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雇工概念一种意见认为,雇工实质上是一种雇佣关系,体现为劳动力和资本的对立。所谓雇工就意味着剥削。没有剥削的雇工是不存在的。雇工经营是以谋取占有他人所创  相似文献   

2.
罗默把马克思的剥削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剥削的存在始终是以财产关系的存在作为前提的,从而提出了公有制下的剥削和社会主义的剥削概念.现实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剥削现象与剥削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客观地分析与评价这一为人关注的敏感问题.马克思与罗默的两种剥削理论范式的比较研究无疑会深化对剥削问题的认识.科学地对待这一问题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以及人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私营经济的蓬勃兴起,社会上下对此议论颇多,其中最为人们所关注的是私营经济的雇工剥削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根据实践第一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予以重新认识。“私营经济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这是十三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所谓雇佣劳动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说,就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经营者,通过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形式,雇佣他人进行生产活动并无偿占有他人剩余劳动的一种经济关系。只要存在雇佣劳动关系,雇主必然会占有雇工的剩余劳动,这种占有在性质上应视为剥削。对于这一点,在非社会主义社会里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私营经济中存在的雇佣劳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员雇工问题,是近几年我国城乡出现的一个新问题,议论不少,褒贬不一。我认为共产党员和雇工剥削,水火不相容,要当共产党员、就不能剥削他人;非要剥削他人,就不能当共产党员。理由是十分清楚明白的: 第一,共产党的性质不容许共产党员雇工剥削。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是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工人阶级的使命是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最终解放全人  相似文献   

5.
刘吉认为,私有制不一定意味着剥削,国有企业也会有剥削。 或曰:私有制就一定意味着剥削。否,个体劳动者是私有制,但没有剥削;家庭所有制(夫妻儿女乃至近亲共同劳动)是私有制,但也没有剥削。雇工是否就是剥削?也不尽然。在现实中已存在一些私有企业给它雇佣的职工的工资以及社会福利保障等超过公  相似文献   

6.
一、在认识方法上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我认为,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雇工经济剥削与道德问题的认识,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第一、有的同志认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雇工经济剥削的问题,只能从经济方面去谈,最好不要从道德方面去谈。这种观点把经济现象和道德现象割裂开来,直接影响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既然可以从经济上认识剥削,也就必然可以从道德上去谈剥削。因为经济和道德具有彼此相通、互相渗透的一致性。人们的经济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或者  相似文献   

7.
(一)是否存在新剥削阶级分子?一种意见认为,只有一个阶级形成以后,才会有阶级的分子。现在没有新的剥削阶级,所以,只能叫新剥削分子,不能叫新剥削阶级分子。另一种意见认为,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阶级消灭不大可能。我们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是防止新剥削阶级的出现,而不是说不可能出现新剥削阶级。一切阶级产生之前都是先产生分子的,是先有削剥分子,再有剥削阶级。因此,现在的新剥削分子,可以叫新剥削阶级分子。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我国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的存在,在我国基本消灭了的剥削现象重新出现。这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既要正视一定范围和程度的剥削现象的存在,又不能任意夸大这种现象,更不能把这种现象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类比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和城镇出现了专业户雇工和个体经营者雇工现象。这种  相似文献   

9.
逄锦聚认为,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范畴,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观点需要发展。剩余价值是与生产力、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一般范畴,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被剥削关系,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依然存在,但它不再体现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而是体现一种新的分配关系。应该科学准确地、实事求是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是否存在剥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是全体人民的代表,国家通过税收等形式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归根结底又用于人民,所以不存在剥削的问题;个人、私营企业主即使占有了他人剩余价  相似文献   

10.
劳动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地说,凡为社会提供使用价值的活动,都属于劳动。狭义概念只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不参与这个过程的活动,如社会管理与再分配等,就不属于劳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有自身的特点,其中劳动者通过劳动可以从“无产”到有产、变得富有,实现有产者的联合劳动是最显著的特征。关于剥削,传统观点认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占有其它人的剩余劳动,就是剥削,现阶段我国的私营企业主等的收入、贪污受贿、偷税漏税、不干活拿工资等等现象,都属于不合理的剥削收入。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要符合法律要求,个体私营等资产劳动者而取得的收入,不应视为剥削收入。第三种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凭借生产资料占有他人劳动仍然是剥削行为,但有其客观必然性,因此也有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浅析公有制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付建龙在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时,涉及到公有制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问题。对此理论界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是指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二是认为邓小平没有把公有制纳入...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学术界关于剥削的理论研究中,明显地存在着一些误区。其中,有人认为剥削起源于私有制,公有制不存在剥削;有人把各种经济犯罪行为看成是剥削;还有人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剥削现象主要存在于私营和外资企业领域,并且肯定剥削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所有这些观点,都是对剥削的误解和曲解。  相似文献   

13.
(一)冷与热近年来兴起了一股以提倡“国学”为特点的“文化热”。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一种意见认为,热得不大正常,应当降温。另一种意见认为,这仅仅是开始,热得还远远不够,应当加温。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热不热,而在热什么,怎样热。一些同志指出,由于“国学”这个概念往往被人赋予特殊的含义,还是以传统文化代替“国学”为宜。继承和发扬优秀  相似文献   

14.
一种意见认为,剥削阶级“已经消灭”或“不再存在”后,作为其对立面的、原来意义的无产阶级和贫下中农也就不再存在了。因为,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它与资产阶级组成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在资本主义社会,它处于“无产”的被剥削的地位。在无产阶  相似文献   

15.
对于私营经济的性质,不必也不应当争论姓“资”姓“社”,应当从所有制性质去界定私营经济的性质。这样,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私营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盈利为直接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存在或更易于解决企业代理问题;存在雇佣关系和剥削。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当以邓小平哲学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私营经济的这些基本特征的合理性及它反映出来的积极意义。对于剥削,可以区分为善、恶两种。善的剥削最终是否应当消灭,要看将来的实践,看它在将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相似文献   

16.
仓林忠 《世纪桥》2007,(10):24-25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表现为手工业作坊主对手工业工人的剥削,还表现为富农、商人对雇工的剥削。秦汉三国两晋时期出现大量雇佣劳动者,往前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存在雇佣制劳动和工商业资本家。依据马克思的论断,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可能存在雇佣制双方的对立。故资本主义萌芽几乎与阶级同时产生,只是由于专制制度的压迫,使它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未能得到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胡培兆撰文认为:评定剥削功罪的唯一标准,就看它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无论哪种剥削制度,在它作为新生生产关系的反映,能促进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候,就是先进的制度。这时的剥削关系和剥削行为的存在就有历史的合理性。相反,当它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是落后的制度,这时的剥削关系和剥削行为就失去历史的合理性。具体还可以划两个界线,一是道义观点和经济学观点界线要适当分开。二是适度剥削和  相似文献   

18.
一些学者认为,需超越善恶的伦理观来认识剥削现象。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剥削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必须舍弃伦理道德的原则,用生产力的标准来认识剥削的历史必然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我国现阶段,虽然完成了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但是还不能根除剥削现象。也就是说,私营企业主凭借生产资料私有权,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的一部分劳动,雇佣劳动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剥削仍然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因为今天的剥削仍然具有一定的社会积累的职能。他们引用马克思论述积累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无论积累采取什么形式,都是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私营企业创造的财富,从所有权上看虽然归属私人占有,但是,只要还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停地运行,就是社会的资产。在以公有制经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本质上拒绝剥削,声明要消灭剥削。但在考察我国现阶段私有经济发展时,又有很多人几乎同声一致地讲“私营经济存在剥削”,“剥削是私营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逻辑上的混乱,有碍于我们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消除思想上的混乱,有碍于坚持社会主义。私营经济中存在着的部分剥削,本质上是国家政策“让利” 的结果,“不允许剥削” 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允许;“让利” 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策的一种效应。  相似文献   

20.
张瑞业 《理论学刊》2003,2(2):94-96
剥削是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发展而又不非常发达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一定的历史阶段 ,剥削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而具有进步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存在着经济剥削和超经济剥削两种类型的剥削。比较而言 ,经济剥削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应允许其存在 ,并加以规范、引导 ;超经济剥削则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必须加以遏制。抑制和消除超经济剥削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灭剥削”的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