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羞杀贪官     
在唐太宗时代,有长孙顺德者,人家来求他办事,他收了别人的贿赂绢绸数十匹。这事被唐太宗知道了,要求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金銮殿里“开大会”。太宗没讲别的,只是“通报”长孙顺德的受贿情况。末了,唐太宗问:“长孙顺德受贿数十匹,这说明了什么?”下面诚惶诚恐,不敢出声,唐太宗于是便提高好几个分贝,大声说:  相似文献   

2.
鲁民 《学习月刊》2012,(3):54-54
贞观18年春,唐太宗对群臣道:“朕想听听自己有何过失.尔等要畅所欲言.专谈朕的缺点。”长孙无忌等大臣都说:“陛下以恩德教化,使天下太平,有何过失。”侍中刘洎却说:“陛下圣德确如长孙无忌所言.但近来有人上书.陛下觉得不称心.当面诘难.使上书者惭愧退下.这不是褒奖进言之路。”太宗听后,高兴地表示:“爱卿说得对.朕一定改正。”后人评价说.正因为唐太宗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才取得留名青史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轶事     
唐太宗“二喜一惧”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贞观十五年九月,唐太宗对大臣说:“朕有二喜一惧,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欠服,边鄙天虞,二喜也。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此一惧也。”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可谓“国泰民安”。但唐太宗却“居于安而思乎危”,正是这种可贵的居安思危精神,才使得唐太宗殚精竭虑,施政爱民,使唐初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贞观之治。  “太宗辨弓”  《资治通鉴》中载:贞观元年四月,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说:“朕少好弓矢,得良…  相似文献   

4.
正一提到"君明臣直",今人看来,恐怕唐太宗李世民与谏臣魏征两个人是当之无愧的样板。李世民是"明君",被誉为"千古一帝",魏征是"直臣",被唐太宗称作"镜子",在他们君臣之间发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无一不成了"君明臣直"的有力佐证。《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六年(632年),一次罢朝后,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长孙皇后说:"魏征总是当众顶撞侮辱我,我迟早要杀了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纳谏     
唐太宗纳谏□李宝华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在封建帝王中,唐太宗应是最善于纳谏的一人”,实在是不错的。最显唐太宗纳谏实绩的,首数灭突厥一事。太宗刚继位,突厥即率大兵进犯,离长安只有四十里,太宗率兵隔渭水与之对阵,最终形成“便桥之盟”,给突厥...  相似文献   

6.
有些中国人爱走极端,这么说,你别觉得不中听。单说对“贞操”的态度吧,早在汉代刘向就著有《烈女传》,班昭著有《女诫》,唐朝唐太宗长孙皇后著有《女则》,宣扬的都是妇女的“三从四德”。到宋代时,理学大师程颢和朱熹二人把妇女的贞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吓人高度,压...  相似文献   

7.
《资治通鉴》里有一个“唐太宗赐绢惩顺德”的故事,说的是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给人办事收了20匹绢绸,被唐太宗知道了。他没有让监察部门去查办,而是通知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大殿开会。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治贪     
白谦慎 《党建文汇》2014,(12):47-47
《资治通鉴》里有一个“唐太宗赐绢惩顺德”的故事。说的是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给人办事,收了20匹绢绸。这事被唐太宗知道了,但他没有让监察部门去查办,而是通知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大殿里开会。  相似文献   

9.
刘诚龙 《唯实》2006,(6):63-64
成林先生将隋炀帝与唐太宗从功过两面进行了比较谈,从政绩方面来说,炀帝干了几件惠泽千秋的“形象工程”,他首开科举,凿通大运河,开发西域,仅以运河的实际功用来看,功胜长城;唐太宗除了所谓贞观之治,实在例举不出几件大事,从“贞观”经济来比,隋朝实际上也富过唐太宗.从“败笔”方面看,两人是半斤对八两,成林先生举了十二条来比较,如争位,两人都曾夺嫡;如孝行,炀帝疑杀其父隋文帝(无确证),太宗则幽禁其父致死;如悌德,炀帝对作乱的四弟五弟未杀,太宗则杀了其兄斩了其弟,等等,有比较则有鉴别,就这些来看,炀帝并不逊比太宗,但在后世后人的心目中,两人的形象则差若霄壤,一个是千古暴君,一个是万代明君;一个狗屎不如,一个光辉灿烂;一个遗臭万年,一个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自律给我们的启示唐太宗创业时,有个名叫党仁弘的大将,跟随太宗南征北战,屡立大功,很受太宗器重。太宗当上皇帝后,即让党仁弘到广州当了都督。党自恃是太宗的亲信,上任后便贪赃枉法,搜刮民膏,干了不少违法乱纪的勾当。党以为天高皇帝远,没人敢把他怎么样。...  相似文献   

11.
唐太宗李世民曾止于一卡寸下.曰:“此嘉树。”随行的字文士及立刻附和,赞不绝口。太宗正色说道:“魂微尝功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  相似文献   

12.
汪金友 《前线》2014,(12):118-118
<正>《资治通鉴》里有一则"唐太宗赐绢惩顺德"的故事。说的是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给人办事,收了20匹绢绸。这事被唐太宗知道了,但他没有让监察部门去查办,而是通知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大殿里开会。人到齐了,唐太宗没讲别的,直接通报了长孙顺德的受贿情况。所有的官员都觉得很快就要宣布对长孙顺德的处罚决定了。但唐太宗话锋一转,说:"长孙顺德收受别人的绢绸,说明什么呢?说明他的家里,很缺这种东西。所以我宣布,奖励顺德将军绢绸50匹,让他背回家去。"接着,唐太宗让人搬出50  相似文献   

13.
私恩与公法     
邓忠强 《党课》2014,(10):77-78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濮州刺史庞相寿犯了贪贿罪,被朝廷“追还解任”(受到免职处分,并追还赃款)。不料庞相寿毫无思过之心,为了保住乌纱帽,竞不知羞耻地向唐太宗上书,哀求太宗念在“故旧”的情分上予以宽恕。  相似文献   

14.
“死囚归来”探赜李永忠据《新唐书·刑法志》记载:贞观六年,唐太宗李世民将390名判了死刑的囚犯放回家,并与之约定明年秋季自行到京城引颈就戮。"及期,囚皆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千百年来,这则史料引起不少人的圈点评说,颂扬唐太宗体恤仁慈的...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1,(5):52-52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于唐太宗的这句千古名言,相信大多数人并不陌生。正是在“民为邦本”执政思想的指导下,唐朝才得以在百废待举、民生凋敝的基础之上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相似文献   

16.
魏徵拒升官唐初政治家魏徵先后向唐太宗陈谏200余事,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发俭”,“任贤受谏”等等,辅助唐太宗创造了“贞观之治”。一天,唐太宗宴请群臣。他说,为国家利益着想,敢于向他提意见,帮助他纠正错误的只有魏徵。他决定加封魏徵的爵位,以表彰其卓著功勋。魏徵却担心个人爵位高了容易滋长骄气;个人俸禄高了容易趋于奢华。他婉言谢绝了太宗皇帝的加封。又一次,魏徵主持修完了朝廷的“五礼”(祭礼、朝天子礼仪、军礼、婚礼、丧礼)。唐…  相似文献   

17.
《党建》2013,(4):43-43
语出自《新唐书》,为褚遂良向唐太宗的谏言。 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礼仪等第和爵禄品级像太子一样,生活也极为奢侈,大臣们不敢谏言。唐太宗由于对李泰的宠爱而对其行为也极为宽容,并说“当日尧制造漆器,舜雕刻其案板,谏言者不下十人,并且没有停止,此等小事又算什么呢?”褚遂良谏言说:“雕琢害力农,纂绣伤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  相似文献   

18.
魏征识人的『六正』、『六邪』□耿余耀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谏臣,颇得太宗的器重。他帮助太宗安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与他知人善任,广揽天下人才无不有关。他曾向太宗陈述自己观人的秘诀:“……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  相似文献   

19.
邓忠强 《学习月刊》2012,(23):52-52
古代的皇帝和大臣.他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是怎样的呢?翻开《资治通鉴·卷196》.里面记有唐太宗想看个人“档案”一事,颇觉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20.
一代名相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谏唐太宗“宏兹九德”,其目的是实施“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因而对廉政建设和民风的改变均发挥了不小作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今天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