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俄两个相邻的世界大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期,因此,中俄经贸合作具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相邻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具有广阔的前景。2007年8月20日,中俄两国几乎同时正式推出了东部地区发展战略,把加强和扩大两个相邻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提高到了战略高度。“网”型经济合作模式是两地扩大经济合作与交流,推进合作向全方位、高层次方向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俄两国由"建设性伙伴关系"升格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标志着两国友好关系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种关系不具有同盟性质,而是平等互利、相互信任的协作伙伴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容是加强中俄两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安全合作、经贸合作和科技合作、政治合作、军事交流与合作、国际事务上的合作、环境保护与司法及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人文交流与区域经贸合作互动的核心是参与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塑造最终实现共赢。中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更需要人文的交流。中俄经贸合作和投资合作没有突出的成效,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语言沟通的困难而缺乏相互理解。因此,把汉、俄语人才培养作为中俄区域经贸合作规划的一部分来对待,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旅游合作是中俄两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强区域合作、深化合作内容、拓宽合作方式,是中俄两国共同推进跨区域旅游合作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塑造旅游品牌、加强旅游信息交流和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俄双方相继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远东振兴规划,中俄合作交流出现了新的趋向和前景。辽宁发展对饿合作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经济互补性,而且发展对俄经贸合作潜力巨大。因此,辽宁省应抓住俄罗斯实施远东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积极参与中俄区域经济合作,这对于提升辽宁对外开放水平和加快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俄两国在太平洋、北冰洋等海域存在诸多共同的海洋安全目标和利益,双方的海洋安全合作不仅可以在理论层面丰富发展国家间海洋安全合作的内涵,也可在现实层面改善两国的海洋安全环境,维护两国海洋安全权益,同时为全球海洋安全治理做出贡献。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俄关系的相向而行给中俄海洋安全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外交环境。中俄两国多层级、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为两国海洋安全合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交流沟通平台。北极地区作为新疆域为中俄海洋安全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俄罗斯“向东看”发展政策也在不断拓展双方共同的海洋安全利益。与此同时,中俄两国的海洋安全合作也面临着“互信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海上防卫方向不完全重合、世界海洋安全环境的复杂与敏感”等问题。在此情况下,通过加强中俄海洋经济的合作、积极构建海洋安全利益共同体以及合理规划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重点方向和拓展空间,可有效应对双方海洋安全合作面临的挑战。同时,推动多边海洋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为新时代中俄海洋安全合作的深化保驾护航,也有利于促进全球海洋安全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人文合作在中俄全面合作中占据着半壁江山。由于种种原因,俄罗斯许多民众对中国怀有误解和猜疑心理: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历史上有过领土纷争;相互间缺乏了解;两国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的负面刺激;错误的舆论导向;西方反华势力的舆论影响等。要推动中俄全面合作,必须加强人文方面的合作。为此,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加强两国问毗邻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扩大人文界人士的交往;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教育领域的合作;积极开展旅游合作;重视青少年的交流与教育。  相似文献   

8.
中俄军事关系:问题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俄军事关系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将左右中俄全局关系。目前,中俄两国在军事互信建设与军方高层互动、武器贸易与技术合作、军事演习与交流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两国在武器贸易的定位差异、战略分歧、历史记忆等因素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中俄军事关系主要取决于全球战略格局而非中俄双边关系。基于全球战略格局的“一超多强”态势,中俄军事关系将维持平稳发展,在维护各自国家利益的基础上谨慎合作。  相似文献   

9.
中俄地方合作的大趋势是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目前,中俄地方合作出现了一些新特征、新变化,如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并鼓励先行先试,双方把互动和合作共赢作为主题,合作正向腹地延伸,扩大服务贸易,发展现代物流,跨境产业链正在形成,打造特殊功能区等等。在对中俄地方合作、开放特征把握上,还要把扩大人文交流作为双方增进理解和信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俄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是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主要支柱之一。双方密切的交流不仅为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注人了实质性内容,而且也帮助中国加快了军事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使得正在面临转型期的大型俄罗斯军工企业走出困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俄罗斯国家力量的复兴创造了条件。中俄之间不断强化的军事技术合作表现在装备的交换,先进武器技术的转让与共同开发,军事人员的培训,情报互享,军事演习的共同举行等一系列方面。  相似文献   

11.
走向全面战略合作的中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俄关系是从两国人民长远政治、经济和安全战略利益出发而建立起来的新型国家关系。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是这种关系的基础。中俄应加强地区合作和人文交流,拓展合作空间,使双边关系建立在更扎实的基础上。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的访问为中俄务实合作开辟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2.
为加强中俄两国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中俄双方于2006年6月19-20日,在北京举行了“中俄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讨会。该活动为“俄罗斯年”国家级项目之一。19日上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中俄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  相似文献   

13.
2007年8月20日,中俄两国几乎同时正式推出了东部地区发展战略,把加强和扩大两个相邻地区,即中国东北和俄远东及西伯利亚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提高到了战略高度,这标志着两地的经济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了推动我国东北与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以货物贸易为主的合作模式,实现从贸易互补向战略合作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黑河是我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有黑河、逊克、孙吴三个国家一类口岸,设有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和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在开展对俄交流合作方面区位独特、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中俄关系是从两国人民长远政治、经济和安全战略利益出发而建立起来的新型国家关系。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是这种关系的基础。中俄应加强地区合作和人文交流,拓展合作空间,使双边关系建立在更扎实的基础上。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的访问为中俄务实合作开辟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中俄双方往来的经验表明,中俄边贸大幅度滑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俄边贸合作方式的简单化、初级化。目前,中俄边贸的合作方式仅限于企业、贸易团体之间的易货贸易,商业性的“一日游”以及为相互联系提供服务的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应该说,这些形式的发展前景有限。为适应边贸合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寻找新的途径,在新的领域扩展中俄边贸。本文就是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对中俄边贸的未来发展进行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自从1994年俄罗斯首先提出修建中俄石油管道以来,中俄双方签署了数项协议,准备修建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至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安大线”。此后,中俄石油管道合作又经历了从“安大线”、“安纳线”再到“泰纳线”的曲折过程,很多人因此对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产生怀疑。然而,俄罗斯能源外交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其不会轻易放弃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同时新线路的出现也更加证明了俄罗斯希望加强同中国能源合作的愿望。巩固和扩大中俄能源合作,符合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也是两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因此中俄能源合作前景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18.
由黑龙江省政府主办,省社科院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经济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中俄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是一个精心打造的促进中俄两国政府间、实业界和学术界之间积极对话和高端人才思维互动交流的平台。双方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实业家聚集一堂,以推进中俄区域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题,共谋中俄区域合作发展大计,探讨区域合作发展战略。这对中俄经贸科技合作的战略升级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本届论坛举办成功,收到实效。中俄双方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实业界人士对论坛反响很大、评价很高。一、中俄各界…  相似文献   

19.
石油领域的合作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支撑,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都十分重视。加强两国油气合作,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因此,中俄石油贸易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双方应在石油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态度促进中俄未来石油能源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跨国文化产业合作不同于普通的国家间经贸合作,文化宣传、文化交流、文化产品走出国门是蕴含着文化属性的,这必然会带来国家间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交汇与融合.近年来,中俄文化产业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前景广被看好.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认同与近年来频繁的中俄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国文化产业合作.而两国的文化差异也并非只携带着负能量,它在中俄文化产业合作中是一把双刃剑.规避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中饿文化产业合作就可以更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