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历宋、元、明三个朝代,15世360余年,鼎盛时期有3300多人同吃一锅饭,这就是浙江浦江郑氏家族.郑氏家族其孝义族风多次受到朝廷的旌表,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赐名为“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这个家庭一直因道德风貌出色而著称.代代出清官,朝朝皆良民,只有佳话连篇而从无丑行记录.  相似文献   

2.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牵头出版的《中国家规》一书收录了胡林翼的家风家训故事。他的治家思想要义是特别注重"先器识、后文艺"的读书之方,传授"以百姓之心做官"的为官之道,恪守"热心公益、关心民瘼"的处世之法。核心辩题"公私、义利"的之辩,"情感与理智"之防、"个人与家国"之别,更是引人深思。其家风思想的形成深受"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的熏陶浸润,深受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教化洗礼,也是胡氏一门的家教、家训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孝义皮影     
山西是闻名全国的戏曲大省,戏曲数量居全国之首,而孝义又是山西省戏曲品种最多的一个县市。孝义人爱看戏,从事戏曲这一行的人很多,因此素有"无孝不成戏"、"无孝不成班"之说。据《史记》与孝义旧城碑文记载,公元前479年至前420年之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卜子夏利用"影乐"的形式"设教"于孝  相似文献   

4.
《孝义感动中国》一书,希冀通过文学的形式,说古道今,力图雅不避俗,俗不伤雅,旨在普及孝义经典,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  相似文献   

5.
浦江郑氏辉煌的家族史蕴藏着丰富的家族资源。郑氏家族资源既包含由聚落—建筑和生态—环境构成的空间系统、丰富的家族文献史料等物质形态,更包含由十五世同居历史凝练、积淀而成的,以孝义、廉正、内聚力为核心内容的家族精神特质。其家族资源不仅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同时也具有教化和激励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家训家规中蕴涵着丰富的修身、齐家、为官之道,对于当下领导干部坚定文化自信、倡导廉洁齐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领导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家训家规的文化精华,树立家规,规范言行,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努力培育良好家风。  相似文献   

7.
福建家训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多层面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维系着福建家族道德伦理、地域精神、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福建家训存在名人精英家训和民俗家规并存的典型特色,其语言形式通俗易懂,便于大众化传播和接受。福建家训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目标、传播媒介和文化心理多方面存在契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福建家训的弘扬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将弘扬福建家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从严治党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中,有益于养成优良党风政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8.
方弘静是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知名诗人,其著作《千一录》中家训篇与《燕贻法录》是专门为教育后世子孙所写的,这两部家训涵盖了治学、修身、齐家、择友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教化方法主要是以身示教与故事训谕。方弘静在家训中阐述的修德思想极具教育意义,其内容有利于滋养当下的个人品德、交往道德和家庭美德;他所倡导的以身示教和故事训谕的修德方法也为今天的道德修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有积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教育发达,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和环节,古代家训尤为兴盛,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家训文化。其特点鲜明:中国古代家训特别讲究家教尚早,讲究严厉和慈爱的平衡,讲究父亲的首要责任。中国古代家训内容丰富,要义是致力培植爱心,敬畏生命,推崇节俭,宣扬诚信,维护尊严。  相似文献   

10.
畲族作为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散居民族,畲族家范族规较为集中地反映和传承了畲族文化和畲族人民的价值观。从历史血脉上看,畲族家训族规其核心是围绕着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开,其实质是伦理教育和人格塑造,因此家训在畲族家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其研究,有助于了解畲族家风,有助于打通畲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衔接的血脉,也有助于对当代社会日渐失落的家风现实做出一个积极回应,很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中外思潮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异常追求"大本大源"的"宇宙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其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而奋进、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青年毛泽东探求宇宙人生问题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90年代,那些自诩为"开化国家"建立了"国际关系的新规范",即他们有权动用武力去保护惨遭邪恶怪兽蹂躏的人们。任何熟悉历史的人都清楚,所谓"动用武力拯救被压迫人民"的规范革命决非什么新东西,而是欧洲帝国主义的老调重调和日本法西斯的花言巧语。美国及其盟国对南联盟的轰炸及对米诺什维奇的审判,中东政策,对国际恐怖主义的谴责和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反恐战争等等,都是他们这一游戏规则的范例。这些范例说明这一"规范"是强者制定的,也是符合强者利益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帝王条款"的诚实信用原则以其所负载的价值涵摄全部私法法域。诚信原则浸染在《商标法》中,存在着深刻的理论根据。诚实信用由道德转化为法律,其基本途径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的:一是制定成具有弹性力的原则性规定;一是将其作为基本原则蕴涵在法律规范中,制定成可操作性的具体法律规范。通过后一种方式,《商标法》将诚实信用原则贯穿于其法律规范中。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提出的“三问”,寓意深刻,令人深思。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党的宗旨作为“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的出发点;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把勤政建设作为“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的主要内容;堂堂正正为人处事,把修身养德作为“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古代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简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古代思想上 ,孔子关于道德教育之内容的论述是最为丰富的 ,其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的。在孔子那里 ,“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 ;一切具体的道德规范 ,都隶属于“仁”或由“仁”推理而来。因此 ,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 ,就必须围绕“仁”这一核心展开。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 ,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 ,而且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 :学思并重、省察克治、因人施教、身体力行等等。今天的人们应当以辨证的眼光 ,客观地分析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之所在 ,区分其中的精华与糟粕 ,然后再作出肯定什么 ,否定什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1992年4月1日,《儿童权利公约》对我国生效。同年,我国明确提出"儿童优先"原则,并重视保护儿童利益的政府和国家责任。但传统的家庭伦理和家庭自治都认同父母对于子女有适度惩戒权,导致我国针对儿童的家庭暴力非常普遍且合理存在。本文拟从伦理角度对针对儿童的家庭暴力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解决针对儿童家庭暴力问题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大部门体制"旨在解决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长期困扰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政府顽疾。但是,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大部门体制"的深入推进时常面临着部际冲突内部化等问题的阻碍。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部门体制"过分关注"体制改革",导致"机制调整"的滞后。在政府施政实践中,执行机制缺位、部际协调机制缺失、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都是"机制调整"滞后的主要表现。因此,需要将"机制调整"作为"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战略重点,促进部际整合由"职能整合"转向"流程再造",推动政务公开,加强社会监督,积极建构部门间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8.
当今美国网络空间战略在全方位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基础上,更注重积极抢占国际网络空间控制权。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外交"成为美国实现政治目标的新手段。美国企图以"互联网自由"为旗帜,为其主导网络空间鸣锣开道。由于美国在相当程度上掌握着网络技术的制高点,控制着网络的连接权、话语权,因此在网络空间具有先天优势。当前,在对华网络战略方面,美国也已经由单纯的"网络渗透"转向利用网络空间的主导权和垄断网络资源的优势,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网络"侵略"、颠覆和破坏,给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中国应高度重视美国网络空间战略的动向和变化,妥谋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模式"是与"欧美模式"相比较而提出来的。讨论"中国模式"直接的意义在于找出中国改革发展的主体特征,以使"中国模式"成为一种稳定的制度形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中国模式"作为一种制度变迁模式的战略选择,它的主体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在变迁路径层面,选择了演进理性的变迁方式;二是在宪法秩序层面,完成了宪政的平稳过渡;三是在文化规范层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这三个特征是中国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果的重要原因,但"中国模式"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倡导"文化自觉"的划时代意义,不仅在于宣告我们需要创造与"中国道路"相应的"中国价值",而且在于宣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中国特色"时代的来临。"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不仅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中国化创新成果,更具有溢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普遍意义。立足"矛盾特殊性"和"中国语境"是"中国特色"时代中国化辩证法的理论旨趣;着重"矛盾普遍性"和"世界眼光"是"后中国特色"时代中国化辩证法的必然旨归。以"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自立于世界发展之林、文化之林,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更是世界期待中国贡献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