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天后祀奉     
李一鸣 《新东方》2013,(5):F0003-F0003
<正>海南的天后祀奉最初表现为船工、海员、渔民和商贾等在海船或宫庙中供奉妈祖,祈求航海平安的家庭性祭祀,后来逐渐发展为以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俗性活动。妈祖原名林默,世人尊称林默娘,北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出生于清源军莆田县湄洲岛。她自幼天资聪颖,精研医术,通晓天文气象,并致力于帮助邻里乡亲,多次对遭遇海难的渔舟商船施以救助。雍熙四年(967)九月初九,年仅28岁的林默羽化升仙。乡人感其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岛建筑庙宇祀奉妈祖。自北宋至清代,历代朝廷先后36次对其予以褒封,封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宋元时期,随着闽粤商贾渔民途经或进入海南,在海口白沙门和沿海一带陆续建立天后宫。据清《琼州府志》:天后宫"一在白沙门,一在海口所,元建。"即海南第一座天后宫(妈祖庙)始建于白沙津(今白沙门)。据载,元代时海南岛已建有5座妈祖庙,至明清两代,妈祖庙已遍及琼州府13个州县。海  相似文献   

2.
“显应宫”(即天妃宫、妈祖庙),位于长乐市漳港镇,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几百年间,“显应宫”数度重修。然而,苍海桑田,古宫已不知何处。1992年6月,一村民在挖沙时偶然发现了“显应宫”遗址,自此这座800余年的古宫重见天日。 “显应宫”是当地出土文物中罕见的重要发现,长乐市政府和漳港镇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文物遗址的挖掘保护工作,并为此制定了重建“显应宫”的宏伟蓝图。 重建的“显应宫”总占地16亩。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为5600平方米,保留原遗址旧标高,作为地下宫。第二期工程要在宫前拓宽面积1万平方米,建有花园、  相似文献   

3.
笔者利用在市驻榕办挂职之际,有幸游览了“妈祖庙”,不仅被秀美的环境、优美的景物所陶醉,而且对“妈祖一海上和平女神”的感人事迹所敬佩,被其精神所鼓舞。今拙笔,以抒感悟。  相似文献   

4.
乾隆二年妈祖加封"天后"辨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妈祖何时由"天妃"加封为"天后",是妈祖信仰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历史文献对此记载互有歧异,主要有康熙二十三年说及乾隆二年说两种.本文根据相关史料,对此问题作了深入、详细的考证,指出乾隆二年并无加封"天妃"为"天后"一事,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中所谓"乾隆二年,加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的记载是错误的,而据此认为乾隆二年正式加封妈祖为"天后"的观点当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5.
阎崑 《台声》2002,(5):30-31
算起来那是1982年,台北县万里乡的一个小村庄发生了一件蹊跷事,村中妈祖庙里供奉的妈祖塑像不翼而飞,下落不明。这尊妈祖被村里人焚香祭拜了100多年,如今被人偷走了,这还了得!全村男女老少自发地四处寻找,但一连几天,毫无结果。  相似文献   

6.
《台声》1996,(10)
一一蠕一0051湄洲岛妈祖庙:台湾来的朝拜者  相似文献   

7.
2002年,湄洲岛共接待境外游客63万人次,其中有近10万人次是台胞。湄洲岛妈祖庙是全世界2000多座妈祖庙(宫)的祖庙,经过千百年的分灵传播,随着信众走出国门,妈祖也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一尊跨越国界的国际性神。单是台湾省的妈祖庙(宫)就有近千座,信众占台湾人口的70%。近年来,台湾信众到湄洲岛祖庙进香的人数日渐增多。在去年10月举行的2002年妈祖文化旅游节中,有1300多名台胞参加了开幕式,创下两年来台胞单次进岛人数的新纪录。全年湄洲岛共接待台胞团队1300多团,台轮112航次290人次…  相似文献   

8.
台湾妈祖庙各有千秋,如台中大甲镇澜宫、台北关渡妈祖宫香火都很兴旺,还有并称台湾四大妈祖宫的彰化鹿港天后宫、台南市大天后宫、云林北港朝天宫和嘉义新港奉天宫。  相似文献   

9.
泉州天后宫初名顺济宫,奉祀航海保护神妈祖林默(960-987年),因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敕封“川页济夫人”而得名。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下诏“制封泉州神女”,赐号“天妃”。大德三年(1299年),元文宗下诏“加泉州海神日护国庇民明著天妃”,又命翰林院拟祭文遣官致祭。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加封“天后”,天妃宫因称天后宫。  相似文献   

10.
刘嘉 《台声》2006,(7):42-43
6月5日,20集大型电视剧《湄洲岛奇缘》的开机仪式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上的妈祖庙前顺利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湄洲岛奇缘》的剧作者张克辉出席了当天的开机仪式。出席开机仪式的领导和来宾还有,全国政协委员许柏年、夏日,福建省政协副主席苍震华,台盟中央宣传部部长安宗国,福建省政协办公室主任郭阿春,莆田市人大主任林国良,莆田市政协主席翁毅彪,莆田市委副书记林光大、蔡尔甲,副市长张丽冰,莆田市委副秘书长张亦兵,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工作委员会书记陈元、湄洲区管委会主任庄永辉、妈祖庙董事会董事长林金…  相似文献   

11.
白云生处有清香陈立荣桃红柳绿时节,我踏上了湘西热土———芷江侗族自治县。吸引我的不仅是这座以抗日受降纪念坊而闻名的历史名城,不仅那里有内陆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清代妈祖庙和蜿蜒流淌的水河,更因为它所孕育着的罗山脚下勤劳、质朴的湘西各族儿女。离开县城西行...  相似文献   

12.
台湾北港朝天宫与妈祖文化徐晓燕元宵节期间,我和好友们一起去了台湾北港朝天宫。朝天宫为云林县首屈一指的庙宇,也是全台湾300余座妈祖庙的总庙。其号召力之大从每年妈祖庆典,数十万人涌入北港一事,即可见其一斑,而“大甲妈回娘家”百年来例行不辍,信徒以苦行僧...  相似文献   

13.
胡迌 《台声》2007,(7):66-70
台湾妈祖庙各有千秋,如台中大甲镇澜宫、台北关渡妈祖宫香火都很兴旺,还有并称台湾四大妈祖宫的彰化鹿港天后宫、台南市大天后宫、云林北港朝天宫和嘉义新港奉天宫。  相似文献   

14.
《八桂侨刊》2006,(2):35-35
湄州岛妈祖庙座落在福建省莆田市湄州岛上,相传是妈祖升仙之处。据资料记载,妈祖原名林默(娘),生于福建省莆田县湄州(洲)岛(一说贤良港)。28岁(一说27岁)时入海救难而卒。宋雍熙四年(987),湄州岛民在山顶为其建庙奉祀。初仅数椽,但香火旺盛。天圣年间(1023~1032)逐步扩建,日臻  相似文献   

15.
黄翔 《两岸关系》2007,(7):45-47
相传,1000多年前,福建莆田一位林姓青年女子,平素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死后由当地乡亲于湄洲岛上立庙奉祀,被尊为"海上女神"妈祖. 1000多年来,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历经分灵传播,不下千座妈祖宫庙、上亿妈祖信众已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与大陆一衣带水的台湾,妈祖的影响更为深远.在台湾,有2/3以上的民众信仰妈祖,台湾全岛有大小妈祖庙近千座.  相似文献   

16.
2006年9月24日至29日,台湾妈祖联谊会大型进香团和来自台湾各地49间妈祖庙的大批妈祖像,在4300多名信徒的护驾下,与在大陆的2700余名台商、台胞,以及当地民众、游客共一万余人聚集在福建厦门、莆田、泉州等地,完成了迎驾、举行大型谒祖进香祭祀大典和绕境踩街活动。这是两岸历来规模最大的最大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台中大甲镇澜宫是这次活动的台湾牵头庙宇。大甲镇澜宫是台湾著名的妈祖庙,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该宫于1987年率先组团经日本直航湄洲祖庙进香,后来又和湄洲祖庙建立了至亲庙关系,从此以后,该宫庙与湄洲祖庙、贤良港祖祠、文峰…  相似文献   

17.
二十五集电视连续剧《康熙遗妃五台山》是山西电视台精心制作的第一部走向电视文艺市场的作品。《康熙遗妃五台山》之所以能够赢得观众,最主要的是由于它塑造了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并以人物命运的发展,构成了迭宕起伏、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康”剧的主角是康熙,但更是梅姑。聪颖秀美的五台山民女梅姑和她周围的三个男子的感情纠葛和性格冲突,是这个故事的主体。和梅姑从小青梅竹马、已定婚约的田鹏龙,是一个对梅姑想爱而不会爱的赳赳武夫;风流倜傥的宦门公子余梦云,是一个对梅姑想爱而不敢爱的柔弱书生;英俊潇洒、大智大勇的康熙…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0,(9):78-81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妈祖遇难后,人们为了怀念她、纪念她,就在湄洲岛建庙祭祀,这庙宇即是最早的妈祖庙。据文献记载,当时的庙宇仅“落落数橼”,但“祈祷报赛,殆无虚日”。此后经过历代扩建修葺,到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至1032年),祖庙已初具规模。元代莆田诗人洪希文(公元1282年至1366年)曾在《题圣墩妃宫》诗中,描写了“粉墙丹柱辉掩映.华表茸突过飞峦”的景象,反映元代时湄洲妈祖庙的建筑情况。  相似文献   

19.
在年初举行的南京市下关区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民革下关区总支和部分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举办妈祖文化节的提案。下关区委、区政府对该提案极为重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日前,由下关区政府、南京市文化局、南京市旅游局主办的南京妈祖文化民俗节正在紧张筹备之中。提案指出,200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市、区政府斥巨资完成了扩建静海寺、复建天妃宫工程,目前这一占地2.5万多平方米的历史文化景区,已成为南京特别是滨江下关的一个新亮点。天妃宫是妈祖文化的象征,南  相似文献   

20.
冼夫人是历经梁、陈、隋三朝而矢志不渝地勠力扶皇舆的岭南地方领袖,其史传叙事可溯回至唐臣魏徵主持纂修的《隋书·谯国夫人传》。明清时期是粤西南地域社会从文化认同上被真正整合进中国的重要历史阈限时段,而“冼夫人”作为一个沟通国家、精英与民众对话的文化象征符号,在彼时地方精英集体参与“修订”其回忆形象的文化实践中,具象化了王朝礼制与地方风俗之交互模塑过程。在这个以“礼”化“俗”、借“礼”阐“俗”的过程中,冼夫人渐次挣脱其在传统士大夫眼中的“蛮妃”刻板印象,儒化雅化为契合精英审美趣味与价值评判标准的“女师”,至道光戊申年粤西状元林召棠为儋州宁济庙作碑记之际,已是被置回地方感觉结构的“吾高州冼氏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