鲜明地宣介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念,由单纯发展对外党际关系转变为推动党际关系与国际关系协同关联,中国政党外交进入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正>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开始由量增到质变,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将由硬实力向软实力转变,包括全球治理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时,中国将进一步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力所能及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与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繁荣和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