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国际传播、对话与交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得以创新、传播和飞跃。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联合,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导作用,深化理论创新,促进多边交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的勃兴引起传播模式、传播结构、传播环境的变革,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威胁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体安全和稳定。当前,理性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冲击,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变化,积极探寻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应对策略,一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二要守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三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四要创新传播模式和手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3.
网络化境遇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化发展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拓展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载体;但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盲目和无序又对新形势下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应从加强网上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健全意识形态的传播体制和手段、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理念和内容等方面采取对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媒体向全球化、数字化和日常生活化发展,我国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缺乏竞争力、监管力和吸引力等挑战。因此,新媒体时代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要面向群众、关注大众生活,增强意识形态的实效性;掌握群众心理,创新话语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扩大意识形态宣传与群众交流的场域,整合传统媒介和新媒介资源,扩大大众话语权的交流空间,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力。  相似文献   

5.
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党在长期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实践中,对各方面经验进行深度总结后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理论前提、实践基础和现实导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生成的三个维度。针对现实中提升意识形态引领力面临的一系列困境,要从加强科学理论武装与思想指引、加强传播理念创新与手段创新、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等方面着手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提升路径,以期为不断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的兴起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这种冲击不仅表现在大众文化在价值取向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消解,而且表现在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对抗。具有独特传播特征的大众文化形成了一种草根性、渗透性、开放性的"教育"大众的方式,挑战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神圣性、灌输性、封闭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须积极创新教育模式以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传播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实现传播优化是当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重要课题。要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扩大其传播影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实现其传播主体优化、传播环境优化和传受关系优化。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作为抽象的理论体系,必须通过感性传播才便于广大民众理解和认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感性需求、网络空间不断助推的感性交往、视觉文化有力塑造的感性景观,都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权威性和理论性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必须积极探究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实践要求,有效创新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方法手段,从而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9.
正在当代,意识形态更多的是通过消费生活、娱乐等途径传播,使人们在无意识中接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意识形态作用方式更具隐蔽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和途径。尤其应注重发挥现代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传播功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应注重通过形式多样的符号,如行动、形象、语言、广告与文本等承载意识形态信息,以隐蔽的方式阐述和传播马  相似文献   

10.
微空间平台的大力推广与应用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为国家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新途径.但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存在关注度、浏览度、理解度、认同度低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创新传播内容与手段,增强广大微民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度;优化社会环境,促进微民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发起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微民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度,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微传播中的效力.  相似文献   

11.
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信息殖民主义、敌对势力网络渗透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的威胁和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方式和控制能力受到严峻挑战.对此,我们应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和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建立规范有序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切实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传播和广泛应用把人类带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因其有别于以往信息传播技术的独特性及其巨大的影响力,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着一系列重大而复杂的影响,使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具有了新的特点,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因此而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该文分析了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特征,以及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所提出的几个方面的挑战,并就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在网络时代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一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引领人民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的自信.西方事实上的意识形态霸权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内容、形式、人员与制度等面临着严峻挑战.当前需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内容与要求在服务人民利益、创新内容和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加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14.
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保守僵化和改革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丧失,是苏共败亡的思想文化方面的深层次原因.改革过程中必然发生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现象,既要警惕"左"的思潮,更要防止右的思潮.应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同时科学对待其他社会思潮,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在体制改革的同时注重意识形态的创新,不断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机和活力,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与社会现实相适应.改变以行政手段为主掌控意识形态的做法,逐步确立柔性方式掌控意识形态.要破除教条主义、空想主义和形式主义,科学开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韦岚 《求实》2012,(11)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文化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概念与意识形态具有密切联系,表现为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具有的认同力量无法完全区分,两者相辅相成.文化具有的认同力量来源于文化承载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的特性以及文化传播、选择、再创造的运行机制.基于文化认同视阈进行剖析,彰显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无疑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遵循文化自身规律,将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发挥文化认同力量,达到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并借助营造优势文化环境,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在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严峻挑战.信息网络化条件下,有效应对信息网络传播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挑战,应从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建立规范有序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等方面入手,切实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7.
李明 《求实》2013,(8):27-29
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要在理论上正确把握意识形态的辩护与批判功能,建立意识形态辩护与批判之间的合理张力。在意识形态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要创作优秀的意识形态文本来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话语,要构建更为合理的意识形态认同与批判机制,同时加强意识形态日常生活维度建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阶级性、民族性、世界性相统一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获得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探索》2014,(4)
我国一些领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化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一些场合被淡化、悬置、疏远、背离等,淡化争论、群众基础弱化、传统价值的偏离、宗教信仰蔓延等都是其现实表现,要正确理解"不争论",通过加强正面宣传,提高传播策略与效果,加强意识形态网络传播监管,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树立核心价值观等工作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最先提出、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最终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从批判到建构的嬗变。这一历史过程的当代启示在于:必须在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中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应然性内涵;在时代特色和中国国情中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成的现实基础;在借鉴与批判中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在政治传播与大众认同的张力化解中探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践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论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我国最为活跃、最值得关注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一.一方面,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不同民族的文化通过网络相互交流与渗透,促使其不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变得更加繁荣;另一方面,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极不平衡,落后国家在网络上的文化竞争力非常有限,加之文化强权主义者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贯排斥,对社会主义文化始终持敌视态度,直接对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构成威胁.主动做好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大局,也关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