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奔波了一天,余晖绕青山之时,我终于到了屯溪——黄山市政府所在地,一个清秀而古老的小山城,她坐落在黄山脚下,依偎于新安江畔,恬静而悠远。真是人杰地灵!我感慨着来到市公安局递上介绍信,说我要采访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屯光派出所所长胡松伶,他们说“拼命三郎”已经调到老街派出所了,“拼命三郎”一词让我立马来了兴趣,他们就说这个人办案子不要命,工作起来不要命,脑子里没有家的概念,黑道、白道都这么叫他,我说那就赶快去老街派出所吧,于是他们就帮我联系,那边说胡松伶办案子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我的心一凉,难不成大老远的来一趟,还…  相似文献   

2.
栗史 《政协天地》2011,(7):11-12
粉碎“四人帮”不久的一天下午,我正在北京西颐宾馆参加新闻采访活动。忽然,《人民日报》一位编辑来找我说:“我们副总编要找你。”那时,我既是新华社记者,也是《人民日报》记者。于是,我马上答应说:“好,我明天一早就去。”  相似文献   

3.
我的家住在海口市水巷口,也就是如今的骑楼文化老街。从小我便是在骑楼老街里跑着长大的,骑楼老街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对我而言,都熟悉得像家人一样。自打我记事起,骑楼老街就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破旧不堪。因此,我从没有想过我住了21年的骑楼老街会有今天的变化。"谁能想象,我们中山路这些破旧的老房子,现在能变得这么好看!"84岁的陈大爷已经在这栋骑楼里住了一辈子,他指着一张旧照片,乐呵呵地对我说。从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像老街上的大多数骑楼一样,这间骑楼的墙面已经变黑,苔藓遍布,  相似文献   

4.
明天不是梦     
20世纪的岁末,我跨进了大学校园,圆了儿时那久远的梦想──走出大山。站在两个千年的交汇点,我曾无数次地展望明天。也许,“明天”太神圣,也许,对“明天”期望太完美,一直不敢轻易给它定型。儿时的“明天”,梦想走出大山。为此,孜孜以求,望着大山,自问大山外面是什么?童稚好奇心的驱使,曾不知多少次不知疲倦地爬上大山之巅看个究竟,看到的是大山外面还是大山。儿时,不可能像“夸父逐日”那样,翻越群群大山,去探个究竟。大山外的大山的外面是什么?成了儿时永远的谜,永久的诱惑,永久的梦想。少年时的“明天”是大学。大…  相似文献   

5.
大山骄子     
鲁山县赵村乡堂沟村四面都是大山。生于堂沟、长在大山并走出大山的鲁山县人大常委会教工委主任任宗生,时刻展现着大山的秉性,熟知他的人都说他是“大山骄子”。  相似文献   

6.
美梦成真     
我来自黄土高原,是大山的儿子。从小在我心中就有一个不可磨灭的梦,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天地,走走外面的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带着梦来到北京当保安。“呜──”一声尖锐的火车长鸣声,回头望望熟悉的大山,还有风中妈妈摇摆的双手,想着妈妈临走时的嘱托,我心中不禁一阵辛酸……“这是你们公司的主任,你们随他到基地训练之后再安排上岗。”送我们来的领导指着眼前一位穿着警服的人说。我们坐的车嘎然停到一个小院子里,随后,简单的伙食,枯躁的“摸、爬、滚、打”式的训练。时近中午,夏天的太阳如同火球般炙烤着大地,而我们,正…  相似文献   

7.
“七七”卢沟桥事变那年,我刚从天津南开中学高中毕业。那时沦陷区的百姓,特别是青年学生,看到日本人飞扬跋扈、无恶不作,不甘于做亡国奴的感情非常强烈,抗日情绪十分高涨薏。当时我们的普遍思想是希望国民党能打一打。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抗日杀奸团”组织,进行杀汉奸、烧日本仓库等活动。我家住天津英租界。那时的英法租界是个避风港。1938年8月,与我同住一条胡同的一个中学生,把一个叫孙大成的人介绍给我。孙大成向我介绍说“抗日杀奸团”是以青年学生为骨干,从事抗日活动的组织。他问我是否愿意参加。我表示愿意,于是正式参加了“抗  相似文献   

8.
石头的梦想     
有一块石头在深山里寂寞地躺了很久,它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飞翔。当它把自己的理想告诉同伴时,立刻招来同伴们的嘲笑“:瞧瞧,什么叫心比天高,这就是啊!“”真是异想天开!”……这块石头不去理会同伴们的闲言碎语,仍然怀抱理想等待时机。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路过这里。石头知道这个人有非凡的智慧,就把自己的梦想告诉了他。庄子说“:我可以帮你实现,但你必须先长成一座大山,这可是要吃不少苦的。”石头说“:我不怕。”于是,石头拼命地吸取天地灵气,承接雨露惠泽,不知经过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于是…  相似文献   

9.
《今日广西》2010,(5):92-107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相似文献   

10.
鲁迅说他在一九一八年之所以开始写小说,是由于他对热情者们的同感,“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他把自己从事的文学事业叫做“遵命文学”,他说:“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近年来,有人在评价鲁迅时,硬说鲁迅的“遵命文学”是遵早期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之命。说他的小说《风波》、《故乡》、《阿Q正传》等提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这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前驱者”政治号召的一种呼应。我认为这是不合乎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11.
调解     
确切地说,那时我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警察,可我成功地调处了一起“群众纠纷”。那时,我刚从武警部队的一所院校毕业不久,分配到武警福建某部任少尉排长。一年一度的部队预提班干素质集训开始了,我被临时调任为集训队五排排长。那天晚饭后,我按训练计划安排战士们自由组合出小操,训练徒手格斗。因为是复习白天学过的内容,我就没有对他们进行“现场指导”,溜到营房后的菜地边,坐在田埂上想女朋友去了。正当我投入地想到女朋友送我归队、我与她正要站台“吻别”时,我班上的一个上海籍小战士急匆匆地跑过来,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了,不好了,…  相似文献   

12.
朱东育 《半月谈》2005,(1):53-53
一位过去的学生到我家小坐.临别很郑重地说:“老师,您像以前那样批评我几句吧。”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他说:“那时您批评我。虽然心里挺难受,但总有一种奋发向上、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勇气。可现在,批评成了奢侈品.我都不知道自己有哪些缺点了.”  相似文献   

13.
熊春艳 《当代广西》2008,(16):25-25
这是一条条神奇的曲线,它们盘旋在悬崖峭壁上,蜿蜒在崇山峻岭中,当它们呈现在你的眼前时,你能说这不是歌唱中的那一条条神奇的“天路”吗?是啊,对于那些生活在三里无平川的大山里的百姓来说,这些“天路”带着他们走出大山,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4.
说九份的高     
吴钧尧 《台声》2011,(10):32-33
九份,台湾乡愁的内里,日客、港客寻幽的秘境,相信也是大陆游客到台湾个人游必访的几个重点之一。以前我对九份的印象,不外是芋头、公路旁的坟瓮、居家边的坟墓,还有因为电影《悲情城市》而爆红的老街。有一次长假,特地到九份,才知道九份的玩法不仅是老街跟芋头,我得说,到九份,请登高,莫只拘泥于老街一带。  相似文献   

15.
赵青 《今日广西》2010,(13):36-37
常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加拿大人大山,从1984年学中文至今,不仅亲身经历了中国一段最激动人心的历史进程,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老外”,成为继白求恩之后在中国最出名的加拿大人。可以说,“大山现象”本身就是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美丽注脚。  相似文献   

16.
同学唯力     
那天中午 ,我在办公室里接到了一个电话 ,电话里的男声很陌生 ,那男声说 ,喂 ,请问胡是在这里吗?我说我就是呀。他说胡你好 ,你可能已经不记得我了 ,我是你的同学唯力呀!我说唯力你好 ,怎么不记得呢 ,你不是“大四川”吗。我记得上学时 ,唯力跟一个小个子四川人同桌 ,那时的唯力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 ,我们女生有好长时间不知他叫什么 ,背地里就喊他“大四川”以示与“小四川”有个区别。对我来说分别15年了 ,警校那100个同学如今能有三分之一叫上名姓的就已很不错了 ,可是当同学唯力从15年漫长的跨度里打过来这个电话的时候 ,我…  相似文献   

17.
前一段时间以来,各行各业的一些领导突然心血来潮,都先后搞起了自己的接待日,什么市长热线、局长热线、主任热线、县长热线等频频在媒体上曝光,又是上报纸,又是上电视,很是热闹了一阵子。当时,笔者多了个心眼,悄悄地记下了几位县长、局长每年一度“领导接待日”的热线电话号码。事隔一年,当这几位头头的“领导接待日”来临之际,我拿起了电话对这几家热线做一个抽样调查,结果发现这几位领导的热线形同虚设。我第一个打过去的是一个县长热线,接电话的是一个普通的机关人员,他告诉我,县长不在。我说,我是老街的居民,有重要情况反映。今天是“县…  相似文献   

18.
记得那年的十月,我跨进了一个绿色的世界:绿装、绿被、绿色的大山。春天里,我们爬上了山顶那座孤零零的哨所。尽管艰辛,却迎来了春天,花儿开了,漫山遍野。这里没有村庄,没有人烟;只有老班长和我,还有那只叫“阿虎”的大黑狗。一天天,除了巡线,便是查电缆,唯一高兴的事就是对着大山喊,任凭声音在山谷中回荡。四年服役期满,我“解甲归田”。山道弯弯,一次次回眸凝视。我轻轻地问那绿色的哨所:“我走后你可孤单?”我轻轻地和“阿虎”道别,硬咽着嗓子喊:“大山──再见!我爱你──绿色的世界!”更难忘老班长送我的那句远非…  相似文献   

19.
说到认识您,已整整四个春秋了。 我清楚地记得,那年的金秋时节,我们是在我机关的办公桌上邂逅的。那是一本盖有“赠”字印章的您。不过,那时的您不叫现在这个名字,叫《甘肃人大》。 “某某人大”,内刊,全国皆然,只不过湖北、河南,地名不同而已。您初来乍到,虽是人大一新兵的我,也待您很淡很淡。后来,是“开卷有益”的古训和自己的人大理论及业务知识的空白鞭策着我,漫不经心地打开  相似文献   

20.
我对《前进论坛》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愫。 二十多年前,我在无锡的一所中学担任高中语文教师,自我感觉教书育人挺有建树。那时,学校里有一个农工党支部,支部负责人德高望重,他竞三番五次做我的工作,说有一个叫“中国农工民主党”的民主党派,希望我考虑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