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今夜,点亮"抗战生命线"。201 5年9月4日晚,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贵州晴隆县举行了"高举爱国火炬、弘扬抗战精神"活动,近3000名志愿者徒步走上24道拐,形成壮观的火炬长龙。睛隆24道拐,因其在抗战和二战中的特殊历史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抗战生命线"。二战期间,美国援华抗战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经过包含24道拐在内的滇黔线才能送到重庆和抗战前线。2006:年,24道拐被国务院评  相似文献   

2.
正雄、奇、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晴隆"24道拐"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全长4公里,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24道弯后到达关口,是现存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区公路原貌的唯一路段。作为抗日战争中国援华军需物资运输的大通道,为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3.
正雄、奇、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晴隆"24道拐"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全长4公里,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24道弯后到达关口,是现存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区公路原貌的唯一路段。是抗日战争中,国际援华军需物资运输的大通道,为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2006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再次被国务院评  相似文献   

4.
史继忠 《当代贵州》2008,(18):48-48
“二十四拐”是滇黔公路的一个路段,抗战爆发后与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连接起来,成为国际援华物资运输的大动脉。  相似文献   

5.
《支部生活》2013,(1):52
在6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有一条运输动脉,从印度经缅甸,到达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将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连接起来,被誉为"抗战生命线"。位于贵州晴隆的"24道拐"公路就是这条运输动脉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6.
二十四道拐     
正二十四道拐是一个地名,也是一段有二十四道弯的公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处。它是抗战公路,也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此地古称"鸦关",雄、奇、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  相似文献   

7.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急需国际方面的援助.先后在西北、西南、沿海等地建立了多条国际援华大通道,其中西北国际援华大通道建立的时间较早、持续时间最长,其建立和发展与当时的共产国际和苏联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与时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有着重要的联系.甘肃,是这条大通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大量军事物资、还贷物资的转运和与苏联之间人员的往来,无论航空还是陆路运输,甘肃都是必经之地,尤其是省会兰州,成为中苏空军重要基地和物资转运中心,在国际援华大通道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抗战伊始,由于中国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苏联远东地区与中国的陆路、海陆通道均被切断,于是与苏联接壤的新疆,此时独特地域位置的作用便凸显了出来,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在抗战初期接收从苏联至内地国际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自1937年至1941年,中国战场上80%的国际援助物资来自苏联,这些物资的90%都是经新疆通过西北国际大通道运至内地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实行全面抗战后,首先动员国际工人援华抗战的是共产国际。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一日,英国工人阶级在英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援助中国、保卫远东和平的活动。英国的铁路工人要求抵制从英国运往日本的原料,码头工人开会决议,不替日船装卸,并抵制从英国运往日本的军用原料和货物。当时的英国共产党主席彼立特  相似文献   

10.
黎明 《党的建设》2015,(9):18-20
抗日战争时期,我省成为全国抗日战场的大后方,全省各族人民集合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掀起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当时,陇东是八路军的整训地和出发点之一,兰州是西北国际援华交通线的重要枢纽,甘新公路曾经一度成为国际援华物资输入的唯一陆路交通线.特别是我党领导下的甘肃主要抗日组织,在艰苦卓绝的抗日烽火岁月里,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相似文献   

11.
<正>北盘江铁索桥素有"滇黔锁钥"之称,抗战期间屡次被日军轰炸、损毁,多次加固重建,成千上万吨军用物资由此运往抗战前线。北盘江抗战桥原为铁索桥,位于晴隆、关岭二县交界处,横卧北盘江渡口,两峰夹峙,一水中绝。该桥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是古代由黔入滇的必经之路,素有"滇黔锁钥"之称。1936年11月,黔滇公路通车,盘江桥经过加固,维持空车通行。抗日战争爆发后,盘江桥多次加固改建。1938年10月,西南公路运输总管理处成立盘江桥工程处,经安南(今越  相似文献   

12.
李旎  桂茂博 《当代贵州》2014,(25):56-57
正8月23日,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晴隆县开展了"越野e族"重走抗战生命线——晴隆24道拐、文艺汇演、晴隆盘县两地书画联展系列活动。活动吸引了众多媒体、百余名摄影爱好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成为宣传晴隆、宣传抗战生命线晴隆24道拐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3.
全面抗战爆发后,美国援华会、保卫中国同盟在美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支持下相继成立。中共与保盟、美国援华会通过不断探索,合力编织国际协作网络,打通信息与物资渠道,创立多家国际和平医院,为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医疗援助。1942年以后,抗日根据地的外国医生定期撰写、发送医疗情况调研报告,国际援华机构得以对根据地的医疗项目执行情况作出客观绩效评估,帮助中共建立了坚持抗战、实干清廉的良好国际形象。中共与保盟、美国援华会关于医疗援助的互动过程是抗战时期中共成功开展国际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4.
国保档案     
《当代贵州》2012,(36):64-65
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中国金州——黔西南,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还有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如距今2.4亿年的“贵州龙”化石,出土“抚琴陶俑”、“铜车马”等国家精品文物的汉代交乐墓群,作为二战时期形象标识的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等,无不充分展现了黔西南的历史变迁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正全面抗战爆发后,苏联率先伸出援手,大批物资陆续运抵中国,飞行员和军事顾问迅速赴华参战。5000多名苏联人奋勇战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前线和后方,不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抗战后期,苏联果断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加速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到来。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书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互  相似文献   

16.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蒋介石虽然打内战的决心已定,但要放手发动全面内战还有许多困难,特别是他的精锐主力仍远在西南、西北地区,运送这些部队到内战前线需要时间。  相似文献   

17.
李鹏  唐静 《党史文汇》2006,(11):38-39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关键时刻,国际社会给予了中国大力援助,很多国际友人和志愿人员来到中国,加入了抗击日寇侵华的行列.在抗战初期,中国的天空中曾出现了一支具有传奇色彩的外国援华航空志愿队,他们比闻名遐迩的美国援华"飞虎队"更早地出现在中国领空,协同中国空军对日作战.他们来自社会主义苏联,这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被中国军民亲切地称为"斯大林之鹰"和"正义之剑".  相似文献   

18.
陈永成 《湘潮》2011,(11):40-43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印度青年柯棣华跟随援华医疗队,离乡背井,来到中国,救死扶伤,1942年病逝在前线。  相似文献   

19.
正这里有被誉为抗战生命线、史迪威公路形象标识的晴隆二十四道拐;这里有民族风情小镇阿妹戚托小镇和被盛赞为"东方踢踏舞"的彝族原生态舞蹈阿妹戚托;这里有世界唯一距今百万年以上的茶籽化石;这里有蔚蓝清澈的光照湖与天然草场三望坪;…………  相似文献   

20.
秋月 《党史文苑》2005,(10):32-34
龙启明,这位已从重庆钢铁厂退休的老人,是国内目前健在的惟一参加过大名鼎鼎的"飞虎队"(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的中国飞行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