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治强 《岭南学刊》2010,(5):110-11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的福利价值观由生存福利观向生活福利观、普遍性福利观向选择性福利观、增长型福利价值观向分享型福利观、道义福利观向权利福利观加快转变。30年福利价值观的变化,反映了在经济社会变化背景下公众对社会民生问题的总体看法,对于认识社会福利发展的理念、方向、定位和策略有着深刻的政策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福利价值观发生了深刻转变。现阶段,研究中国社会福利的重建,有必要从福利价值观变化中明确社会福利发展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钱宁 《思想战线》2003,29(4):93-99
社会福利是一项需要道德支持的社会事业,是一种充分就业、安全、健康、快乐、社会生活有序的"好的生活"状态。要真正实现理想中的社会福利化,需要由国家和政府出面,以一种高度的政治道德观和复合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大众谋福利。  相似文献   

4.
西方国家有关社会福利改革的动向和措施王金标近年来,西方国家领导人掀起了一个批判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浪潮,为进行社会福利改革作舆论和思想准备。战后,由于西方国家在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的错误导向,在社会福利不断增加的同时,个人利益高于国家、社会、集体和家庭...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观念调查及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既是核心社会价值观,又是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面临的战略抉择。本研究报告是笔者2002年对北京地区三所高校大学生社会福利与社会公平观念实证调查的结果。研究的初步发现是,北京地区大学生的社会平等观念强烈,社会公平观念较弱。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分为两个阶段,从社会性别观、女性主体意识、婚恋观、就业观、人生价值观等五个方面,揭示了女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轨迹,认为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既折射了我国社会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也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研究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对于促进女大学生成长,造就高素质女性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三个代表"的理论思想为指导,深入剖析了我国传统行政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缺陷,提出了五种基本的现代行政价值观,即民主行政观、公平行政观、效益行政观、规制行政观和服务行政观,并对其重构的途径作了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袁磊  石森 《求索》2014,(11):171-174
毛泽东与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体育价值观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强国强军观、促进健康观、政治工具观、体育教育观、民众体育观与外交体育观等六个观点。强国强军与促进健康观反映了该领导集体对体育的本质与核心价值的根本观点;政治工具、体育教育、民众体育与外交体育观等则反映了该领导集体对体育的社会功能或社会价值的基本认识。分析表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之体育价值观具有核心主导、工具价值、科学结构、导向功能等四个特征。传承与创新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之体育价值观对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对社会福利的研究,在实证研究中更多的关注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在规范研究中更多的从制度上关注社会福利。本文将主要关注应该构建何种类型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问题。认为,福利是人类实现"可持续性"幸福生活的条件,社会福利是人类的基本生活状况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反映。可持续性社会福利制度,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它主要以公共部门为社会福利制度的主体,以持续性指标作为衡量社会福利水平的前提,将社会成员乃至整个人类拥有可持续幸福生活作为主要社会福利目标,以发展教育、帮助就业等提高"个人能力基础"的活动作为增进社会福利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李艳霞 《人民论坛》2020,(4):132-135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是用以分析二战后欧美国家公众价值观变迁的理论命题之一。其核心观点是:经过长期经济繁荣之后,公众价值观发生了由“生存价值观”向“自我表达价值观”的转型。这一转型将引发一系列社会现象,如经济要素对个人幸福感作用的边际效用递减,公众在社会各领域态度和行为的“个性嵌入”,期望多元、政府“超载”和“批判性公民”的出现,等等。在理论层面,以“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变迁理论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力图证明文化可以作为独立变量影响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应当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