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安史之乱期间不仅是唐代诗歌,也是整个中国古代诗歌的转折点,应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但实际上人们对此仅做了些浅耕粗作。在这方面作点细致的研究,可以使学术界对安史之乱期间的唐诗研究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
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唐边塞诗繁荣的历史原因主要有三点:强盛的唐帝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提供了积极的社会心理,唐诗的整体繁荣和边塞诗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文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世纪行》2021,(5)
正如果说《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那么《全唐诗》就是中国诗歌的高峰。唐诗是盛唐气象,是文学之巅,是文化瑰宝,历久弥新,照亮中华文化前行的路。一部《全唐诗》,收录作家2000余人、作品40000余首,诗人之众、诗作之繁,世所罕见。唐诗是唐人的风尚、唐人的品性、唐代经济社会的写照;唐诗是唐人的心路、唐人的情怀、唐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边塞诗是盛唐诗歌高峰上最明显的一个标志。唐代的盛世景象和文化氛围为边塞诗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它全面迅速地发展,并达到思想、艺术的高峰,在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的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它的繁荣既有其内在的历史原因,又有外在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5.
西施是中国古代著名美女,亦是经常出现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文学形象。唐代,我国诗歌创作达到颠峰,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就有很多是吟咏西施的。本文以唐代西施题材的诗歌为关照对象,发掘此类诗歌在整个唐代的演变特点,并且以小见大,进而审视唐代诗人在思想、艺术等方面的时代特色和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6.
唐诗和宋诗之分,以及二者的高下优劣,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争论很久的一个问题。我年轻时,读了一些诗话之类,也曾经随声附和地鄙薄宋诗,说什么宋诗不是诗,而是“讲”,是议论,是以文为诗,等等。后来自己偶尔写一两首旧体诗,却被朋友说是宋诗,使我大吃一惊。仔细看看,水平虽然很低,路子却的确近乎宋。再找些宋代名家诗来读,也逐渐懂得了一些好处。我想,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虽然是在唐代,这一点大家都承认。但是唐诗以后,继续走唐诗的路子的,元诗是中晚唐的蜕化,明诗是盛唐的赝鼎,全都失败了。只有宋诗,不跟随唐诗的老路,不沿袭唐诗的r面目,它倒是在唐诗极盛难继之后,站住了脚跟,有以自立。至今讲中国诗史的,唐诗之后,可以不讲元诗明诗,却总不能不讲宋诗。甚至要骂  相似文献   

7.
词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因突破"诗言志"的传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唯一能与唐诗相分庭抗礼的独立文体.然而由于时代变迁,词受传统文化的大量辐射,"词缘情"、"以俗为美"、"音乐性"三个特征异化,导致宋词巅峰地位动摇,开始走向衰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文体.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开放、自由、多元的朝代,其活跃的经济、多元的文化、多民族的相互融合,为唐代文化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唐朝的文化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汉文化,而是融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于一体的新文化。唐代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表现在文学、绘画、书法、建筑、体育等各个领域,其较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和之后的两宋文化,更呈现出  相似文献   

9.
长城意象对于唐代诗人而言,意味着功名与意气,阻隔与和平,其间隐含着唐诗之文化品格、诗人之文化心态与时代之审美精神、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唐诗之边塞、闺怨与咏物之作,使长城意象朝着最具文学活力的方向推进发展.唐诗长城意象最具诗学价值与意义之处,在于其大汉图腾的时空思维以及刚健悲壮之审美取向的奠定.  相似文献   

10.
有明一代近三百年,文学流派风起云涌,其中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拟古思潮实为主流。在明代文学复古大潮的推动下,诗歌选本异常繁荣。其中古诗选本与唐诗选本争奇斗艳,呈现出编选的繁荣局面。明代古诗选本不仅文献学价值很高,而且古代文学批评价值也需要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李红霞 《求索》2011,(5):188-190
在唐代崇奉道教的文化背景下,唐代众多诗歌多具有仙隐情思,构成唐诗中独特的仙隐主题。其主要表现为:唐诗中的仙隐意识、以仙隐颂美友人、视中隐之士为"地仙"三个方面。唐诗中的仙隐情思,体现了唐代文士逍遥淡泊、傲世脱俗的精神追求,折射出道教文化与隐逸文化在唐代的交融并向世俗化转变的倾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唐代士人大量入幕,其中不乏许多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尤其是唐后期,士人入幕形成了风气,改变了士人入仕的途径,为国家储备了大量可用之才。同时,士人入幕还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诗歌、小说作品,繁荣了唐代文化。  相似文献   

13.
邱昌员 《求索》2007,(8):170-172
唐代爱情小说和爱情诗都非常繁荣,它们关注人们的世俗生活,对中晚唐文学审美风尚的形成有直接作用。它们的发展得益于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与渗透,而由于爱情小说的高潮略早于爱情诗,所以诗歌受小说的影响要大一些。爱情小说的流行在一定程度改变了唐代诗人的诗歌观念,提供了爱情诗、游仙诗创作的题材、情节模式及情感基调等。  相似文献   

14.
王峰 《求索》2011,(3):214-216
中国诗对美国诗歌创作的影响绝不仅仅止于意象派,在诗歌题材、诗歌形式、中国诗的化用以及诗歌意境等诸多方面,中国诗都给美国诗人提供了无穷的文学想象空间。作为"他者"的美国诗人对中国诗的异国文学构建和创造性的文学想象,极大地丰富了美国诗歌创作,其诗意的呈现更加多元多彩。  相似文献   

15.
诗体因时而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流诗体。中国古典诗歌由先秦的诗经体、楚辞体(即"骚体"),到汉魏两晋南北朝的乐府和古风体,直到唐诗、宋词、元曲,历代诗体的变革创新,都如奇峰突起,在中国文学史上矗立起一座座光彩夺目的艺术高峰。历史的经验启迪我们,探索和创建当代新诗体,理应成为当前诗词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理应成为实施诗词精品战略的题中之义。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现当代诗词能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建设既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更需要大力发展和繁荣多元少数民族文化.水乳交融、和谐共存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自身价值诉求,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文化自觉"是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中国文化观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语丝"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解构,"论语"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重构,以及海外跨文化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中国智慧观的最终建构等三个阶段。林语堂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中国文化成熟的标志为幽默智慧的产生;中国文化的最终标准是生活的艺术与近情精神。这种文化观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也使其跨文化传播中国智慧的理想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公安文学是一个与新中国一起降生的行业分类文学。建国后十七年中,表现出勃发的生机和轰动的效应。当代十七年公安文学创作特征,一是政治机制催生的行业分类文学;二是军队作家担纲的创作队伍;三是反特即公安的题材取向。解析十七年公安文学审美机制:影响十七年公安文学,一是难以进入对人的"内心审视"状态,影响公安文学深入发展;二是缺乏公安文学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多元探索,使公安文学无法繁荣。  相似文献   

19.
吴蔚 《求索》2010,(11):203-204,207
唐代幽州文化是幽燕文化的代表,其"慷慨悲歌、尚气任侠"的基本精神内涵在这个时代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同时与唐诗"盛唐气象"十分吻合,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与慷慨之气在本质上与文学之"气"相契合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面对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的实际状况,构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谐阶级、阶层关系,首先要转变观念,发挥统一战线组织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优势,扩大和加强统战联盟的社会基础;其次要树立正确矛盾观,构建多元包容型阶级阶层合作机制,实现不同阶级阶层间多元利益整合;再次要正视阶级、阶层间的文化观念冲突,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多元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