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8 毫秒
1.
我国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行业垄断,加剧了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的趋势,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市场机会的不均。有效调节垄断行业过高收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诸多体制性因素的推动和制约,因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也就有其体制性根源:分权式的财政税收体制造成"经营城市"大行其道而导致企业税费负担加重,土地转让产生的巨大收益成为某些利益集团获取的主要目标;选拔式的干部任用体制造成投资偏向、资本偏向和企业偏向,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资本倾斜及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集权式的资源控管体制造成国民收入分配越来越有利于政府利益集团、垄断利益集团、资本利益集团和权贵利益集团,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而断裂式的社会保障体制对国民收入分配的正向调节作用并不明显,有时甚至是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3.
钱诚 《人事天地》2014,(5):11-15
<正>近年来,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文件①中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简称"两同步"),该原则的提出是对上世纪以来我国工资分配领域中"两低于"原则的重大方向性调整,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调整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指导原则。其中,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②,事关制造业30多万家企业和8000多万工薪劳动者。③在当前收入分配改革的大环境下,制造业广大工薪劳动者迫切要求"涨工资",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土地、能源、环保、原材料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的局面,一些中小、小微企业应对各种要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者到城镇打工,他们将自己获得的收入寄回家乡,提高了当地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但这并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相反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呈逐渐拉大之势。这里有复杂的原因。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没有多大帮助,要有效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还应结合消除不合理的行业进入壁垒,发展农村经济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要从投资拉动转向居民消费拉动,着力点应在国民收入分配改革上。要想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一次分配时,应该在维护劳动者权益、保证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力增长与利润增长相匹配上采取切实措施。现在,由于劳动力相对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好像工资上涨的问题不是很突出。但从整个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比例来看,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所得比例并没有上升,建议下大力气解决。  相似文献   

6.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是现代企业的分配原则,劳动力要素与资本等物的要素一样,也有所有权要求的收益权,劳动力不仅应获得工资以收回劳动力的成本,还应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在企业内部,当资本利益严重侵占劳动要素利益并影响到和谐的社会收入分配形成时,需要明确界定劳动力产权并以法规制度建设保障劳动力收益权的实现,以形成和谐的劳资利益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7.
家庭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金凤 《理论前沿》2007,497(8):25-26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收入差距过大,收入水平过低,中等收入者比重过小。其经济原因是资本收入过高,人力资本过低,背后因素是机会不公平,各阶层掌握的资源差距过分悬殊,以及腐败和垄断。收入差距从不同的角度考察有不同类型,本文主要从个人(或家庭)的角度来考察收入差距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政 《工会论坛》2014,(1):14-19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但是,目前我国分配领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两个比重"(即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收入差距不断拉大,2012年基尼系数为0.474;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尚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支出比例偏低;税收调节效果不佳。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逐步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进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任务和重要目标之一。针对我国目前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理性借鉴发达国家分配体制某些成功的经验,我国要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需要采取以下重大举措:一是牢固树立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二是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法规;三是加快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四是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五是逐步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9.
中国收入差距的诠释:回到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来看,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劳动者收入份额显著下降和资本所得份额显著上升。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则是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过剩、经济增长方式过早转变和政府重资轻劳政策所致。因此,要改变当前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逆向变动的局面,政府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改变重资轻劳的政策导向,合理调整劳资双方的利益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已达到0.45以上,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并开始伴有"两极化"特征.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是其主要表现.由权力资本、城乡分割、地方垄断、行业垄断以及"灰色收入"所造成的机会不平等,是导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基本原因.当前应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劳动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分配关系不合理。要解决劳动收入比重下降问题,就必须正确理解我国收入分配指导方针,深入探讨按劳分配的内在含义,建立以劳动工资为主体的收入分配机制,健全工会集体谈判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它事关人民群众生活是否幸福安康和能否维护尊严,关乎改革开放成果能否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也关系到社会是否和谐、公平和正义。进一步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收入分配相对公平;要完善税制,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要消除行政性行业垄断,控制垄断行业收入;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制度;要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以及市场化就业机制的实现至关重要。尽管广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劳动力市场建设发展较快,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从加强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建设出发,分析了广州 市劳动力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广州市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提出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人工成本分析方法往往只通过指标测算给出企业人工成本效率的判断,但在如何利用人工成本分析的结果进行人工成本调整方面的讨论却比较少。结合企业人工成本历史情况以及同时期的外部人工成本情况,包括行业水平、主要竞争对手水平,人工成本分析的结果对企业人工成本的投入起指导作用。基于人工成本发生性质的薪酬体系成为调整的方向,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对妇女劳动力市场有正面和负面影响.全球化在就业机会、跨国公司、知识经济、大众传媒等方面给妇女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这些变化正在改进职业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同时,全球化对妇女劳动力市场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妇女低廉劳动力的输出、男女就业方面的差异、大众传媒对旧有性别观念的广泛传播、跨国公司对妇女廉价劳动力的雇佣等都是妇女劳动力市场的制约因素.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妇女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6.
瑞典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国家,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在瑞典的劳动就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瑞典劳动就业政策的一个基本特征。瑞典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充分开发并利用了“边际化”劳动力资源,提高了劳动参与率,促进了不同部门之间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但其高昂的支出也加重了财政负担,减少了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17.
劳动报酬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认真研究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意义重大。从实证研究出发,农民工的工资现状是:一是农民工的工资低,二是多年未上涨或上涨幅度不高;三是最低工资太低;四是农民工的工资被拖欠的情况比较常见,讨薪比较困难。因此,有必要尽快制订《最低工资法》,提高农民工的最低工资和实际工资;通过执法保障有效的贯彻实施有关保障农民工工资的法律;制订《劳动合同法》;制定《工资支付法》;将恶意拖欠工资确定为犯罪行为;加大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力度;制定《劳动监察法》,从而全面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  相似文献   

18.
从人力市场归一化的分析来说,应当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但在劳务派遣实践中,因为存在着劳务派遣工权利保护的障碍来自于系统性的用工歧视制度结构,劳务派遣立法过程中缺少充分的意见表达通道,致使劳务派遣中利益攸关的劳动者无法将自己的利益需求有效表达出来,劳务派遣实践中劳动者利益保护成本相对较高等原因,给劳务派遣工的权利带来了多重损害。应当通过构建平等的法律文化,建立有效的劳务派遣工参与机制和管理机制,完善并严格法律法规,把劳务派遣真正关进法制的笼子里,构建接近正义的法律适用体系,开展员工关怀、培育正常良性的雇佣关系,注重技能培训、提高企业的责任承担能力,发挥工会作用、保障民主权利等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人力市场的统一,为劳务派遣工提供平等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