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薛荣久先生日前提出,在加入世贸后,只有尽快解决好环境污染、权力污染、信誉污染的“一大污染”问题,入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宽广机遇才能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 薛荣久教授指出,减少环境污染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做到可待续发展,不要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权力污染就是指以权谋私。政府的职能在入世之后不是弱化了,而是转化了。如果领导人的权力被污染,外商就会对当地的环境失去信心,那将对入世后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商业信誉在国际商业活动中起很大的作…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党中央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加以阐述 ,足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 ,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一、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决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观念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也是它的制约因素 ,发展经济的各个环节 ,从生…  相似文献   

3.
朱小群 《法人》2015,(2):6-7
第三方治理模式突破了"谁污染,谁治理"的旧有观念。但在该模式下是否"谁污染,谁负责"上,仍有待进一步规范明确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改革创新治污模式,吸引和扩大社会资本投入,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这意味着酝酿已久的环境第三方治理从国家层面正式破冰。而随着市场化机制的引入,"谁污染,谁治理"这个环境保护的传统观念将被颠覆。  相似文献   

4.
2007年4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马萨诸塞州诉环境保护总署"案的终审判决,体现了公民诉讼制度的立法本意。该案进一步明确了公民诉讼的性质,肯定了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或公民为适格的原告,降低了原告关于损害事实的证明负担,淡化了因果关系要求。借鉴美国制度,建立公益诉讼制度,赋予相关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提起环保公益诉讼的权利,是我国有效治理污染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5.
线房关系问题是线路保护区内线路与相邻建筑物相互妨碍的问题,二者之间的矛盾是长期以来困扰电力企业的一个难题,"线房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在线路保护区内违章建设建筑物,属于先有线路后有房屋的情形;二是线路新建、扩建或改建过程中跨越民宅,属于先有房屋后有线路的情形。通过对以下几个"线房"关系的实际案例中涉及的一些理论和实务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抛砖引玉,提高我们对治理高压线下隐患的认识,防止触电伤亡和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发生;以期能有助于我们依法处理在清理隐患工作中发生的各种关系,防范诉讼风险。  相似文献   

6.
常娜 《法制与社会》2012,(10):199-200
我国环境立法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惨痛教训,各个国家都争相开始进行环境立法,我国也不例外,但是,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第一条规定的立法目的却是促进经济发展,可见,立法者在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衡量上偏向了前者,再加上受城市中心主义环境立法思想的影响,针对农村的环境立法就处于了边缘的地位,近几年来,农村因环境问题严重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群体性事件,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我国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立法完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反映了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国家政权运作方式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从政策管理国家到逐步走向依法治国的过过渡过程中,实施这一战略首先要做的是"治理",无论是执政党领导方式的转变还是国家权力的运作,都要通过人的行为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依法治国的实施者,是依法治国主体中最重要的群体。历史的经验表明,法制的精义在于:理者先受制于法,要依法治国,实现国家的"大治",必须首先依法治"官"。  相似文献   

8.
"协同政府"是一个在英国学界经常讨论的前沿性治理模式,影响了1997-2010年英国政府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政策制定及执行过程.本文旨在分析"协同政府"治理理念的起源、性质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此理念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尽管我国各工业企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对于灭火后产生的消防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却常常被人们忽视。本文作者先介绍了消防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污染,然后从消防废水的收集、“绿色“消防技术的研究和“绿色“消防产品的开发三个方面阐述了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消防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克服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刑法短板,应坚持解释论与立法论"两手抓".环境刑法保护的法益是环境本身,而非传统的人身、财产法益;环境法益不同于公共安全法益,故意排污并不符合投放危险物质罪的构成要件;无论故意排污还是因管理不善过失导致环境污染,都应作为犯罪处罚,故"模糊罪过说"具有现实合理性;污染环境罪属于一种准抽象危险犯,"严重污染环境"是对排污行为本身的限制;安装"天网"同时捕获普通野生动物和珍贵野生动物的,应当数罪并罚;多年后方显现污染后果的,并未超过污染环境罪情节加重犯追诉时效.应将环境犯罪作为独立一章进行规定,置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章节之后;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要素对污染环境罪进行分解;应将污染环境罪法定最高刑提升至十五年有期徒刑.  相似文献   

11.
"生民"具三层含义,即初生之民、生民之道以及为天地所生之民."民"观决定"治"观,对治理对象的不同认识,决定了治理的不同模式.对"生民"的治理必须合乎生生之道,体现为不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生民经济"和不同于民本论的"生民论".重提"生民",是为了探讨中国传统政治的多重内涵以及"人民"的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人民"再度回到今天中国政治生活的中心,是在革命与文明的关系格局中对隐藏于历史深处的生民论的接续.  相似文献   

12.
从近期的"环保风暴"可以看出我国环保法实施中存在如下问题:有关违法责任特别是行政责任的规定过于轻微,弹性过大;环保部门执法手段不完善、在执法中受到种种不当干预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建议:应从立法、执法和司法等层面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环保法治机制,加强环保执法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只有这样环保法制的实施才会得到切实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就是要让所有通过专用性资产的投入,而为企业的财富创造做出过贡献的产权主体参与到公司的治理中。我国的公司治理存在许多问题,而"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末,沉寂在冰封之下的松花江静静流淌,三年后的此时,这条发生了重大水污染事件的东北人民的“母亲河”已然不同当日。正是这场水污染“劫难”让她和中国众多被污染困扰的河流迎来了新生——国家的一系列流域治污政策让她们在污染治理中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  相似文献   

15.
所谓"政权扩张的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无法转化为更高形态的现象.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政权内卷化往往是现代化过程中的"陷阱".本文认为,从"文化权力网络"的逻辑出发,关键在于给予民众民主权刺,通过民主,至少是部分的民主自治来解决地方政权经纪化的问题.但对于绝大部分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在完成国家民主化转型的过程中,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往往要作出艰难的权衡,如何迈出这一步,不仅对学者是一种考验,同样也考验着执政者.  相似文献   

16.
2009年4月29日,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全国"小金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鼓励自查自纠、严惩顶风违纪和鼓励举报是这次"小金库"治理工作在政策上的三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7.
公司治理中对国家力量介入的需求具有内生性。具体体现在两点:一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不仅仅是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后,股东(所有者)基于保护自身权益而展开的监控公司高管(日常事务实际控制者)行为的一个理性博弈和制度架构问题,更是如何克服公司运营过程中效率的降低和成本的增加问题;二是公司治理实践中公司自治表现出一定不足,尤其是"组织成本"或者说官僚成本的存在,以及外部性问题,需要外在力量——国家力量的介入。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保护立法的新理念:循环经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江 《政法论丛》2000,(5):14-16
当代国际环境保护立法中 ,循环经济理念成为新的潮流 ,而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尚停留在治理污染的传统观念。本文拟分析循环经济对环境保护立法的启示 ,参照德、美、日等国家环境保护立法的成功经验 ,为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立法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完善保障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这是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的思想,体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质.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充分动用检察职能为"非公"经济发展服务,加快"非公"经济发展步伐,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试就检察机关如何为"非公"经济服务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混合法"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法"是中国法律文化的内在传统,它作为一种内在的传统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中国古代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法律实践活动.中国的"混合法"根植于古典社会的生活实践活动,表现在古文字系统、思想价值、法律规范和人法并重的治理方略之中.它不仅是一种实际的历史存在,而且延续至今依然表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当代世界法律文化日益走向融合之际,"混合法"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显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