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成立91年来党内基层民主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和四个时期,分别是:从党成立到党的八大前,这是党内基层民主艰难起步并得到初步发展时期;从党的八大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是党内基层民主出现大发展机遇但又遭受重创时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前,这是党内基层民主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并展开初步探索时期;从党的十七大至今,这是党内基层民主在新起点上的探索与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2.
沈友军 《广东党史》2013,(10):46-49
在遵义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领袖的产生与更替都是由共产国际指导和决定的,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是如此。长征途中,党中央同共产国际的联系暂时断绝。遵义会议实质上罢免了博古的最高领导权,并选出了新领导人张闻天、毛泽东。这次领袖更替是中共独立自主进行的,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更替方式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3.
从中共成立到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不具有完全的自主性,共产国际对中共领袖的产生和新老交替具有较大影响力。一大推举陈独秀为党的中央局书记,受到列宁意见的影响。第二届中央领导从当选开始,便明确中共与共产国际是上下级领导的关系。共产国际对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起到重大作用。邓小平继承毛泽东有关领袖新老交替的政策文明遗产,引入年龄因素和退休制度,废除了领袖职务终身制。十六大确立了"到点退休制"和"有限任期制",十七大开始民主推荐中央政治局预备人选。规范的中央领袖罢免机制欠缺。  相似文献   

4.
从人类理性的三维结构(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与行为理性)的视角来解析民主的内在构成。民主有三个形态或三个构成要素:价值民主、制度民主和行为民主。从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中揭示民主由价值形态到制度形态再到行为形态、由应然到规范再到实然、由内在到外在再到物化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走了许多弯路,究其原因是民主政治建设没有寻找到实现民主内容的适当形式和手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在民主的实现形式上下工夫,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形成了使政治运作正常化的真正意义上的体制和机制,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渐进、稳步地推行,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30年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政治系统活动的一种具体反映。用政治系统理论来分析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使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民主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重要性,把握事物的规律,科学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6.
总体上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孕育阶段(1978年到1997年)1954年制定了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十年动乱之后,在总结“文革”深刻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开始探索治国理政的新方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相似文献   

7.
民主治理机制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公民文化的成熟,而公民文化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民主治理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官民的共识。因此,需要从习惯的形成、共识的达成等方面来推进民主的巩固、民主治理机制的可持续性。本文以温岭民主恳谈会为例加以讨论。从公民文化角度来看,民主恳谈会经历了三个阶段:公民文化的萌发阶段、公民文化生长促使转向民主治理方向阶段和"准参与式的公民文化"阶段。研究表明,温岭民主恳谈会的经验已经蕴含着公民文化的基本内容。基于温岭民主恳谈会的经验,一个基本的结论是,公民文化的形成是现代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唯有得到公民文化的支持,民主治理机制方能得到巩固并且健康持续地运行下去。  相似文献   

8.
在城乡一体化大背景下,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由于在“制度下乡”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现实困境。2004年12月,四川省眉山市以市县乡三级联动作为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是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种探索和尝试。统筹城乡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体制内民主为着力点,把党内民主、社会民主(人民民主)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如何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理论界也理所当然地承担起自己的重任,开始了对党内民主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对党内民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是研究的初始阶段,从1960年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透明度。”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的基础性工程,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切入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理论实现重大突破,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探索创新El益活跃,取得了丰硕成果,总结这些成果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于今后扩大党内基层民主、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美好华章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民主的论述很多,有六十多次用到”民主”字眼,我们可以看出十七大报告是一份关注人民民主的报告。在这一报告中,有两个民主值得关注,一个是基层民主,另一个就是党内民主。只有把两个民主统一起来,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最终实现人民民主,实现社会主义中国的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本文着重从两个民主建设来解读十七大报告。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对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予以了一系列新的阐述,提出要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推行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等,为党内民主先行,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奠定坚实基础。十七大提出的这些举措,属于民主运作的机制问题。从规范的角度分析,有两种基本的民主运作机制,即委员会制和首长负责制。它们被运用在不同的背景下和不同的民主环节中。  相似文献   

13.
发展党内民主是推进党的建设的一项伟大工程.邓小平认为,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对广大党员干部加强民主意识教育;要正确摆正领袖(领导)的角色位置;正确处理好党内民主与党内集中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党内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的一项根本制度,是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方面,我们党作了许多努力.今后,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党内选举机制.  相似文献   

15.
费侃如 《当代贵州》2012,(23):20-21
为纪念遵义会议,1951年在遵义地区专员公署和中共遵义地委领导下,成立了“遵义会议纪念建设筹备委员会”。由于遵义会议是在绝对秘密的情况下举行,因此,寻找会址颇费了一番周折。根据一些同志的回忆,当年红军曾在老城杨柳街的天主堂开过会(后经证实,红军确在此处召开过各界群众代表大会和红军干部会),就初步判定天主堂为遵义会议会址,并挂出了“遵义会议纪念堂”牌子。  相似文献   

16.
十七大报告就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其中最引人注意,尤其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就是将干部选拔任用的平等原则修订为民主原则。如何理解和认识从平等到民主的发展,本文着重从理论层面、实现途径、效果评价、机制保证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我们党始终不渝地为建立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奋斗不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们党在民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江泽民创造性地运用了邓小平的民主理论 ,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党史文苑》2014,(12):10-10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在中共六届蔌 全会上通过的,最早的决议草稿是任弼时在一九四四年五月完成的,题目是《检讨关于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期间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的决议(草案)》。  相似文献   

19.
抗战爆发后边区民主政治的发展前后经历两个阶段。从苏维埃式的"阶级民主"变为参议会式"议会民主",再由"议会民主"过渡到人民代表会议式的"人民民主"。在此过程中,中共通过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建构,既实现了理论创新,也实现了对社会资源的整合,赢得社会民众的广泛支持。特别是中共对边区的治理和民生的改善,以及党领导下"一元化"实体民主与"党派协商"观念民主的运用,使中共的革命行为与现代民主有机融合。这不仅意味着国民党在内战开始前的"先天下之亡而亡",更为中共破解民国以来的民主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并为未来中国现代国家的民主建政打开了一个通道。  相似文献   

20.
黎辛 《党史博览》2011,(12):38+41-38,41
毛泽东从1945年5月到1964年谈过十次遵义会议(见《遵义会议材料汇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内容涉及面很广,本文就毛泽东评说王明和博古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