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邰言 《台声》2007,(11)
胡蔡安,一个为台商所熟知的名字,他靠着对大陆投资政策、投资环境的了解和对台商投资领域的掌握,为台商来大陆投资牵线搭桥,创造了不凡的业绩。这位自称"比大陆人更了解大陆投资环境"的台商,他有着怎样的敏锐眼光和商机意识,创造了自己的商业传奇?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创业故事,体味他创业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2.
郜言 《台声》2007,(11):52-53
胡蔡安,一个为台商所熟知的名字,他靠着对大陆投资政策、投资环境的了解和对台商投资领域的掌握,为台商来大陆投资牵线搭桥,创遣了不凡的业绩。这位自称“此大陆人更了解大陆投资环境”的台商,他有着怎样的敏锐眼光和商机意识,创造了自己的商业传奇?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创业故事,体味他创业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3.
《台声》2004,(10):50-51
大陆台商对祖国建立新认同 过去,台商对大陆的认同主要基于台商祖先“源”于大陆引发的寻根情结,现在随着台商与大陆融合程度的提升,台商开始建立起基于自身经历对祖国新的认同。自从1989年国务院公布给予台商优惠新措施、台商投资大陆始成规模之后,15年来,台商又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4.
陈越骏  李茂泉 《台声》2000,(10):24-24
蔡世明先生来祖国大陆已经10年了。1992年他到苏州投资房地产;1996年,他到上海投资注册上海永然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主要服务对象是欲来大陆投资的台商。蔡总说:“两地的制度不同,在许多问题上的观念差异很大,不少台商不了解大陆的法律、法规,给投资者带来障碍。本公司可为台商投资投石问路,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5.
为台商提供融资贷款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磊 《两岸关系》2006,(8):28-30
继开发银行300亿元人民币的台商专案贷款之后,华夏银行承诺未来5年将提供给台商人民币200亿元的融资额度,并承诺不需担保品。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得出两点推论:一是大陆方面极其重视台商在大陆的投资经营活动,千方百计地为台商解决包括融资在内的问题和困难;二是台商投资大陆模式中“大陆出资”成分日益加重,台商投资大陆的模式越来越多地向“台商搞管理、大陆搞配套”方向发展。大陆方面真心实意为台商办事、解台商燃眉之急截至2006年5月,大陆累计批准的台商投资项目已达69900个,这些投资项目普遍需要金融支持,对此大陆一直十分重视。目前,…  相似文献   

6.
大陆是台商投资最多的地方。2003年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金额占台商在台湾以外投资的50%以上,2004年更已提高到60%,而且这一比例还将增长。2004年1-6月,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投资的台商企业占投资大陆总数的近70%。台商在大陆及长三角地区投资总额的增长,说明台商投资热仍在升温,并出现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内定的“中央银行”副总裁陈师孟5月11日对外界表示,赞成“财政部长”许嘉栋所提拟开征大陆台商“国安捐”的计划。他声称,台商赴大陆投资设厂,应该付出代价。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此事引起“立法委员”和台商工商界人士的普遍反感。本刊记者为此约请在大陆的部分台商就“国安捐”一事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蔡世明先生来祖国大陆已经 10年了。 1992年他到苏州投资房地产; 1996年,他到上海投资注册上海永然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主要服务对象是欲来大陆投资的台商。蔡总说:“两地的制度不同,在许多问题上的观念差异很大,不少台商不了解大陆的法律、法规,给投资者带来障碍。本公司可为台商投资投石问路,指点迷津。”   永然公司积极推进两岸法律界人士的交往, 1998年邀请上海法学会组团访问台湾, 1999年邀请上海法制报社记者组团访问台湾,今年又准备邀请上海仲裁委员会组团访台。蔡总认为:这些年台湾人士到大陆参观很多,但大陆组团访台…  相似文献   

9.
杨木 《两岸关系》2001,(3):42-43
据台湾媒体报道,近年来,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科技含量上升,投资的金额也越来越大。有台商说,中国加入WTO在即,台商急于到大陆抢位置,就象长途赛跑要抢占内圈跑道。10年来,,继制造业、服务业后,台商大型的高科技高增值企业规模化投资大陆的第三次浪潮正在形成。目前,台商在大陆的投资,累计金额超过500亿美元;常住大陆的台商数超过50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到大陆投资台商人数的增多,投资领域的扩大,台商所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扰与疑惑也有所增加。为了更好地为投资大陆的台商服务,本刊从这一期开始,特辟“台商咨询台”专栏,就台商普遍关心关注的一些问题延请海峡两岸有关专家予以解答。这也是部分台商对本刊的期待。本期首先请台湾辅导专家协会常务理事、信泰企管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义信先生分析台商投资大陆连锁经营的策略。这是他本人的研究心得,限于篇幅,分两期刊出。欢迎读者提出新的问题,我们将尽力满足读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发展这么快,台商还是有贡献的。”廖国彬对记者说这番话时,一缕阳光洒在他舒展开来的眉头上。现为上海台商协会浦东分会副会长的廖国彬自上世纪80年代就从台湾来到大陆,几乎走遍全中国,一拨拨的登陆台商视他为“大陆通”,纷纷前来咨询。“海峡两岸一样的血脉,有斩不断的亲情,大陆市场的商机无限,是台商事业上的第二春。”廖国彬说。诚然,正是在亲情和商机的驱动下,  相似文献   

12.
前言     
今年是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年。为充分展示广大台商台企在大陆投资兴业的心路历程和发展成果,2017两岸企业家峰会期间,在江苏南京举办了大陆台资企业产品展销会。展销会由台资企业产品展销和大陆台商台企30年发展成就展两部分组成。发展成就展分为"法律保障政策护航""敢为人先努力打拼""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台商之家心系两岸""海阔凭鱼跃:台商故事""逐梦大陆共创未来"6个板块,回顾了台商台企跨越海峡、搭乘大陆经济发展快车、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讲述了台商台企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的感人故事,展现了台商台企在大陆持续发展、两岸合作共赢的美好前景。展销会成功举办,受到两岸经济界人士高度关注、两岸媒体广泛报道,产生了积极影响。本刊特选登大陆台商台企30年发展成就展第一板块"法律保障政策护航",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2002年,台商投资大陆的热潮已沛然莫之能御,展望未来,一个更广泛的、更深层次的两岸经贸合作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台商投资大陆向纵深发展 2002年,台商到大陆投资在上年(2001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据台湾当局有关部  相似文献   

14.
投资大陆的第一位台商颜静三德集团主席高新平1988年从台湾来厦门投资,成为最早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台商。三年后,他一路考察,又在南通找到了理想的投资地,兴办了南通三德兴电子工业有限公司,生产和销售用于电子及通讯设备的硅导电橡胶按键及其精密橡胶配件。首期投...  相似文献   

15.
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以来,台商就迈开了投资大陆的脚步。从1990年开始,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就络绎不绝了。传统产业掀起了第一波的投资大陆热潮,1993年达到了高峰。1995年前后,  相似文献   

16.
樊宁 《台声》2002,(5):32-34
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来到祖国大陆工作、生活。江苏省苏州市是台商投资的密集区,其中,很多台资企业落户苏州新区。为了谋求产业的第二春,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阖家团聚,台商老板、台籍干部携带家属来到大陆这个全新的环境。他们怀抱怎样的梦想来到大陆?圆梦的有多少?带着诸多疑问,我走进苏州新区“台商圈”。“台商到大陆投资是挡也挡不住的”2000年9月当选为苏州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的王勋辉,身材魁梧,很富有感召力。身为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1992年就从台湾来到苏州新区投资兴业,…  相似文献   

17.
目前台商投资大陆风潮依然强劲,地处中国西南内陆的四川省以其1.2亿人口的市场优势,正成为台商投资的新热点地区。而位于四川省首府成都市近郊的台商参与开发的投资区——成都台商投资区,则被人们誉为"台商登陆中国西部的桥头堡"。1995年11月4日,台湾统一企业集团在大陆投资建设的最大企业——成都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在成都台商投资区内开业投产,台湾统一企业集团总经理林苍生先生专门从台岛飞至成都为之剪彩,他望着那片整齐划一的奶黄色生产车间和职工宿舍群,兴奋地说:"感谢四川省及成都市领导对成都统一的大力支持,同时更要特别感谢成都台商投资区为我们施工建设所创造的十  相似文献   

18.
南京台商张先生问:台商在大陆,如何办理税务行政复议的申请? 答:根据大陆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税务行政复议规则》,在大陆的台商纳税人及其他税务当事人可按以下规定办理税务行政复议的申请: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到大陆时,我的印象并不好。”台商温先生一点也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有着7年在可口可乐公司、雀巢咖啡公司工作的经历。最初他没有想过会到大陆来工作,但现在他不仅自己出任台资企业、杭州康莲国际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特别助理,还把太太和两个孩子也带到了上海。“杭州是我最喜欢的城市。”温先生这样对记者说。 台商到大陆投资,在社会生活上有些什么不便?当我们在浙江的台资企业中采访时,答案几乎是共同的:即子女教育,业余生活。但同时,我们也找到了另一个答案:对于真正想在大陆求发展的台商来说,两岸社会环境的差异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投资决心。  相似文献   

20.
沈正一 《台声》2000,(11):15-15
前些日子,台湾有关方面提出要对赴大陆投资的台商课征“国家安全税”,立即遭到广大台商的强烈反对,认为这种做法不但抹杀了台商的贡献,也侮辱了台商的尊严。台湾各界人士都纷纷提出质疑和强烈抗议。这个风波刚刚过去,最近台湾“经建会”和“经济部”又宣布将采取“总量管制”来规范大陆投资,规定台商赴大陆投资不能超过岛内生产毛额(即 GDP) 2%;还规定台商赴大陆投资应是其全球布局的一部分,如果台商仅是“外移大陆”,并非进行全球化布局,“政府”就不准其赴大陆投资。这是继李登辉 1996年 8月提出“戒急用忍”之后,又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