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灵的复苏     
一九八○年春,塞上的早晨。一所位于黄河岸边的劳改农场的大门前,几位身穿警服的女干部微笑着送出一个年轻姑娘。她,圆圆的脸,黑亮的眼睛,匀称的身材,显示出一种女性特有的美。她向送行的女干部深鞠一躬,告别而去……这个姑娘叫小梅,是宁夏一家电厂的女工。两年前因与社会上的红男绿女混在一起而堕入深渊,被公安部门送到这里劳动教养,今天期满释放了。恢复自由的人,应该是幸福的人,而她一想到将来,不免感到迷惘和恐惧。  相似文献   

2.
小菲 《侨园》2014,(1):30-31
15年前,乌克兰姑娘娜佳嫁给了河南小伙儿,成为当地市民眼中的“洋媳妇”。6年前,丈夫不幸去世,但她并没有离开这个家,而是独自抚养3个孩子和照顾公婆。一个“中国洋媳妇”只身留守,倾尽芳华,苦心操持,大爱不是传说……  相似文献   

3.
尹忠华 《侨园》2020,(2):36-37
珍珠球,亦称"采珠球",初名"扔核",满语"尼楚赫",是满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传说珍珠球这项运动产生于满族劳动采珍珠。每逢采珠季节,采珠人到江河湖泊中打捞蛤蚌,投入放在岸边的筐中。再用开水烫开蛤蚌壳,取出珍珠。在捞蚌、投蚌过程中,采珠人之间相互竞争,哪伙采珠进度快,就会得到珠轩达(采珠领头人)的奖赏。为了练抛蚌技巧,采珠人分两队,以牛毛毡为球,互相往筐里投掷,投中多者为赢方,预示采到更多的珍珠。为了表示采珠的艰难,在各队中设二名"蛤蚌精",双手拿着形似蛤蚌壳的拍儿,专门拦阻对方投入筐中的球。这是满族人民在重大节日或农闲时必玩的竞技活动,于是,攻夺兼备的民族球类竞技项目出现了。  相似文献   

4.
史春燕  张文婧 《学理论》2010,(1):142-143
作为岭南大地女神信仰之一的"龙母传说",自南朝刘宋年间被沈怀远的《南越志》所记载,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至于"龙母传说"的起源,更是可以上溯到秦始皇时期。"龙母传说"在其产生和发展的两千多年历史中,日益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视,广受封敕,使得"龙母"的地位得到了一步步强化。我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龙母传说"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最核心的伦理思想——"孝道观"。"孝"自古就被历代儒学之士所推崇备至,历朝统治者更是将"以孝治天下"看作是其统治思想的根本,这种"孝道观"虽具有极大的两面性,但却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5.
郝洪 《民主》2007,(10):13-13
患污染重症的云南滇池有了新的"治疗"方案——有消息说,9月11日,云南省首次对外披露了《滇中调水工程建设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6.
《救救滇池》一稿在《瞭望》第三 十五期“社会广角”专栏刊 出后,引起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云南省委书记令狐安作了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根据文章反映的问题进行“逐条研究解决措施”,进一步加大滇池治污的力度;云南省政府近日专门召开以滇池为重点的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第一次召开专题系统研究高原湖泊治理问题的会议。 针对滇池治污目前存在的问题,云南决定从管理、投入、措施等方面加大治理滇池污染的力度,力争到2010年使滇池外海水质达到3类水标准。 为加大投入,云南在近…  相似文献   

7.
沙俄时代,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失足掉到了河里。无论他怎样大喊"救命",在岸边值勤的警察都无动于衷。落水人奄奄一息,慌乱中突然大喊:"打倒沙皇!"这还了得,在当时的俄国,辱骂沙皇是要坐  相似文献   

8.
救救滇池     
滇池治污工程是我国投资最大的湖泊环境治理工程,自90年代以来,已投入40多亿元,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滇池水质恶化的状况并未改观,治理污染的第一阶段目标尚未完全达到,要实现“到2010年恢复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目标,形势不容乐观。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喜茫茫空阔无边。”清 代文人孙髯翁在著名的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中,开篇就展示了滇池震撼人心的壮丽景色。但在短短200多年的时间,“500里滇池”已缩小到300平方公里,而且污染严重,成为我国需要重点治理的“三大湖泊”…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12)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原势力依据自身统治需要介入云南,云南的政治中心也随着统治者对不同区域的开发而经历了3次大迁移。先秦两汉时期滇中滇池周边作为云南最早的政治中心,三国至初唐云南的政治中心由滇中滇池一带转向滇东曲靖盆地,唐至元初由滇东曲靖盆地转向滇西大理盆地,元代以后,随着云南行省制度的推行,云南的政治中心又转回到滇中的滇池周边。  相似文献   

10.
暖雪 《瞭望》1984,(13)
有关纳斯尔丁·阿凡提妙趣横生的笑话和故事在世界各地流传了六七个世纪。最近,人们又在绘声绘色地传说阿凡提一个新的幽默故事。很久以前,新疆孔雀河畔的某个王国年逾七十的老国王忽发奇想,要找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做自己的第一百个新娘。灾难降临到青年猎人库尔班的未婚妻阿依斯汗头上,奉命选美的丞相和将军要把她抢进宫去献给国王。人们正在一筹莫展时,阿凡提出现了。他穿上娘姑的大红袍,蒙上花头巾,被  相似文献   

11.
从“逃离滇池”到“环绕滇池”,昆明近日确立了这个“突然而大胆”的城市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王宏鹏 《学理论》2012,(20):145-146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传说贡献最大的是被后代尊称为"三皇"的伏羲氏、神农氏和女娲氏。而伏羲传说的故事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和神奇的色彩。伏羲文化其固有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展现出其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和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从而使人们从中受到陶冶和教益。传说伏羲氏教人结网、捕鱼打猎,还教人把渔猎得来的鱼虾肉放在陶器里煮着吃,把活着的野兽畜养起来。最为值得一提的是,伏羲氏还创制了伏羲八卦。  相似文献   

13.
林长华 《侨园》2011,(12):43
人喜则笑,遇悲则哭,此乃渲泄思想情感的常态.天真活泼的女青年,无忧无虑,应该有泪不轻弹才是.然而,在闽南乡间,女孩儿遇到出嫁这一终身大喜事时,却要长哭直到男方家门口时才强行敛"哭".那如泣如诉,独具浓郁色彩和乡土气息的哭嫁歌,深情委婉,感人肺腑.尤其是句末那拖腔的"悲调"更是凄婉动人.姑娘出嫁本是大喜大庆的事情,为何要大哭大唱呢?原来,旧时,妇女无婚姻自由,由于"三从四德"的束缚,自己的终身大事全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摆布,姑娘对夫君的容貌、为人、家况一无所知,未免伤心落泪.在封建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桎梏中,姑娘对婚事不如意,只有通过哭嫁才能渲泄心中的苦楚和愤懑.于是哭嫁相沿成习,演化成有一定调式和韵律的哭调,成为一种婚俗.  相似文献   

14.
孙鹏程 《学理论》2010,(11):135-136
刘伯温传说,有温州、青田地区的当地传说模式与北京地区的文化中心改造模式。这两种最具代表性刘伯温传说模式都体现了某种瓯越文化形象,展现传说在构建区域文化主体性方面的强大民间力量,但是相比较而言,刘伯温传说的当地传说模式在地域化、狂欢化程度更高一些,刘伯温传说文化中心改造模式在体现瓯越文化的同时,也体现北京区域文化规训性的力量和作为他者形式出现的文化寄生主体。  相似文献   

15.
戴玉振 《侨园》2012,(9):34-35
温泉的历史究竟起源何时?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无可考证。中国对温泉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一道出遥岑,潺湲古到今。雪天声泻玉,月夜影遥金。岁旱施功大,民疴被泽深。浮丘与轩帝,仙迹可追寻。"这首《黄山汤赋》,记述了轩辕黄帝曾在黄山汤泉入浴七日,皱纹消除,返老还童的传说。这个传说似乎可以佐证温泉的传奇与历史一直  相似文献   

16.
正有关HAYA的传说,以音乐的形式,已在年轻人中流传了很久。"鲜花在盛开,故事在风中流淌"——这是"HAYA传说"的开篇歌词。狂风旋风台风微风、风雪风暴风物风情,草原马头琴与风马牛不相及的爵士乐架子鼓……精灵般的主唱歌手黛青塔娜,从遥远的故乡青海湖走来,一架通红的篝火,在晚风中闪烁飘忽,照亮了周围的黑暗……我与HAYA专场音乐会相遇的那一刻,整个世界倏然沉寂。偌大的北展剧场,顷刻安静得没有任何一种可以被称为声音的声音了。HAYA  相似文献   

17.
刘九生 《各界》2008,(3):32-34
大名鼎鼎的"关帝","关老爷",塑像被安置在"关公"庙里,享受着人们的香火与顶礼膜拜.面对此情此景我常常会想入非非.   从传说时代的"人文初祖"算起,我们中国号称有五千年文明.……  相似文献   

18.
<正>滇池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泊,素来有“高原明珠”的美誉。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环滇人口不断增加,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加剧,导致滇池水体急速恶化,一度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近一年来,民进云南省委会高度重视、主动担当,高标准组织、高质量推进,从建立监督机制、完善监督措施、强化监督成效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坚持明察监督与暗访了解相结合,组织动员民进会员聚焦滇池保护治理的重点难点和政策落实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补齐短板弱项,滇池保护治理民主监督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5)
《白蛇传》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美丽传说,也作为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广为流传,这个优美而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从产生到成型,经历了几代文人的润色,白蛇从单纯的无情蛇妖到有人性的善良蛇仙,许仙从陷害娘子的无情无义到维护娘子的情义至尽,人物性格发生了重大改变。《白蛇传》的故事演变过程和文学价值值得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20.
市井人语     
《侨园》2016,(6)
正学学黄小猫几天前,央视的一个节目里播出美国姑娘黄小猫嫁给沈阳小伙的新闻,令人感动不说,其"内幕"还让我汗颜无比。黄小猫美丽大方,其父亲是美国一所大学里的教授,其家境在美国无疑是吃穿不愁的中产阶级,但黄小猫为了爱情,心甘情愿嫁给了"一穷二白"的相恋几年的男友,、就凭黄小猫重情重义的举动我必须给她点若干个赞。更令我钦佩这位美国姑娘的是,她对着电视镜头,落落大方地承认自己佩戴的"耳环"仅值两元人民币。再有,中国女人对包向来"情有独钟",动辄几百上千元买一个包,而黄小猫买包不超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