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和世界人民的普遍要求,而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认同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形成的前提与基础。面对资本逻辑下形成的"国强必霸"思维定势、追求"个人利益"漠视"共同利益"的全球治理危机、"资本核心利益国家共同体"对发展中国家包围制裁、东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和国情的差异等因素所导致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认同困境,我们需要进一步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建设发展打破"国强必霸"的思维定势;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普遍树立起"共同利益"观念;巩固创新更多国际合作平台,瓦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遏制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包围圈";调整和转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以及传播方式,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能力等。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着眼国际社会现状、人类发展理想和世界未来前途命运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也是中国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开展国际合作的基本追求,具有契合人类现实需求、能为世界认可接受、易受关注联接人心的传播优势,但也面临由于西方国家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当代经济全球化的逐利性特征、全球治理方式上的话语权鸿沟、不稳定形势下的逆全球化风潮等因素而形成的传播困境。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取得良好的国际传播效应,就必须打造超越文明差异的话语体系,建立畅通有效的发声渠道,探索直抵人心的表达方式,以赢得世界人民的理性认同和情感共鸣,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4.
5.
6.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建设是向世界阐述中国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向外部展示真实、立体和全面中国的内在需要。当前,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建设面临着机遇:理论维度,真理性和道义性的统一增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主动;实践维度,实力增长和世界贡献相呼应提升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底气。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意涵彰显存在现实困境:协同发声不足以至话语聚合力分化;学理阐释滞后以至话语说服力弱化;呈现方式单调以至话语感召力钝化;信息技术劣势以至话语辐射力窄化。为此,需要从话语底气、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形式及话语传播等方面综合施策,统筹推进,探索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是我国对国际法理论的重要贡献,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已成为我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它改变了国际法的法理基础,丰富了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内涵,完善了国际法的理论体系,指明了国际法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国际法治改革的根本遵循,推进了全球治理变革的进程,拓展了国际争端解决的新思维,对全球治理和国际法治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观察与思考》2017,(8)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蕴涵对当前世界整体性判断和时代主题的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形成与中国传统的"天下观"、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以及世界流行的"全球化"理论有密切联系。"天下"具有地理、心理和制度世界三种意义的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的理论传承与时代创造,又是对"全球化"现代化理论的哲学升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蕴涵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深化、东方和平主义智慧以及共享式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中国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命运具有重要作用,贡献有传统的"丝路精神"、五个"坚持"行动方案以及关于"全球治理"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的开启把人类本质性的全球性治理能力吁求清晰地勾勒出来了。人类基于全球性问题的对象化与危机性的反思所策划的全球性善治前景,在全球性复合性公共治域结构情形下,并在民族国家制度与体制分立下的治理结构的二元对峙之张力中要求全球性治理共同体的出场,而基于国际权力结构重组、全球性制度责任错位、全球性治理主体缺位、全球性治理政策失灵与全球性治理理念的诸神纷争等症候而规划的全球性治理共同体的基本路径,就成为治理性共同体与我们得以谋面的基本主张而共同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要求的人的类本质绽放这一向度。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国际观为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把钥匙,集中体现在:国际价值论揭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善于把握国际分工格局;国际政治论揭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采取必要的保障公共安全的措施”;国际伦理论揭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遵循“道德和正义的准则”。因此,当下系统梳理马克思国际观,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纵深延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人类美好生活的实现作为其最高的价值位阶,它必须扬弃基于中心-边缘不平衡性发展理念而构建的世界贫富两极化的发展格局,把各国共同发展的共同善的伦理性要求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落实的基本前提。共同发展理念只有得到全球治理的内在性拱卫,才能把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元治理理念与基于共同发展所要求的共同治理,构成共同抵御霸权性治理的非正义性侵蚀的价值基础,唯有如此,人作为类属性而非种属性的共同体主体际性才会在共同发展与共同治理的视阈下绽放出来。 相似文献
12.
《人权》2017,(4)
<正>On June 8,2017,a symposium on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Human Rights Global Governance was held in Jinnan campus of Nankai University.It was hosted by the China Society for Human Rights Studies and 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ianjin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and organized by Nankai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3.
14.
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关怀党员新机制,是新形势给社区党建提出的新课题,也是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文章从构建关怀党员新机制的重要意义出发,对党组织关怀党员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机制构建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民族传统工艺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专家学者一直关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学术研究论文发表的平台,《贵州民族研究》创刊40年来刊发了大量有关民族传统工艺的研究论文,根据所刊文章的基本情况、基本研究类型、创新启示等加以归纳分析,以期能对刊物今后的创新性发展和在传统工艺的挖掘、传承、振兴等方面产生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话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话语生成、话语维度、话语范式、话语性质上独具一格,它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有着充分的逻辑理据.这种转化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分析.一是话语主体的转化,即由单一性的话语主体转向多样性的话语主体,其实质是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形成过程.二是话语内容的转化,把话语意义转化为形象化的话语符... 相似文献
17.
居安思危,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求真务实,必须从实际出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不懈地探索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完善党的执政机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8.
高庆龙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10(5):54-56
“谁主张,谁举证”是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而举证责任倒置是该原则的有益补充。在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符合法律证明规律,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在刑讯逼供案件中,控辩双方的诉讼地位是,被告对其提出的刑讯逼供诉讼主张承担举证责任,而公诉机关的诉讼角色只是对其诉讼主张进行反驳也即反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