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前沿关注     
理论前沿创新执政理念构建和谐社会所谓执政理念,就是执政党在全面认识执政地位和执政环境的基础上,围绕执政主旨、执政目标、执政方略、执政方式而形成的思想观念和指导原则。执政主旨回答的是,为谁执政或执政为谁;执政目标回答的是,执政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和进步;执政方略回答的是,为实现执政主旨和目标确定什么样的规划和措施;执政方式回答的是,靠什么执政和怎么样执政。执政理念是执政规律的客观反映,它贯穿于执政党的执政实践之中,并成为执政党及其成员的行动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体系与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纵向看,党的执政体系指党的各级执政体系,包括中央执政体系和各级地方执政体系。从横向来看,党的执政体系包括执政主体、执政客体、执政工具。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执政体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执政主体要自觉地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科学整合执政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在执政实践中提高整体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3.
论党的执政基础与执政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执政地位与执政基础之间是相辅相承、辩证互动的关系。一方面 ,执政基础是执政地位的前提和保障。没有执政基础 ,就谈不上执政地位。执政基础不稳 ,即使执政在位 ,执政地位也会动摇不定。另一方面 ,党的执政地位是执政基础的体现和结果。没有执政地位 ,同样也谈不上执政基础。执政地位不稳 ,执政基础也一样会受到冲击和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相伴相随 ,相互促进 ,与时俱进地统一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4.
科学执政与执政成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科学执政要求执政也必须讲执政成本,讲成本投入与效益的关系.当前我们的执政存在"粗放式经营"的痕迹,这与科学执政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加强执政成本的研究,用科学的执政成本计量方法、科学的执政机制来科学执政,以节约党的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益.  相似文献   

5.
许素菊 《桂海论丛》2006,22(3):14-17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围绕执政价值标准、执政核心、执政基础、执政要务、执政方式等重大执政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一系列新的执政理念,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执政成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辉 《长江论坛》2005,(1):49-51
执政成本通常是指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为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目标、获得执政效益所耗费的资源代价,具有客观性、临界性和结构性三个特点.执政成本的价值应体现在获得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的执政效益上,主要是扩大执政基础、丰富执政资源、优化执政环境.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控制执政成本的三大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孙肖远 《群众》2010,(10):78-79
<正>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科学执政的理念,科学执政同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一起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民主是本质,法律是手段,而科学是基础,科学执政贯穿于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始终。科学执政不仅要求执政的过程科学、执政的制度科学,从根本上说,还要求执政的思维方法科学,必须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助推科学执政。  相似文献   

8.
执政成本观是执政党科学执政必须高度重视的新课题。执政成本与科学执政相互依存,统一于执政整个过程。注重执政成本,落实科学执政精神,必须以科学理念规范执政成本运作;整合优化执政资源;建立健全科学的执政成本评价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9.
对于党的执政理论研究,已发表的论著不少,但最近读到了陈家超、赵理富、唐岚同志撰写的《中国共产党执政问题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顿觉新风扑面,亮点闪光。该书从执政地位、执政思想、执政基础、执政宗旨、执政体制、执政职能、执政方式、执政能力、执政政策、执政作风、执政目标等十二个方面,较为透彻地论述了新时期党的执政理论和较为深刻地总结了新时期党的执政经验。回首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以后所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误,顺利还是挫折,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我们继续执政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执政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党的执政方式科学与否,决定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关系着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改进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必须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实现条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思想的和执政方略中,构成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总原则,为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改革与完善党的执政体制,更有效地积聚执政资源,实现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的理念指示了方向,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12.
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江山 《新东方》2005,(5):32-34
一、党的执政成本同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党的执政过程是一个从“投入”到“产出”的过程。执政过程的“产出”就是执政绩效。为了获得执政绩效, 由党、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所付出的有关因素的总和就是执政成本。党的执政成本同党的执政能力密切相关,党的执政能力提高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党的执政成本的降低和执政绩效的提高,执政绩效体现执政能力。从静态来看, 在执政成本投入一定的情况下,绩效大则说明执政能力强,反之则说明执政能力弱。从过程来看,当执政绩效  相似文献   

13.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共产党执政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共产党执政规律有:科学界定党的领导与党的执政,确保党的领导地位和政府独立运行;善治,应是党执政现实目标;民主执政,应是党执政基本理念;责任管理,应是党执政实施机制;党执政应遵循执政合法性原则、执政科学性原则、执政透明性原则、依法执政原则。  相似文献   

14.
《公安研究》2011,(3):82-82
孙肖远在《江海学刊》2010年第5期撰文认为,执政合法性与执政党所秉承的执政逻辑、倡导的执政伦理以及对执政规律的遵循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决定执政党长期执政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在由革命逻辑向执政逻辑转换的过程中,通过增强执政合理性来提高执政有效性,使执政的价值追求与执政实践相耦合、执政理念的正当性与执政行为的正义性相统一、执政绩效的提高与执政的合规律性相一致,不断获取执政合法性资源,巩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从而实现长期执政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建立执政能力的调控机制.首先,要建立执政能力的评价机制,确定执政能力评价的目标、标准、方法和评价主体;其次,要建立执政能力的提升机制,确立执政理念、制定执政方略、完善执政体制、改革执政方式、规范执政行为、提高执政队伍素质;再次,要建立执政能力的监控机制,实现执政主体自我监控、人民群众监控和执政主体外机构监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李占会 《岭南学刊》2005,2(1):29-32
党政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种基本政治关系,也是一种基本的伦理关系。执政伦理作为规范执政主体的执政行为的伦理规范体系,执政制度伦理在规范执政行为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执政伦理的制度化,有助于造就和提升执政伦理理念,有助于提升执政主体的道德品质,是执政伦理理念与执政主体的道德品质协调互动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执政环境由多重要素构成,其中,执政文化环境是灵魂,因为执政文化影响着党的执政体系的建设和执政目标的实现,引导着执政主体和民众的行为。优化执政文化环境是提高执政能力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新党章则正式以党规党法的形式把"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下简称"三执政")确定下来。"三执政"强调了我们党执政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要求,回答了我们党为谁执政、靠谁执  相似文献   

19.
民主执政是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本质所在,只有坚持民主执政,才能使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有的放矢,才能保证执政过程永远不偏离为民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政党执政制度属于国家政治制度范畴。科学构建政党执政制度是现代政党执政的规律性要求。现代政党执政制度有着客观性、系统性、根本性、权威性和稳定性等多方面特点。构建中国共产党执政制度规则体系,对于健全与调适中国其产党执政制度,弥补其制度性缺失,实现党的执政理念,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着力点。加强党的执政制度建设,完善党的执政制度体系。应围绕完善执政的代表性机制,巩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增强执政的系统性思维,保证执政的有效性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