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就是搞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新中国有了一个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一定威慑力。建国60年来,我们国家能有几十年的安全,不能不说是享受了三线建设的好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也是前无古人的。  相似文献   

2.
夏飞 《党建》2009,(9):54-55
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就是搞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新中国有了一个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一定威慑力。建国60年来,我们国家能有几十年的安全,不能不说是享受了三线建设的好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也是前无古人的。  相似文献   

3.
喻丹 《当代贵州》2012,(35):49-51
它成立于1962年,在大西南建设和三线建设中为国家立下卓越功勋。它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锐意进取,在贵州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留下一个又一个地标式的建筑。它就是中建四局,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00位的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下属主力工程局。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建设史上的创举──三线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建设史上的创举三线建设○马英民从1964年到1980年,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作出的战略决策,我国在西南、西北内陆地区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备战性质的经济建设,史称“三线①建设”。尽管当时中央对形势估计比较严重,这对决策的酝酿和提出难免构成一定影响;在...  相似文献   

5.
三线建设是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为了巩固国防、建设国家,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展的以备战为中心的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在三线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内涵的三线精神。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宣传和三线精神的传承发扬,对于今天的国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夏飞 《党的建设》2009,(11):59-60
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就是搞"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新中国有了一个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一定威慑力。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国家能有几十年的安全,不能不说是享受了"三线建设"的好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是前无古人的。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周边局势。1960年中苏两国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中国北部边境陈兵  相似文献   

7.
正三线建设是新中国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作出了突出贡献。三线建设为我国留下的物质遗产,至今仍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行"一带一路"的基础。关于三线建设,《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有这样的论述:"60年代前期,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动荡,美国对越南北方侵略战争逐步扩大,我国周边形势日趋紧张,备战问题摆到  相似文献   

8.
从1964年到1980年,我国在内地的十几个省、自治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工业交通、国防科技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基本建设,称为三线建设。所谓三线,是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划分为三条线:一线指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湖南、湖北等内地地区,其中西南、西北地区(川、贵、陕、甘)俗称为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的腹地俗称小三线;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区。三线建设主要是指三线和二线地区的建设,也包括一线的迁移。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共投入2050余亿元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9.
张惠舰 《前线》2014,(2):125-126
在新中国历史上,曾经进行过为人熟知、规模空前的重大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但首都北京开展的小三线建设却鲜为人知。所谓“三线”,是按照中国地理区域的特征,从战备角度划分的。一线是沿海地区,二线是中部地区,三线是后方地区。三线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地区为大三线,全国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为小三线。北京小三线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是快速建设阶段;60年代末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属于稳步推进和局部调整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80年代中期是全面调整和结束阶段。  相似文献   

10.
重庆地区的三线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重庆作为三线建设最大的中心城市,在建设和调整改造中受益匪浅,甚至有论者认为,三线建设是自重庆开埠以来的第三次(重庆开埠、抗战时期、三线建设)大的发展机遇。2006年11月17日,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就重庆三线建设有关问题,专门采访了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党委书记马述林。他原任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长期在发展改革系统从事国民经济管理工作,是重庆经济界的资深专家。  相似文献   

11.
闽北的小三线建设及其对当前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线建设时期,闽北(今南平市俗称闽北)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战略地位,成为福建省小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国家和福建省将沿海城市的部分重要企业迁至闽北,并在闽北投资兴建了一批工业企业。南平地、县(市)两级也抓住小三线建设的机遇,复建、新建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小三线建设为闽北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强了闽北的经济实力,改变了闽北落后的社会面貌,推动了闽北社会的进步。同时,小三线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当前闽北的经济建设也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一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近扣年的经济发展进进退退,几起几落,有经验也有教训,实事求是地评估我国经济建设的得失,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我们党对我国国情和在这种国情条件下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研究认识不足,是导致经济出现曲折的一个重要原因。1985年,邓小平在接见外宾谈话时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霞飞 《党史纵横》2008,(1):42-45
毛泽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就是搞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中国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的威慑力。中国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西部落后地区的开发,始终是一个关系全局的经济战略问题。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西部开发都高度重视,先后进行了可称之为三次西部开发高潮的建设。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以“一五”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西部新工业基地建设;第二次,是1964年至1978年以战备为中心在西部后方进行的三线建设;第三次,是1999年启动至今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5.
论绵阳三线建设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阳曾是国家三线建设的四个重点城市之一。三线建设为绵阳建立国家科技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线建设孕育和催生了中国(绵阳)科技城。三线建设时期留下了大量的三线建设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亟待更好地保护、开发和利用。绵阳三线建设文化与精神是支撑中国科技城的重要文化精神,是绵阳城市精神的重要体现和构成,应当成为绵阳新的文化名片和品牌,从而更好地提升绵阳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6.
六十年代中期中共转变经济建设方针的原由王培从1964年4月至1965年9月,在研究制定“三五”计划的过程中,中共中央改变集中解决吃穿用的方针,做出加快三线建设的决策。这个转变关系到全局的部署,对经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具体探讨三线建设决策的原由...  相似文献   

17.
三线建设对冶金工业来讲,可以说是继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的又一个建设高潮。攀枝花钢铁公司是冶金工业三线建设最大的项目,也是整个三线建设工程中的一朵奇葩!说起攀钢建设,应当追溯到“大跃进”以前。地质部的勘探队在50年代中期,根据40年代地质专家调查的资料,在北自四川省西昌,南至川滇边界的金沙江200公里的安宁河谷和金沙江河谷地带发现了几处大铁矿,主要有西昌的太和、德昌的白马、盐边的攀枝花(这是地质队所在村,因有木棉树,俗称攀枝花,因而得名),储量很大。还在金沙江河谷发现了炼焦煤。因此,引出在这一带建设钢铁厂…  相似文献   

18.
彭德怀在1965年被任命为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之后,奔赴三线建设重镇四川省攀枝花市。本文讲述的是彭德怀在体察三线地区老百姓生活时的一个插曲,展现了他对民生的殷切关注和共产党员的一身正气。  相似文献   

19.
风云壮举     
正三线建设,是党中央在1964年作出的以备战和改变西部落后面貌为中心、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到1983年三线建设基本结束后,按照国家部署,党中央又实施了三线企业调整改造战略,到2006年基本完成。三线建设和调整改造,前后长达40年。全国有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民工投身到三线建设中,在祖国大后方建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与此同时,三线建设者用汗水和生命谱写了无数动人篇章,孕育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三线精神与建党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一脉相承,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相似文献   

20.
王锐 《党的建设》2021,(5):25-26
三线建设是毛泽东和党中央为改变我国工业布局、加强国防建设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从1964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布局由沿海转向内地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作为全国战略后方之一的甘肃,在三线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承担着艰巨的任务,为三线建设的顺利推进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