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意大利在司法改革中确立了多元化的刑事特别程序.但是,立法突进引起“文本法律”与“实践法律”冲突:司法适用率低、被告人权利保障不力、诉讼周期依旧漫长等一系列问题.意大利对刑事特别程序不断修正,平衡个人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权利主导型模式:一方面赋予被告人更多程序权利,限制国家权力;另一方面保留部分职权主义传统,赋予法官更多程序审查权和检察官更大司法权力.我国刑事司法也存在人权保障和司法效率问题,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的权利模式对我国刑事司法改革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2.
域外刑事管辖权是域外管辖权的一种,是指一国超越其领域范围的刑事司法权利,也就是一国的刑事司法管辖权及于一国领域之外的人或行为,意味着一国刑事管辖权的域外扩张。关于各国域外管辖权的行使,国际法已经形成一系列原则。就我国而言,要实现域外刑事管辖权需做好两方面的国际合作:一是加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二是加强国际执法合作。  相似文献   

3.
刑事和解是起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刑事思潮.作为一项刑事替代性司法模式,刑事和解是以人为本、和谐有序理念在刑事司法领域的体现,无疑为我国刑事司法改革和整个刑事法领域的一体化进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从利益、权利保障、诉讼权力与诉讼权利、刑罚的宽严相济及刑事和解制度的实践运作等方面对刑事和解所蕴含的平衡理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由法官通过司法令状对刑事强制处分权进行制衡是现代刑事诉讼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因为现代刑事诉讼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权力制衡和权利保障的法律.这二者之间的博弈与合作关涉到刑事诉讼是否能够运转及质量.其中,通过司法令状对刑事强制处分权的制衡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对于司法令状而言,其构成要件可以分为主体要件、实质要件以及程序要件,...  相似文献   

5.
刑事二审功能处于纠正事实错误与统一法律适用两种类型之间.科层式司法权力结构与纠正事实错误型二审功能匹配,司法机关的权力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协作式权力结构要求二审具有更多的统一法律适用功能,司法权力结构功能分化以与其相适应.我国刑事审判权力结构向协作式方向改革的趋势,必然要求刑事二审的功能由片面纠错向主要提供救济方向嬗变,控审分离原则与提供救济的刑事二审程序具有更多的内在契合性,刑事二审相关制度因之应当作出相应修改.  相似文献   

6.
媒体对个案的报道能够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又能够监督司法,防止司法腐败,媒体有监督司法的权力,但媒体监督司法的权力要有限制,媒体监督刑事司法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7.
“私力合作模式”理论作为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着重解释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权利的扩大,但该理论缺乏对司法权力在刑事和解中作用的考虑,而凸显对该理论基础的片面性。在刑事和解制度中其实存在着两方面的互动,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双重交易”:即赔偿——谅解交易和悔罪——减刑交易。“双重交易”理论是对“私力合作模式”理论的修正,是从司法权力的主导作用的角度出发对刑事和解制度理论基础的又一种阐释。  相似文献   

8.
作为"求刑者"的检察机关在刑事司法活动中的权力运作,需要体现谦抑性.其标准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尊重、对公序良俗的参考、宽容和自省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检察权无原则、无限制地退让,更不意味着检察权对社会生活调节作用的减小.要真正塑造一种以人为本、充满人情味却不失严正的法律监督体系,实现我国检察权在新形势下的谦抑化发展,应该从刑事政策的修正等途径进行制度的革新与保障.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有刑事立法与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司法机关应树立遵守国际条约、加强国际合作及强化人权保障的司法理念,遵守本土化原则和罪刑法定原则,并允许司法机关在坚持程序法定原则的前提下进行诉讼规则的适度创新.对于与刑事司法相关的国际条约,我国应当采取间接适用方式.要使我国刑事司法与国际公约相衔接,必须完善我国宪法规定、实体和程序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0.
新《刑事诉讼法》从立法上确认了警察刑事和解权,然则并无具体规制之内容,不加约束之权力皆有被滥用之可能。在论及警察刑事和解权之规范化时,首先要对其权力属性进行界定。鉴于恢复性司法和刑事和解是实体与程序之关系,故结合恢复性司法之价值理念,将警察刑事和解权界定为程序性权力较为妥当。在此基础上,将警察定位为和解程序的引导者与监督者,同时从权利、权力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规制。在划定权力范围的基础上,再通过具体程序设计来进一步规范警察刑事和解权。  相似文献   

11.
“赔偿型”刑事司法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当前的刑事司法中,加害人对被害人的物质赔偿是否到位、是否得到被害人的谅解,成为影响案件处理结论的重要因素,这种“赔偿型”刑事司法有其现实的背景和需求。然而,其可能引起的对国家刑事实体处分权的松动及刑罚轻缓化泛化等的趋向不能不令人担忧。因此,对积极推进中的“赔偿型”刑事司法进行冷思考,寻求对相关问题的理性解决办法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的实施,在刑法理念更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障人权、宽严相济和尊重国际化趋势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总的来说,刑法实施六十余年来,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力地保障了社会稳定、人民安全.当前我国社会治安总体稳定,但是仍处于刑事犯罪的高发期,这给我国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冲击,也让刑法的实施面临了不小的挑战.展望刑法未来的实施,我们要继续坚持科学的刑事司法理念、进一步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推进刑事司法改革、促进刑事司法的国际合作.唯有如此,我国刑法的实施才能朝着更为科学、文明、人道、公正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下,世界各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已然表现为非刑罚化以及适用灵活程序的特性。与此相适应,中国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改革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部分改革甚至超越了现有法律的框架。对此,理论与实务界对现行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种不同观点博弈背后的实质是当今刑法学界存在的实质刑法观与形式刑法观之龃龉。对当下中国未成年人司法改革中出现的不同观点进行剖析,找寻其应然的理性向度已成为当前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犯罪信息公开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中,将犯罪信息有条件地向社会公开是十分必要的,这既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也有利于加强对刑事司法工作的监督。当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完备的犯罪信息公开制度,但在我国这一制度还很不健全。应从转变观念、完善立法、加强犯罪统计工作等方面着手,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犯罪信息公开制度。同时,鉴于犯罪信息的特殊性,应对其公开的范围、程序等进行严格的规制。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民愤与审判之间一直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紧张关系。民愤的发生发展有其独特的心理机制,而两面性则是其固有的基本属性。因此它对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对刑罚的道德目的和实用目的甚至对整个刑事法治的影响都是利弊同存的,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民愤在审判中的作用都是不足取的。理性的态度应当是审慎地进行制度上的设计与完善,以让民愤扬长避短,帮助实现审判的公正。  相似文献   

16.
证据规则问题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公安司法实践要求确立具体、可操作的证据规则的呼声越来越高,诉讼法学界也日益关注证据规则问题。深入研究证据规则,为司法实践提供指导,为立法作理论上的准备,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 ,我们做出了遵守国际规则的承诺 ,对刑事司法领域而言 ,就是要遵守国际刑事司法准则。我们应以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为参照系 ,改革现行刑事司法体制 ,以加入WTO为契机 ,加速我国刑事司法与国际接轨的进程。涉及的主要问题有 :司法效率、司法公开、司法独立、律师业的发展、无罪推定原则、反对自证其罪原则及沉默权、审前羁押、劳动教养等  相似文献   

18.
根植于新犯罪过失理论的信赖原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在阻断犯罪过失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信赖原则的存在,方使得近现代社会的危险业务得以全面地开展。本文主要介绍了信赖原则理论的确立、信赖原则的理论基础及其适用的条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信赖原则在我国完全存在着全面引进的可能性,而且,在信赖原则适用的范围方面还具有较大的扩展空间,即在行为规范化、社会化程度较高且存在多数人有组织性地分工协作,共同实行有危险性作业的领域,均存在适用该原则的余地。  相似文献   

19.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刑事案件的解决方式,为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它具有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提高诉讼效率和节省司法资源的功能,全国检察机关已经探索了一些实践经验。由于各种原因,检察刑事和解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尚不能充分实现其承载的应有功能。基于对检察刑事和解的实证研究,我国应当规范检察刑事和解,尽快完善刑事和解的立法规定,建立刑事和解适用所需的配套制度,以使其体现自身的合理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刑法刑事政策化之思想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刑事政策化是指在刑事立法、司法以及刑法学研究过程中必须考量刑事政策因素之影响,并将其作为现行刑法的价值导向、评价标准和目标指引。刑法刑事政策化在世界各国刑事立法和司法领域日渐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刑法刑事政策化思想背后有其重要的犯罪学和刑法学的理论基础。刑法刑事政策化的理论根据主要包括犯罪相对论、刑罚有限论、刑法机能主义及谦抑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