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因素构成的 ,既有主体外因素 ,也有主体内因素。其中在主体内因素中心理上的非社会化情况 ,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首先 ,产生犯罪心理是由于各个因素之间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而产生了一种新质特性。形成犯罪心理的诸因素是一个系统 ,由母系统和子系统组成 ,系统中各因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那种把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单一因素或这几个因素简单排列都是极其错误的 ,它不能说明产生犯罪的真正原因。如研究某人发生犯罪行为时 ,就不能仅仅列出家庭因素或工作因素或经济方面等因素的影响。而…  相似文献   

2.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犯罪综合动因论已有论述的基础上 ,论述主体因素间、主体外因素间以及主体内外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进一步阐述主体内外因素在犯罪心理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揭示犯罪心理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微观的动态的角度,对犯罪心理进行分析,把犯罪心理看成是一个结构体,是诸心理因素有机结合,并形成动力系统,支配主体实施犯罪行为.而且犯罪心理是一个不断生成、变化、解构和建构的过程,犯罪心理的建构过程,是主体通过犯罪实践来进行的.在犯罪心理不断建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环节进行社会预防,抑制犯罪心理形成,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2 0世纪 90年代关于基因决定犯罪的新说法 ,在基因时代更具有迷惑性。人的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要受到基因的影响 ,但更重要的还要受到主体内外的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 ,不能把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决定因素简单地归结为基因的作用。基因是不能直接影响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产生的 ,基因决定论本质上是一种生物学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  相似文献   

5.
流动人口犯罪主体作为一个群体,当这个群体的犯罪行为方式经常、反复、呈稳定状态出现的时候,便构成了一个群体的人格特征。流动人口犯罪的犯罪心理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从这种心理特征出发,我们可以找到流动人口犯罪的内在规律,而且,流动人口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研究流动人口犯罪心理特征更可以探求流动人口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根源,从而从多方面努力来防治流动人口犯罪。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243名在押罪犯采用讲调法、信息互动法、情景角色扮演法和游戏联想测试法,把握其重新犯罪心理危险性形成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与犯罪行为进行有效对比和分析,形成了对罪犯重新犯罪心理危险值的确认。非秩序沟通是罪犯重新犯罪心理危险性的内部决定因素。调查结果表明,非秩序沟通增加,会导致罪犯不良心态和不良情绪过多,具有重新犯罪心理危险性,可能导致具体的犯罪行为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间谍犯罪是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间谍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是犯罪心理外化为行动。而间谍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内外在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进一步深入研究间谍犯罪心理的有关问题,对于确认间谍案件性质,打击和预防间谍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个体犯罪心理的产生,一直是犯罪心理学界潜心探讨的焦点,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通过对犯罪心理的内涵、形成及发生动力诸方面的研究,得出结论:犯罪心理是一个建构过程,是一种关系实在,是一种机能。犯罪心理的实质,就是犯罪主体为了某种自觉的和无意识的功能性目的而建构的对社会矛盾关系的客观反映和关系实在。  相似文献   

9.
狭义上的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是指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在预备和实施犯罪过程中,心理活动历程及个性特征以物质痕迹为载体遗留在现场上的反映的获取与判断。运用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案情时,应以犯罪心理学为依据,同时运用犯罪心理内外化机制来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痕迹。在犯罪心理痕迹的运用中,侦查人员应注意克服犯罪心理痕迹的不确定性,排除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主观化影响,建立犯罪心理痕迹整理系统。  相似文献   

10.
犯罪人罪后行为分析技术在追逃、制止继续犯罪、收集犯罪证据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侦查价值,它的理论基础是托尔曼关于犯罪环境、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三大变量理论,其事实基础包括内外两方面的因素。从本质上看,它属于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范畴,是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继承,但是并非简单的继承,而是发展基础上的基础。它延伸了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思维过程,同时拓宽了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应用对象、适应的案件类型,以及实施的目的等。  相似文献   

11.
犯罪的产生必有其原因。犯罪兼有社会、人文、自然三重属性,其产生遂兼有社会、人文、自然三重原因。犯罪的社会原因与自然原因,很大程度上又可概括为犯罪产生的外因,亦即犯罪的客观原因;犯罪的个人原因,很大程度上又可概括为犯罪产生的内因,亦即犯罪的主观原因。犯罪原因论之关键的问题与问题的关键,在于认清到底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应该属于犯罪产生的首要原因。故而,犯罪原因论中进行主、客观原因地位的比较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但主、客观原因在产生犯罪中的地位问题又十分复杂,致使犯罪学界对其长期纠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观说”、“客观说”、“折衷说”(“主、客观原因并列冠军说”)、“说不清说”等,各有千秋,各有得失。而“双因交互,异况各论说”,既取各论之长、又避各论之短、还重自主创新,是一种颇有智慧的主、客观原因地位论。“双因交互,异况各论说”认为,产生犯罪必须主、客观原因同时具备,主、客观原因在产生犯罪中的地位没有统一模式,对主、客观原因在产生犯罪中的地位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典中充斥着大量表征行为及结果程度的词语,学者称之为“罪量”。任何犯罪构成理论都必须以法条为依托,理论上的犯罪构成体系需要为法典中每一元素在体系中的地位做出符合逻辑的安排与说明。引进德日阶层犯罪构成理论之后,为了让该理论更加契合于我国的刑法典,罪量在该体系中应重新定位于违法性阶层之中。其中一些罪量是犯罪成立的消极判断,可视为“违法阻却事由”,另一些则可借鉴“可罚的违法性”理论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3.
我国早在 1979年刑法第 14 7条中就规定了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 1997年又对本罪主体进行了适当调整 ,将其进一步缩小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发生在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更多地要依赖于各种文化间本身的调和来解决 ,而并非是依靠外在强力的压制 ,从而单纯地变为谁服从谁的问题。因此作为国家调控社会最后采用的手段———刑法而言 ,适用范围是十分狭小的 ,相关研究也未有太大的突破。笔者拟从本罪客体、主体、客观方面三个构成要件出发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法理论对“单位犯罪主体”、“刑事责任主体”等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研讨,这也导致了司法实践中适用的诸多问题。有鉴于此,笔者提出“一个犯罪主体、两个刑事责任主体”的大胆观点,并建议批判地吸收美国公司犯罪中的“上级责任原则”,以增强对我国立法尤其是司法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公司法确立了一人公司法律制度,但是一人公司是否具备刑法适格主体地位存在较大争议.由于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处罚存在较大差异,故明确一人公司刑法地位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文章分别从法理学的人格因素、意志因素、目的因素角度以及法律经济学的外部性、成本收益角度论证了一人公司不具备刑法适格主体地位,以期对一人公司刑法地位问题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对洗钱罪主体的争议问题作了论述,提出了洗钱罪的主体应当包括上游犯罪行为人,并从刑法理论、刑事司法实践、世界刑事立法现状及趋势以及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角度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关于治理腐败犯罪最完整、最全面的国际公约,对我国职务犯罪主体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职务犯罪主体的一般理论研究,揭示我国职务犯罪主体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的主体两者之间的冲突,对我国职务犯罪主体进行反思和重构,以利于实现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出于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政治需要,在由特定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社会意识的熏陶和浸润下,以认肯理性为特征的自由意志罪过理论脱胎而出,而就历史发展的总体而言,情感因素却一直未能在罪过理论之中获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构建可罚性条件的理论范畴,其核心宗旨就是为使某些事实特征可以成为在三级犯罪体系之外作为权衡刑罚必要性的因素留下余地.然而,这一犯罪构成三级要件之外的独立要件的设置是否如其所盼而有必要,在刑法理论上并非不无疑问.基于双层多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作为可罚性条件内容的事实特征可以置于双层多阶的犯罪构成之中,其所需体现的有关机能也可经由双层多阶的犯罪构成得以实现,这也是在犯罪构成理论中对于“以构成要件行为为基本线索、以具备主观责任为必要”的基本理念的坚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