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张婷 《法制博览》2014,(1):135-136
不作为,在民法概念中是指行为的一种消极表现形式,刑法中的不作为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刑法中的不作为构成犯罪有两种形式:纯正不作为犯罪和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之所民法中消极的不行为也会成为刑法的调整对象,成立犯罪,主要是由不作为实施主体的特殊性以及行为场合的特殊性决定的。故意杀人罪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不作为同样可以成立故意杀人罪,是一种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  相似文献   

2.
王颂 《法制博览》2014,(2):90-91
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是不作为犯罪的核心问题,与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等问题相比,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是众说纷纭。本文以不作为犯罪义务来源之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作为论述点,在对各个合同行为、自愿行为作为法律行为引起作为义务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犯罪学界,对犯罪概念大致有两种不同看法。第一种是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等同于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即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的违反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第二种看法是,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不应等同于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它是以刑法作为依据,但是不局限于刑法的规定,它还包括其他法律所规定的违法行为,以及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不良行为。①目前后一种观点已基本成为我国犯罪学界的一种共识,或者说比较接近的共同认识。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们认为,“将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犯罪概念合一,简单明了,多数情形下也无不可…  相似文献   

4.
曹玲 《法制博览》2013,(7):77-78
刑法学在概念的范畴内存在事实概念与规范概念两个层次,二者相互区别又交叉相连,贯穿于刑法学始终,构建成为独具特色的刑法学概念体系。本文旨在探究事实概念与规范概念的内在联系,并以综合的方式作为平衡二者关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吕志双 《法制博览》2013,(10):113-114
自十九世纪末的德国法院在判决中首次确认先行行为是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以来,刑法理论界就从未间断对先行行为的研究与争议。本文诣在以不作为犯与不真正不作为犯通说观点为理论基础,结合比较研究对先行行为的定义、先行行为产生的作为义务、先行行为的范围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作为义务来源之先行行为问题上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禁反言制度起源时的区分为框架,对如今美国禁反言规则的分类进行了梳理,并根据判决与当事人行为两个要素阐述了如何理解禁反言规则的分类。这对于美国民事诉讼中禁反言规则效力的研究以及如何构建民事诉讼中诚实信用原则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段泽林 《法制博览》2014,(2):130-131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积极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行为。①以不作为实现了犯罪构成要件的情形称作不作为犯罪。不作为犯罪分为真正不作为和不真正不作为犯。不作为犯罪的犯罪构成包括不作为的义务来源,不作为犯罪结果回避的可能性,以及作为义务的履行可能性等具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杨伟荣 《法制博览》2013,(11):181+103
现实生活中各界对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作为违法往往不能有效区分,造成了现实社会中行政不作为违法现象的增加。本文将主要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出发分析我国产生行政不作为违法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以有效遏制我国行政不作为违法的行为发生,建立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9.
犯罪着手行为应当包括两部分内容:介于实行行为与预备行为之间的"犯罪着手"和作为犯罪实行行为组成部分的"犯罪着手"。有关复行为犯、原因自由行为(犯罪)、不作为犯着手的传统见解存在着不少值得商榷之处,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岳文兵 《法制博览》2013,(6):293+225
犯罪形态可以分为作为犯和不作为犯。不作为犯又可以分为真正的不作为犯和不真正的不作为犯,对于不真正的不作为犯,法律并没有规定具体的类型,目前只停留在刑法理论阶段,因而分歧比较大,特别是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本文从先行行为中的合法行为能否引起作为义务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一下合法行为可能引起作为义务的情形,对其进行一个较清晰的界定,以期有裨于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