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建》2003,(2)
过去,人们常以“黑屋子,泥台子,土孩子”来形容农村小学。而这在当时算是很不错的了,更多的儿童还失学在校外。如今,有“小康村”之称的山东省济南市段店村,为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投资70多万建村办小学,还请来了一位“洋”老师———山东大学国际政治系留学生志愿者洛克,为学生上英语口语课。瞧,孩子们学得多开心!不出几年,他们定会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村办小学来了“洋”老师  相似文献   

2.
《江淮》2009,(5)
编者按:安医大第一附院高级工程师洪波创办"格桑花西部助学网",助学近万名孩子;宁国市仙霞镇乡村医生王汤药,23年来治愈疑难杂症患者近2万人次,并免费为孤寡老人看病、为贫困家庭减免医药费;繁昌县优秀企业家俞秀贞致富思源,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奔小康;潜山县青年付俊平在温州见义勇为光荣负伤,受到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马鞍山市志愿者网站马鞍山E家论坛  相似文献   

3.
《实践》2015,(3)
<正>满洲里市公益联合会党支部是一群爱的使者,他们活跃在街道社区,积极筹措公益资金,开展助老、助医、助学、助残等帮扶解困工作。他们点燃文明火炬,传播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是一群爱的使者,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辛勤传播,他们活跃在街道社区,点燃文明火炬,传播公益服务理念,积极筹措公益资金,开展助老、助医、助学、助残等帮扶解困工作——满洲里市公益联合会党支部组织党员志愿者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中当好排头兵。  相似文献   

4.
《天津支部生活》2020,(7):28-28
2020年的春天注定非同寻常,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春节的喜乐祥和气氛,给飞速发展、曰新月异的美丽津城蒙上了一层阴霾。疫情面前,他们毅然选择逆行;抉择面前,他们果断冲上一线。他们像一面面盾牌,勇敢地挡在危险面前。他们中有医生、护士,有警察、志愿者,有社区工作者、环卫工人,他们都是普通人,是父母的孩子,是孩子的父母,但他们用平凡的行为成就了伟大。  相似文献   

5.
谭文 《当代贵州》2006,(3):32-33
唐开文,一名医务工作者,曾经是西部计划志愿者.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投身西部计划志愿者行列,在两年的服务期间,与山区农民结下不解的缘分,服务期满,他再一次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了"扎根基层".  相似文献   

6.
“别再报道我了,要报道就报道一下我们的‘蓝天助学’活动,报道一下其他的志愿者吧……”虽说是初次见面,但当记者言明采访意图时,于成学便直言道:“我一直认为我们搞的‘蓝天助学’活动是一项草根公益活动,实行‘自愿参加、量力而行’的原则,我和其他志愿者一样压根就没有‘扬名’的想法,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实实在在地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一些帮助,让这些孩子通过上学改变人生的命运,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长大以后回报社会。”然而,透过他朴实的语言,却折射出两个字,这就是“大爱”。  相似文献   

7.
喻丹 《当代贵州》2004,(21):16-17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这是所有志愿者的共同感受。因为理想,因为选择;因为激情,因为责任。他们来了,他们走了;他们来了,他们留下了…… 最初到贵州的志愿者,至今时间也已经过去了整整7年,然而,那些无私的汗水、泪水,仍然在他们的心头流淌。那首由艰辛、快乐、纯粹交织而成的歌曲,依然徜徉在他们的心上。 7年间,250名青年志愿者来到贵州,多则2年,少则半年。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不撤退,能爬起来就在贵州干下去!"这是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妇的支教宣言。9年来,他们在山区学校辗转,给孩子们带去关爱和知识。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自己——支教,让晚年生活更充实。  相似文献   

9.
《党建》2016,(8)
正祝瑞伍:"春雨助学"薪火传今年50岁的祝瑞伍,现任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万里爱心会会长。到2014年底,万里爱心会志愿者注册人数已达5万人。"春雨助学"是祝瑞伍坚持时间最长的志愿服务项目,他个人累计捐赠70余万元,同时荣获"中国好人""、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多年来,祝瑞伍和万里爱心会的志愿者通过捐助、走访、面对面教学等方式,帮助了数千名孤儿,及单亲家庭和残疾人家庭的孩子。仅2014年,万里爱心会就为  相似文献   

10.
全国有近2.4亿农民工,遍布祖国的各个角落、各个行业。他们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为祖国的改革开放、繁荣昌盛作出了很大贡献。本刊记者近期采访了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接见;被团中央、中国志愿者协会评为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被固原市评为首届"十大道德模范"的彭阳县草庙乡农民郭昊东同志。相信他的"打工"经历和感悟,对我们千千万万个打工一族的事业发展是会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龚金星  黄娴 《当代贵州》2012,(22):36-37
2010年7月21日,21岁的赵小亭,一位倾心贵州山区教育事业的志愿者,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永远地留在了贵州的大山深处,留在了众多被她的爱心照耀过的孩子心里。"为了山里的孩子,为了贵州的明天。"怀揣这样的梦想,像赵小亭一样行走在贵州山间的支教志愿者不计其数。丛飞、徐本禹、高岑岑……这些响亮的名字被贵州人民铭记在心间。扶贫先扶智,把爱心播撒在这片教育落后的土地上,用行动托起山区的"教育梦",从中央到地方,从单位到个人,从人力到物力,一批又一批的教育支援渗透到贵州的每一个角落,推动着贵州教育事业的快速发  相似文献   

12.
筑梦     
正在凌源腹地的松岭子镇松岭子村,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面对生活的艰苦、求学的艰难,依然阳光、活泼、积极向上,因为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怀着梦想,憧憬着未来!2014年9月,我随同中国医科大学驻村工作队进入松岭子村,有幸走进这群孩子的世界,依托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用行动成为筑梦人。种下希望自工作队在中国医科大学主页开设爱心助学专栏以来,村里贫困学生情况受到越来越多教职工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余热暖人心     
蒋叶俊 《当代贵州》2014,(13):60-61
“我们不撤退,能爬起来就在贵州干下去!”这是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妇的支教宣言。9年来,他们在山区学校辗转,给孩子们带去关爱和知识。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自己——支教,让晚年生活更充实。  相似文献   

14.
大爱在心中——记抗震救灾中的5位农民志愿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浩 《党的建设》2008,(8):48-49
这是一支特殊的救灾志愿者队伍。他们是来自庆阳的5位农民,年均51岁,最长者已年至花甲;他们靠外出务工为生,但救灾时费用一律自理,还为灾区人民送去了食物和药品;他们辗转北川、绵阳、青川、广元等地,在灾区奋战49天,从死神手中夺回了8条生命,包扎救治50多名轻伤者;救灾期间,他们中有人因病返乡治疗,有人因妻子病重匆忙回家,但几天后都又匆匆赶往灾区,继续抗震救灾的志愿行动……  相似文献   

15.
<正>9月7日,农十二师三坪农场工会现场召开了"金秋助学"活动资助仪式,获得"金秋助学"资助的5名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代表发言。三坪农场"金秋助学"活动自2005年开展以来,共有37名贫困家庭子女在考取大学以后,受到求学资助,仅此项活动受助金额达到7.4万元,并有13名毕业生先后走上了工作岗位,实现着他们人  相似文献   

16.
《新长征》2014,(6):54-56
张宝艳,吉林省通化市“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理事长。2007年,张宝艳与丈夫秦艳友自费创办了“宝贝回家寻子网”,专门帮助被拐卖、被遗弃、走失、流浪乞讨儿童回家。2008年1月,张宝艳夫妇在通化注册成立了民间公益组织“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协会现有志愿者两万多名,遍布会国各地以及港、澳、台地区和美国、瑞士、荷兰、日本等国家,还吸引了很多社会爱心人士,  相似文献   

17.
还记得那个寒冷的元旦吗?2013年1月1日,日最高气温只有-4℃,还刮着四五级的北风。寒风刮得路人行色匆匆,可是却有那么一群志愿者早早来到赛博数码广场的门口,手拿着宣传资料,向来往的行人介绍着。他们是来自“关爱生命”中国爱心公益天津站的志愿者们,此次他们是和慧灵智障人士服务机构共同组织一场为智障人士拍卖献爱心活动。得知这一活动消息后,  相似文献   

18.
正一年一度的金秋时节到了,是孩子们入学的时候。困难家庭的孩子没钱上学,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走进学堂。农九师一六一团工会开展的金秋助学活动,圆了困难家庭孩子们的上学梦。该团工会自2006年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以来,至今已走过6个年头。据统计,团工会"金秋助学"活动共筹集爱心助学资金13.5万元,资  相似文献   

19.
<正>"春蕾助学行动"实施23年来,我省社会各界已资助濒临失学的女童27万人。全国妇联副主席莫文秀曾经盛赞黑龙江的"春蕾助学行动"搞得有特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高级官员罗杰斯称:"黑龙江人有爱心,助学行动力度大。"黑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负责人感言:"在获得资助的27万‘春蕾女童’中,有超过80%的孩子是由《党的生活》的爱心读者提供的资助。看得出,《党的生活》的  相似文献   

20.
张洪斌 《共产党人》2010,(14):32-36
"山村群众想些啥?山村发展需要啥?"这是农民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经常会念叨的话题。农民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是我们党制定工作目标的出发点。走进山区农民兄弟的田间地头、餐桌炕头,和他们唠家常、"侃大山",看看他们的菜篮子、面袋子,帮着他们挣"票子"、过日子。自治区党委政研室的同志,正是深入到了山区农民的田间地头,才采撷到带着泥土芳香、绿色无"污染"的农家"菜"。本刊特辟出专门版面予以刊出,期望读者飨之、口留余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