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党鲍 《江淮法治》2010,(17):34-34
本刊讯 滁州市南谯区人大常委会大力做好代表工作,截至目前,该区已组建市、区人大代表小组13个,乡镇人大代表小组49个,组建代表活动室42个,开展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活动190多场次,接待选民1800多人次,向本级和上级人大机关反映选民意见和建议210多条。这项活动的开展,密切了代表和选民关系,丰富了代表活动内容,也促进了代表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为保障选民对代表履职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提高代表建议的办理质量,前不久,宁波市江北区人大中马街道工委试行了人大代表建议公开工作制度。这种“阳光操作”和“开门纳谏”的举措,为选民和代表之间真正架起了一座互动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障选民对区人大代表履职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提高代表建议办理质量。前不久,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中马街道人大工委试行了人大代表建议及办理情况公示制度。并公开征求群众意见。这种“阳光操作”,在选民和代表之间真正架起了一座互动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由于人大代表的建议相对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缺失了选民监督这一程序,导致部分代表建议不能或不完全能代表最广大选民的心声。其突出表现有:各级干部代表的建议往往“官腔”十足,主要代表的是党委中心工作意图;经理代表的建议主要代表的是如何为老板们创大业提供更宽松的环境;平民代表本身名额就少,加之由于种种原因.讲话时又放不开.导致“民声”难以得到有效伸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实行代表建议公示制,将会有效防止代表建议的片面性,促使建议更具民意性。  相似文献   

5.
《法治与社会》2013,(6):30-30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群众工作的要求,近期汉阴县人大掀起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百村百户”主题实践活动。根据该县制定出台的《汉阴县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动员全县172名人大代表,走进全县179个村开展联系活动。要求选区产生的代表全年联系选民不少于50人,县级部门推荐到选区的代表全年联系不少于10人,广纳群言,广集民智。通过宣传法律法规,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回答选民询问。为选民释疑解惑,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等。从而推进“一府两院”工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屡有网民直言:经常有人代表我们说话,代表我们行使权力,但是我们却并不认识。这样的人是谁?——人大代表。此言道出了当前一些代表联系选民不紧密的缺点。目前在选举代表时。候选人与选民见面还没有形成制度,选民仅从简历上了解候选人。对于候选人相貌怎样、工作怎样、能力怎样、秉性怎样还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说回答选民询问了。同时在代表选举产生之后。由于代表工作性质、居住地域、时间精力等原因制约。深入基层调研也较少。倾听选民意见也不多。选民感觉代表离他们还很遥远。代表与选民缺少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因此不少选民产生了“被代表"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青山镇人大在代表中广泛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学好一部法律、走访一次选民、搞好一次视察、办好一件实事、送一条致富信息、提一件好建议的“六个一”活动。结合开展的“三问三解”主题活动,该镇人大代表走访一次选民,深入选民之中。解决基层选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8.
时下,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在即。按照修改后的新《选举法》规定:“选举委员会根据选民的要求,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由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的情况,回答选民的问题。”如何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代表候选人如何向选民介绍自己的情况和回答选民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日,笔者参加了几次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评议会议,在评议中,不少选民指出,有的代表在联系选民工作中存在“重官轻民”现象,即联系选民中的领导干部和单位、村组负责人多,联系普通选民少。如有的代表在人代前走访和征求意见时,把精力过多地用在领导干部和单位负责人身上,联系普通选民的时间较少,从而对最基层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得不够全面和准确。人大代表要深入基层广泛联系选民,是《代表法》赋予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执行代表职务的前提和保障。联系选民过多地局限在领导干部身上,无形中就忽视了广大基层选民和普通  相似文献   

10.
人大代表述职,是人大代表向选区选民口头或书面汇报履行代表职务情况,回答他们对代表工作和活动的询问,并由选民对代表的工作进行评议,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督促代表发扬成绩,整改不足,更好地发挥作用,以推动人大工作,促进“一府两院”工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开展地方人大代表述职工作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滁州市基层人大共建成规范化的代表活动室562个,基本实现了代表活动有载体;县、乡两级人大依托代表活动室这个载体,组织代表向选民述职、开展代表接待选民活动,共有2537位基层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3148位人大代表接待选民15145人(次),代表和选民围绕新农村建设、房屋拆迁、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等提出意见、建议3540条,已有2907条得到落实,办结率占82.12%……  相似文献   

12.
谌长生 《法制与社会》2012,(10):135-136
自从杭州人大代表罢免案以后,选民罢免权问题再度引起学者深思:于人民主权国家,选民自可行使选举代表之权,代表受选民选举权之行使而产生,理应受到选民监督,选民罢免权作为监督代表之重要方式,如何保障?本文首先对杭州人大代表罢免案作简要概说,然后对罢免权之基本理论进行阐述,最后结合台湾地区之相关经验与我国大陆地区之具体实际,提出完善我国选民罢免权之建议,望有所裨益于我国选民罢免权之保障。  相似文献   

13.
<正> 在我国现行的《选举法》中,没有规定人民代表向选民或选举单位定期述职的制度,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选民不了解代表在任期内是否履行了职责,是否有失职行为,代表也不了解选民的愿望和要求,平时听取选民意见、建议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也较少的不正常现象。由于相互不了解,代表在任期内只要不严重违法或  相似文献   

14.
代表履职“接地气” “县、镇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具有与选民密切联系的天然优势,县人大要积极搭建平台,畅通代表‘接地气’的渠道,让代表更好地反映社情民意,更好地为民服务.”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余明安说. 为了让代表更好地“接地气”,县人大常委会出台了《白河县人大代表定期接待选民暂行办法》,把每月15日固定为代表定期接待选民日.目前已有23个村、社区建立了统一规范的“县人大代表接待选民工作室”,累计接待选民37930余人次,协调解决选民反映的身边事3267件,化解调处矛盾纠纷812起,向县人大常委会提交代表闭会期间代表建议61件.  相似文献   

15.
“代表要带着问题走访选民”,这是前不久,笔者采访一位人大代表时那位代表说的一句话。他还说,代表走访选民前,脑子里要装着一大堆问题,回来才有收获。前不久他专程走访了一百多位选民,选民反映的问题,他提出的问题,都有了回答。笔者听罢,不禁为“代表带着问题走访选民”叫好。  相似文献   

16.
《公民与法治》2014,(5):32-33
为进一步激发代表的履职意识和责任意识,密切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联系,强化对人大代表履职的监督和约束,促进代表为选民服务,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2013年11月至12月,廊坊市广阳区人大常委会在2012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人大代表中全面推广代表在原选区选民中的述职活动。活动中,共有60多名人大代表进行了现场述职,130多名人大代表向选民代表递交了书面的述职报告,参加活动的选民人数共计2000多人。  相似文献   

17.
闽言 《检察风云》2011,(22):40-40
日前,北京市区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将进入选民“约见”正式候选人阶段。针对选民对候选人情况不够了解的问题,去年修改的选举法作出新的规定,选举委员会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由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的情况,回答选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自2011年底当选为桐城市十五届人大代表后。为当好一名称职的人大代表,我牢记代表职责,一方面,从学习宪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入手,虚心向老代表请教.认真学习履职经验;另一方面,深入到选区选民中,通过定期走访.深入了解选区选民的意愿和困难。3年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先后提出了有关城区饮用水源保护、提高退职老村干养老待遇及扩大桐城茶叶品牌效益等建议.大多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取得了满意的办理实效。  相似文献   

19.
代表履职与电子信息 代表履职渠道信息化,就是说代表履职应该拓宽信息来源,多途径、多方位、多角度了解民生民情。我国是兼职代表制。代表兼职性,使得一部分代表的履职受到局限。选民投票选出自己的代表后,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再找代表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代表选民缺乏联系平台。由于一些信息不能及时交流。代表情况不熟,老百姓的事搞不清,代表与选民就失去联系。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由于人大代表建议的提出和办理相对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缺失了选民监督这一环节,导致部分建议不能或不完全能代表最广大选民的心声。其突出表现有:官员代表的建议往往"官腔"十足,主要代表的是党委在中心工作方面的意图;企业家代表的建议往往"生意"滔滔,主要关注的是如何为投资者创业提供更宽松的环境;普通代表虽也有一定比例,但有的又不注重履行代表职责,导致"民声"难以得到有效表达。如果实行代表建议公示制,将能有效避免代表建议的片面性,使建议更有民意基础,具体将会产生以下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