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志远 《前沿》2009,(10):103-105
随着全球化的深层次推进必然给草原文化带来冲击,如何在 全球化和民族化之间保持平衡,是摆在蒙古族高等教育面前的严峻的课题。在全球化背景下,草原文化具有增强蒙古族的凝聚力、提高蒙古族民族精神、培育蒙古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强化蒙古族的民族认同意识等育人价值。因此,蒙古族高等教育要传承草原文化,具体体现在目的、功能和传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鲁淑萍 《前沿》2008,(12):99-100
蒙古族长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神奇、最光彩、最富有草原特色和艺术魅力的艺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3.
鲍晓艳  温宁  盖志毅 《前沿》2010,(3):86-88
古代蒙古族把诚信作为伦理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并把它视为一种美德,它体现在蒙古族的全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蒙古族的血统、气质、风范、品格,无不折射出草原民族强悍的生命力和诚实守信的思想品质。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人们缺少和需要呼唤诚信,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诚信"的优秀文化传统,传承草原民族诚实守信的精神文化,对我国政治制度的完善、经济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改桃 《前沿》2009,(8):134-135
以蒙古族的典型风俗“那达幕”为例透视“草原文化”“天人合一”精神内涵的变迁:从起源意义上讲,宗教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是“那达慕”内涵的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从现实意义来看,抽象(科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是“那达慕”内涵的草原文化精神内涵。所以以科学理性代替宗教信仰体现了草原民族的进步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草原文化内涵的变迁。但这种进步和变迁能否保证草原原生生态的维持?从这个角度看,如何建立科学意义上自觉自愿的“天人合一”的现代草原文化,成为保护草原生态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萨满教的宗教要素及其原始特征巴干近些年来,萨满教研究领域,尤其在蒙古族萨满教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其中不乏见到萨满教不是宗教或者萨满教是现代宗教的观点。笔者认为,萨满教是宗教,但不是现代宗教,而是一个发展完备的原始宗教。这里,就萨满教所具备的宗教要素及其...  相似文献   

6.
刘荣臻  包羽 《前沿》2011,(11):153-156
蒙古族传统游牧技术具有生态适应性、文化负载性强、以牲畜饲养技术为核心或基础、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占据主导地位等特征。对自然的顺应和对于畜产品的物尽其用的利用,决定了蒙古族传统游牧技术的生态适应性,使之成为生态化的技术。而蒙古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游牧经济的开放性和根植于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中的生态环境观等,则使蒙古族传统游牧技术的这一特征得到了形成和保持。蒙古族传统游牧技术的生态适应性对于草原生态的恢复与重建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起源与发展来看,蒙古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与多元化,这种文化反映到图案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蒙古族丰富的图案艺术背后是对北方草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汉、藏等多元文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传统装饰纹样与犄角密切相关,对称弯曲的犄角充满健壮活力的生命之美,因此蒙古族对动物的犄角充满无限的赞美之情。蒙古语将装饰纹样统称为"贺乌嘎拉吉"。蒙古族普遍认为对称弯曲的犄角最美,所以将类似盘羊角样的卷曲纹样概括为装饰纹样。蒙古族的装饰纹样以对称卷曲纹样造型为主,这种对犄角与类似犄角曲线的特殊喜好,体现了浓郁的草原游牧文化气息,同时折射出草原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9.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众多游牧民族的文化在额济纳草原交融碰撞,最终形成了土尔扈特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土尔扈特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危机。2010年,额济纳旗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如何更大限度地保留土尔扈特蒙古族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促进土尔扈特蒙古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为推动土尔扈特蒙古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郝文秀 《思想工作》2005,(12):26-27
参观通辽市科尔沁博物馆蒙古族民俗文物陈列室,就如同走进了长长的历史时空隧道。300多件精美的蒙古族民俗文物,构成了一个英雄民族历史的长廊,映印着一位草原赤子对蒙古族文化无限深情。  相似文献   

11.
张国庆 《前沿》2014,(23):92-94
当今,蒙古族历史文化的流失极其严重。大多数蒙古族学生不知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甚至有些中小学的蒙古族学生连"成吉思汗"是谁都不知道。蒙古族历史文化严重流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冲击,蒙古民族教育制度不完善,国家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和传承的相关法律的缺失。因此,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化的法律保护问题极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天堂》、《蒙古人》等歌曲脍炙人口、深入人心,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这些歌曲的演唱者——腾格尔,是一位生长于内蒙古的"草原赤子"。作为歌手的他,用歌声表达了对草原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自豪。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关注环境保护,呼吁传承民族文化。近日,腾格尔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畅谈他对减灾及其他相关话题的看法。记者:草原是您成长的故乡,您说过蒙古文化是您的根。蒙古民族文化和您在音乐上取得成功是怎样一种关系?腾格尔:我是从小在蒙古草原上长大的孩子,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对  相似文献   

13.
古代蒙古草原文化中的诚信伦理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明 《前沿》2005,(9):22-24
蒙古族是蒙古草原文化的主要创立者,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和特定的自然环境,使这个古老的民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著称。同时,蒙古族还以粗犷豪放、诚实守信而远近闻名。一个民族的伦理观念和性格特征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蒙古族创立的草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诚信伦理思想,这种诚信伦理观念体现在物质生产过程、生活习俗和政治文化之中。研究和探讨蒙古族的诚信伦理观念,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呼唤诚信的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镶黄旗位于锡林郭勒盟西南端,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汉、回、满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曾为清代察哈尔八旗之一,有着近400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镶黄旗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草原文化,是中国察哈尔民族风情和文化保留较完整的一个旗。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笔者基于对蒙古族生活文化的了解而撰写的有关“布鲁”文化初步探析的一篇文章.在笔者看来“布鲁”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以及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蒙古民族的重要标志.无论是作为现实生活器具的“布鲁”还是体育活动项且的“布鲁”都反映了蒙古族的民族生活特色和文化特色.本文主要介绍了“布鲁”的类别、制作技艺、功能、体育竞技以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周庆谊 《前沿》2009,(4):192-194
博克是蒙古族比力量、耐力与技巧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也是蒙古族草原盛会“那达慕”的主要内容。博克体现着奥运精神,既蕴含着人类团结友爱、拼搏向上的精神,也洋溢着现代文明竞争的色彩。通过全国农运会、民运会、国际博克邀请赛以及内蒙古博克选手到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访问,古老的蒙古式摔跤,以其蒙古族名称“博克”闻名中外。  相似文献   

17.
姚雅锐 《前沿》2011,(23):234-237
新时期以满都麦为代表的蒙古族作家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在本民族自然、精神双重溃败的现实中,是我国当代文坛较早进入生态文学领域的一支群体,他们继承了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他们带着关爱草原、关爱生命的目光,用自己的心灵书写着草原、大漠、生灵以及带着青草和沙土味的蒙古人的故事,对当下失衡的生态现状不仅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反思与批判,而且也在努力地探寻救赎与重建之路。可以说,满都麦是真正意义上从生态的角度提出保护草原的作家,他的小说像宣言书一样,字字句句都在诉说着保护草原、保护生态环境……满都麦的小说可以说是最早提出保护生态草原的小说之一,作品所反映的是作家为保护民族文化、蒙古族赖以生存的草原而进行的一场斗争,他揭露了人类破坏草原、掠夺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呼吁人们为祖国的明天和后代而奋起保护我们的"绿色朋友"。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草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丰富的考古资料和已有的研究切实表明,在草原文化发祥地的我国北方,不但分布有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的印迹,如大窑文化、萨拉乌苏文化、扎赉诺尔文化等,而且拥有很多可以认证中华文明起源的文化遗存,如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等。这些文化遗存,以其丰富的内涵一再向人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即中国北方草原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黄金 《前沿》2004,(2):181-183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文化体系 ,草原文化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是一个民族性、动态性、时代性、世界性的一种文化。草原文化最根本的特点是尊重自然的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草原文化在内蒙古不仅体现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且逐步走向了文化产业化的新路子。草原文化的发展 ,在积极面对当今世界的同时 ,仍保持发扬自身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20.
王鹏 《前沿》2012,(1):175-176
"文化北移"为郭尔罗斯蒙古族民间文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也给郭尔罗斯地区的艺术形态带来了一次猛烈的冲击。具有郭尔罗斯特色的蒙古族长调歌曲就随着这一次深入骨髓的变革而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是任何一次民族融合都要经历的阵痛。放弃了游牧生活,走出山林草原的郭尔罗斯人,也注定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遗失掉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