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依法治国方略提出以来,各种方式的宣传教育对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与建设法治社会对农民法律意识的要求相比,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水平依然相对低下,并成为制约农村法治化进程的瓶颈,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才能适应农村法治化进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公民意识作为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内在精神动力,鉴于公民意识的欠缺阻碍着中国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现代公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概念,法律意识属于公民意识的维度之一是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价值导向.通过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研究发现,我国公民较改革开放初期已有较大的提高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分析影响公民法律意识的因素及对策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尤其是法律意识是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刘娟娟 《法制与社会》2013,(18):227+231
农村法治建设是实现中国法治的重要环节。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中国农村法治建设任重道远。本文从经济落后、制度不完善、法律文化缺乏和法律意识单薄等农村法治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更好地推进我国的农村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任何法治都是以民众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作基础的,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更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任.因此,在农村实行法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5.
普法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法具有惩戒功能,同时也有着规范和引导功能,如果公民法律意识缺失,法律得不到有效的遵守,法律的功能与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条件。由于农村中长期积淀的乡土观念指导着农民的行为,当法治现代化向农村逐步推进时,一些传统伦理习俗与国家法律所推行的法律机制产生了碰撞和摩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构建和谐法治社会的进程。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民法律意识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从中探寻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一、农民法律意识的传统探微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乡土…  相似文献   

6.
法治文化的缺乏是影响法治化乃至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原因,因而,要正确把握法治文化的内涵,深刻认识构建法治文化所面临的问题,探索其构建途径,通过法治文化的建设,不断推进我国法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涵盖了农村经济、民主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法治是支撑和保障。没有法治的支撑和保障,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出现“跛脚”现象。农村法治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本文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的制约因素以及实现农村法治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既定方针,而公民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国家法治进程的快慢。近年来,我国通过开展多次普法教育和一系列的普法活动,使公民法律意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公民的法律意识相比还是较为淡薄。公民法律意识淡薄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快速推进起到了一定的制约和阻碍作用。为此,我们需要更进一步、更广泛、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活动,快速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以此不断推进法治进程,早日实现法治中国的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9.
法律意识和行为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法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两者之间的影响和反作用,也直接关系着我国的法治化进程。法治社会的建立离不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也离不开公民正确的、合法的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0.
受传统社会礼治秩序的影响,我国农村的法治秩序建设举步维艰。在依法治国的现实背景下,农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不可忽视,同时也存在着现实障碍,要从农民法律信仰的培育、法律意识的塑造、法治与礼治的整合和法律资源的补给着手,构建符合中国农村社会现实情况的现代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11.
What happens to legal and rights consciousness when rights previously protected are taken away? In this article, I investigate the process of contesting urban housing nationalization in Romania in the early 1950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the loss of property rights led to new hybrid types of legal consciousness. I fin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legal consciousness was grounded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egally constituted selves of former owners and state bureaucrats who drew from distinct legal and property rights ideologies. This process underscores continuities in legal consciousness even under drastic regime changes, which in turn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hegemonic legalities and power regimes.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extensive document and archiv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农民法律意识的内部架构是,法律意识淡漠与对传统伦理和乡土规范的青睐相伴。其成因是:简单经济关系使其亲近法律缺少利益的驱动;农村家庭的生产职能滋养了具有生产组织文化特点的儒家伦理;人治传统下法律的作用使其缺少对法律的利益感受。觉醒农民法律意识有益于:构建市场经济运动之基础和市民社会之人格——心理基础;塑造崇尚权利的现代法治和民主政治运行之逻辑习惯。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经济法是化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性法律对策。本文从"三农"问题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出发,运用经济法的理念分析了"三农"问题存在的不合理性以及经济法与"三农"问题的消解存在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经济法应加强市场主体立法,加强宏观调控立法,逐步建构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how activists involved in both sides of the street politics of abortion simultaneously create, are constrained by, and use law when recounting a period of conflict that resulted in litigation. The activists‐turned‐litigants' construction of legality is explored by identifying and analyzing patterns of inclusion, absence, amendment, and type of law (i.e., state or extrastate) in and across the stories they tell. It is found that even though there are multiple reasons to expect all of these activists to resist or amend the state's conception of law, their narratives ultimately reproduce state law's legitimacy and power. The activists' stories also illustrate that legal consciousness is contextually and experientially based and is therefore subject to change. This finding has implications for legal mobilization as well as for the nature of legal consciousness.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民的法律意识将直接影响到吉林省的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而我们通过调查问卷与走访发现吉林省农民的法律意识总体还算良好,但仍有待加强。本文通过对目前吉林省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试图提出进一步培育农民法律意识的对策,以期为吉林省的新农村建设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基层女干部是我国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依法行政能力的状况直接影响我国女干部队伍整体的执政水平,关系法治政府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针对基层女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现状,如法律信仰不够坚定、对依法行政的相关法理理解不深、法律知识仍显不足等情况,应当进一步强化法制观念,在干部培训中增加依法行政的内容,注重能力培养,强化对干部依法行政工作的监督,提升女性主体意识,从而促进其依法行政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公共部门人事法律体系是以促进公职人员履行公共职责为目标,对公职人员与公共机构之间的特别人事权利关系进行的法律规范,属于公法范畴。我国人事立法应明确公共部门人事法律体系与社会一般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律体系的区别,制定公职人员基本法,完善分类管理和专项管理法律体系,为建立科学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服务,为构建符合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要求的、和谐的“官民”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上海文化立法规划和文化法律思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虽然在调整人们的社会文化关系和文化事业管理的一些重要方面,初步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也必须看到,这只是很初步的;长期以来,国家的文化法制建设明显滞后,立法数量偏少,立法层次偏低,是个突出的问题。这离“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和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离依法有效地、公平地、稳定地促进和调控文化事业和一切文化活动的改革开放要求,还是有相当差距的。就上海乃至全国而言,加快文化立法进程,以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文化法规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此进程中还必须明确有关的文化法律思想,厘清有关文化发展与文化法制建设中的若干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依法治国的渐进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穷国无法治 ,愚昧无法治 ,乱世无法治。我国不是一个连一点法律经济成本都付不出的穷国 ,但也不属于可以付出足够法律经济成本的发达国家 ;我国不是一个连一点现代法治所需文化条件都不具备的愚昧国家 ,但也不属于完全具备现代法治所需文化条件的国家 ;我国不是一个处于乱世的国家 ,但波澜起伏的社会变革对法治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 ,中国依法治国的渐进性是一种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0.
李泳君  李芬 《河北法学》2004,22(8):119-123
法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法律制度或法律规范;一种是法律意识或法律现念。现实生活中,约束和调整人们行为的是前者,但在幕后起作用的却是后者。中西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上的差异,实际上是法律观念、法律文化上的差异。从对法之本义的理解、权利观念、对法与情的处理、司法独立意识、对法律职业和法律人的认识等几个方面,比较了中国和欧洲双方不同的价值理念,并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