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法可依是前提,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立法工作。党的十五大报告十分强调立法,明确指出,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一○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就对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什么,怎么样才算形成?一个国家的法律是很多的,从国家的法律体系来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制的基础。以宪法为核心而制定的国家机构和公民基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法制建设成效很大,已经基本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但在文化法制建设领域而言,如果从1999年文化部发布了重点文化立法信息,一直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至如今10多年历程文化立法依然迟缓,空白点非常多。从现实发展看,国家治理理念转变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的要求,为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3.
正甘肃省民政厅高度重视民政法治建设,在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努力提升法治决策水平,增强法治宣传效果,严格规范依法行政等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充分发挥了民政法治在保证社会公平和促进社会稳定中的助推作用。政策法规体系日趋完善。甘肃省民政厅高度重视民政立法创制工作,不断健全完善依法依规、公平公正、科学高效的民政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4.
从"人治"到"法制",从"法制"到"法治",从"依法治国"到"依宪治国",从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轨迹来看,一字之差,理念提升,跨越65载。 从"人治"到"法制" 新中国的法治历程,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1949年9月,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  相似文献   

5.
置身于当下立法日臻完善的繁荣,今天的人们似乎已很难想象三十多年前无法可依的荒芜。彼时,刚刚摆脱十年浩劫的中华民族徘徊在一片法制废墟上,创伤累累,前途未卜。 肇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的法制重建,是“法治”理性战胜“人治”观念的思想解放果实,并开启了一个波澜壮阔、延续至今的“立法时代”。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是一个法制文明发达很早的国家。研究中国古代法文化遗产对于探索我国法制现代化的道路,具有借鉴意义。观今鉴古,稽往察来是法律史学无可旁卸的任务。"法制"和"法治"二词最早见于先秦诸子文献。《礼记·月令》中有"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的记载。《韩非子·心度》中提出"治民无常,唯以法治"的观点。《晏子春秋·谰上》中也表述了"修法治,广政权,以霸诸侯"的思想。从字面涵义并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综合考察,可以看出"法治"是指以法律为手段治国、理政、驭民,这是法家学说的核心。而"法制"不只是泛指法令制度和完善的立法,而且具有动态意义,即与修缮监狱、完备刑具,加强镇压相联系,因而包含执法与司法的内容在  相似文献   

7.
一、以大规模立法为主的法制发展战略法制发展战略是指国家为实现法治比的发展目标,而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法制建设的全局所进行的筹划和指导。建国后的前三十年,法律工具主义、法律虚无主义在我国曾盛行一时,法制建设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根本谈不上法制发展战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政治的发展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成为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内涵和要求。鉴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无法可依”的状况,我国法制发展选择并实行了以大规模立法为主…  相似文献   

8.
人大要闻     
吴邦国会见乌兹别克斯坦客人11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副主席沙特莫诺夫。(任新华)"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法制宣传周启动吴邦国作出批示在现行宪法颁布25周年和第七个法制宣传日到来之际,以"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的法制宣传周活动11月26日启动  相似文献   

9.
置身于当下立法日臻完善的繁荣,今天的人们似乎已很难想象三十多年前无法可依的荒芜。彼时,刚刚摆脱十年专制浩劫的中华民族徘徊在一片法制废墟上,创伤累累,前途未测。肇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的法制重建,是"法治"理性战胜"人治"观念的思想解放果实,并开启了一个波澜壮阔、延续至今的"立法时代"。经过漫漫三十年的努力,截止2008年年中,中国现行有效的法律为229部、行政法规近六百部、地方性法规七千多件,一个以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刑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大法律部门为骨架,以各种不同层级的法律法规规章为血肉的现代法制大厦,已经竣工在望。法律是人类的微缩历史。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语境中,立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微缩的改革史。立法改革所内含的治国新思维和制度现代化诉求,为一场风雨激荡的变革实践指明了基本方向和路径。尤其是那些名动一时、魅力独特乃至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立法,更是串起了一条见证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精神线索,构成了推动观念变革、社会进步的公共记忆。为了留下一份独特的立法史,本期"专题报道"特地以民主宪政、约束公权、市场法则、刑事法制、民生权益为五大解读视角,筛选出15部经典立法加以追忆和评析,以纪念这个伟大的改革时代、开放时代和立法时代。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在全国人民的期待中,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通过,自今年元月1日起施行。《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百年来"无法可依"时代的终结,蕴含着改革开放20年来教育立法的精髓与要旨,昭示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个法治辉煌!高教立法:世纪的呼唤时代的要求高等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系统中处于"龙头"地位,是最高层次的教育阶段。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教立法作为促进高教发展的法制保障,受到了现代各国的普遍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政府部门的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这相对于我国依法治国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行政法治建设要从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法制监督三个层面进行完善。文章将从行政法治的涵义、现状、十八大之后的新起点三方面对我国的行政法治建设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观点     
2012年3月17日《中国经营报》江平:"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法治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江平教授日前在接受专访时指出,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过程中,经过大规模的立法,可以说法律体系相对完善了,以前无法可依的问题已经改变。但是,有法律制度并不等于有很好的法律理念。要实现真正的法治,重要的是有法律理念。民众的法治观念往往是与政府的法治观念相辅相成的,如果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宏伟目标,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树立立法机关的权威,发挥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目前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立法职权、主导立法工作的实际情况,与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有近八成的法律、法规是却由作为执法机关的行政机关起草的。人大"难主导"立法原因何在?一是制定和执行立法规划、计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5,(5)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对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重大要求。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我们已经不能止步于"有法可依",更应关注"有良法可依"。立法法是关于国家立法制度的重要法律,是"管法的法"。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立法法修改决定贯彻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提高立法质量这个重点,从完善立法体制、健全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15.
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邓小平同志民主法制思想的精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反复强调依法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意味着我国治国方略的重大改变,也展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光辉前景,更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除了加强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并做到有法可依外,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执法,保证司法公正、独立、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本文从加强和改善党对司法机关领导,改革监督机制,强化司法监督,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和人事制度方面阐述了确保司法独立,确保司法公正,防止司法权地方化等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保障,中国社会保障法治化建设需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法治化存在诸多问题,最主要的即法治理念与法治实际相脱节,主要表现为"立法先行"理念与"先试点,后立法"的实践相脱节,"依宪治国"理念与"宪法中关于社会保障权表述不明"的事实相脱节,"有法可依"理念与"社会保障法体系不全面"的现实相脱节,"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理念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质量不高"的现状相脱节。健全我国社会保障法需要树立"立法先行"理念,明确宪法中的社会保障权,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并提高社会保障立法质量。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法治建设的口号是"以法办事",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一次立法高峰,重建司法机关和司法系统,反右之后被搞乱了的执政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被重新理顺。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知识界率先开始了对"法治"与"法制"的辨析,中国从以法办事走向依法治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行政执法不断强化,司法愈来愈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民众的权利观念兴起。  相似文献   

18.
立法理论与立法权的划分构成了法律体系的根基,地方立法作为法律体系与社情民意的衔接点时,便被赋予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统筹的宪制话语价值。公序良俗、地方知识等要素使地方立法的"动态"属性有了独特的动态法制功能;在立法质量与问题导向的辩证逻辑下,地方立法也随之产生了自身的法治功能。社情民意的历史演绎与法律体系的时代要求之间的互动,在通过地方立法独特的动态特性和功能予以呈现的同时,地方立法为社情民意与法律体系提供了融贯式发展的宪制基础。将央地立法权限以比例方式"活化",从地方立法实践着手,构建社情民意的反馈互动机制,并通过其量化形式予以监督,以此推动地方民主法制建设,这不仅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性要求和现实需要,也是地方立法存在和发展并实现其自身宪制意义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9.
法制(相当于英文的Legalinstitution),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相当于英文的Ruleoflaw),是指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原则的治国方式。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很少使用“法治”这一术语,而使法制的含义包括了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用法制这一术语来表示属于不同层次的两种法律现象,既不利于法律思想的交流,也不利于增强人们的法治观念,更不利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因此,应正确理解法制与法治的联系和区别,不应再把“法制”与“法治”相混淆。法制与法治的联系表现为:法制是法治的必备前提和基础,没有法制,则法治失去依…  相似文献   

20.
<正>40年沧桑巨变,40年春华秋实。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正实现着从"有法可依"到"良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向国家立法看齐,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频,与实践同发展……历经36年风雨,古都洛阳的地方立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大而全"到"小而精"、从"重管理"到"重服务"、从"授权型"向"控权型"嬗变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