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郁 《法国研究》2008,(2):19-23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阿拉贡称昆德拉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为什么一个东欧小国移民到法国的作家能在百花齐放文学世界中获得如此青睐与成功?其独特之处莫过于小说作品形式和思想方面创新:一方面,独树一帜作品形式让人拍案叫绝。突破传统,绕过叙事窠臼,另辟蹊径,以冷静和睿智思想为作品打造血肉。  相似文献   

2.
李学阳 《法国研究》2013,(1):61-67,32
维多克是现代世界刑警之父和私人侦探之父。除此之外,他还是现代世界第一个警察作家,历史还应给他文学家一席之地。他的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回忆录》写作和小说创作。其四卷本《维多克回忆录》使他和拿破仑一样"英名代代相传";小说《真实的巴黎秘密》被誉为"一部记录罪案的百科全书式作品"。但由于他一个警察作家的人格局限,使其作品在文字、历史感和哲学意味三方面都难以与同时代的文学名著媲美。然而,文学的维多克最大的意义不在作品的艺术价值,而在他留下的史实、史料。他既是浪子又是时代巨人的传奇经历,成为巴尔扎克等大作家的素材宝库,最后连其本人也一起作了《高老头》、《悲惨世界》那些名作的人物原型。  相似文献   

3.
卢梭在其处女作《论科学与艺术》里,就提出他的"回归自然"的观念,主张以自然的美好来代替"文明"的罪恶。他的"回归自然"就是人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近二十年,欧美掀起生态文学批评的新潮流,本文举证不同时期的三部法国生态文学的作品:乔治·桑在《魔沼》中描绘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米歇尔·图尼埃在《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中告诫人要与自然融为一体;勒克莱齐奥在其小说《沙漠》里揭示了大自然才是人的幸福之源。由此看来,卢梭的自然观开拓了法国生态文学,他无疑是法国生态文学的先驱和奠基者。  相似文献   

4.
黎跃进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2):106-115,156,157
耶谢巴尔是印度现当代进步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以现实主义的描绘,关注祖国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长篇小说《虚假的事实》,以印度独立前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艺术的形象体系,以文学虚构叙述,重新建构印度的"民族自我",是后殖民语境中印度民族自我的"寓言"。小说在印巴分治、教族冲突的民族灾难反思中,提出正视现实,清理殖民统治带来的文化后果,革除独立政府新权贵的种种弊政,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后,建设一个进步繁荣、平等团结、理性奉献、自力更生、代表民众利益和愿望的新的民族自我。这个"民族自我"在小说主人公达拉与和布兰身上得到"寓言"式的体现,达拉的经历和命运是印度民族的象征性写照,她勤勉温雅、宽容仁慈、正直清廉的性格,是新的"民族自我"的人格化。小说的构思也艺术地体现了寻求"民族自我"的突出特点:在历史框架中虚构情节,民族知识分子聚会,本土风习描写,坚信民族光明前程的结局。小说在表现耶谢巴尔一贯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同时,鲜明地体现了探讨"民族自我"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欧仁·梅尔基奥尔·德·沃居埃的文学贡献在于他第一次向法国读者系统全面介绍俄国文学。他的翻译思想是专门针对俄罗斯文学翻译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纠正了当时俄罗斯文学翻译中所存在的删减、改编的问题,倡导"透明玻璃"式的忠实,确立了对待俄罗斯文学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他的"透明玻璃"的理论是19世纪法国翻译摆脱"不忠的美人"传统的努力的一部分,其核心是忠实再现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异域"风景",其本质和勒孔特·德·里尔提出的"历史重构"理论是类似的,强调在思想层面上而不是在语言层面上的忠实。  相似文献   

6.
法国的战争小说源远流长,成就卓著。本文以20世纪以来出版的法国战争小说为研究对象,归纳出这些作品的四大艺术特色:(1)秉承现实主义传统和传记风格;(2)具有人道主义情怀和个人主义倾向;(3)充满精神力量和哲理色彩;(4)顺应文学发展潮流,推陈出新,异彩纷呈。这些特点的形成与时代背景、法国的文学传统,以及作家的创新息息相关。进入新世纪后,战争的阴霾并未消散,探讨战争小说旨在揭示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谈方 《法国研究》2013,(4):59-63
奇幻小说是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奥尔拉〉〉更被西方文学评论界认为不仅是莫泊桑短篇小说创作的巅峰更是奇幻文学的杰作之一。莫泊桑的奇幻小说是对西方传统奇幻小说的革新,通常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病态现象,游走于理性与非理性的边缘。短篇小说《奥尔拉》即通过对主人公逐渐陷入疯癫过程的精细记录,显示了人类理性在面对浩瀚宇宙中的奇异现象时的无力和恐惧,表达了莫泊桑对人类理性力量的怀疑和悲观思想。  相似文献   

8.
"原样派"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活跃在法国文坛上的一个左翼前卫文学团体,其成员都为当下公认的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该团体的骨干成员们信仰马克思主义,赞同毛泽东思想,推崇鲁迅,以《原样》杂志为平台,积极译介鲁迅的作品,将他视为"文学革命"的导师。然而,"原样派"对鲁迅的关注,是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带有鲜明意识形态特征的解读,旨在为自身的先锋文学实践确立理论依据。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也成为了他们冲破传统文学形式束缚的有力武器。随着时代的变迁,该团体的文学主张已然转变,而法国文学界对鲁迅作品的译介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9.
始于明治元年的"废佛毁释"运动彻底改变了日本佛教的命运,由此产生的新文化语境与思想生态对日本佛教题材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纵观近代以来约150年间的日本佛教题材文学,其中的佛教思想接受模式呈现了从信仰、怀疑、理性主义到多元宗教观的变迁,实践了与佛教地位转型相呼应的文学创作转型。而多元信仰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无暇顾及自我磨砺,急功近利的宗教心理使得"他力思想"和"恶人正机"等方便法门取代了注重修行的正统佛教思想。新生代僧侣作家的登场则将传统僧侣文学和现代文学融于一体,既让人们了解到神秘的僧界,亦使佛教更多地介入了现代世俗生活,他们作品中呈现的多元宗教观亦符合当下日本民众的多元信仰形态。  相似文献   

10.
在写作《娜嘉》时,布勒东意在创作一部透明的、"像大门一样敞开"的作品。他为此而在创作中使用了如下三种手法:自动写作、动词时态的非常规变换以及图像对描写的替代。借助这三种手法,布勒东得以搭建起自己的"玻璃屋"并将自己切身经历的世界置于文本的中心,从而使文学本身退居其次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布勒东成功地削弱了《娜嘉》的文学性,达到了"反文学"的目的。他想让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并不是文字和虚构,而是藏于书本之后的生活本身。  相似文献   

11.
阿根廷小说家、诗人、评论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是20世纪后半期拉丁美洲乃至世界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他敢于打破现有文学的旧框框,宣称要与最普遍的现实性大众小说断绝关系,进行所谓幻想文学的文学体裁可能性的实验。这不是对经验世界或历史世界,而是对关于观念性、思想性、虚构性世界的文学讨论,对韩国和中国的文坛或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博尔赫斯才开始正式受到韩国和中国文坛的关注,在他的影响下,韩中作家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迷宫式叙事"和"迷宫式时间",展现出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日本社会小说作家山崎丰子的大部分作品中贯穿着反战思想,其中既包含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内容,又有对日本对外扩张行径的反思,深入挖掘了战争中日本国民的紧张与不安,探讨了人物内心深处对"归"的渴望,唤醒了人们对战争残酷性的共识。本文以山崎的"战争三部曲"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对贯穿于山崎文学中的反战思想进行研究,详细剖析其"归"的主题和"哀"的基调,对日本是否具有"反战文学"进行深入讨论,了解事实真相,厘清文学概念,促进日本社会对历史的深刻反省。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圣经》对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莫里斯·巴雷斯的小说也不例外。莫里斯·巴雷斯是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作家和政治家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法国的一代人,如马尔罗、阿拉贡等。他于1913年推出小说《灵异的丘陵》,该作品展现了其自我崇拜小说与民族精力小说的完美结合,其中贯穿着很多来自《圣经》的原型意象。本文拟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小说中出现的三个原型意象进行剖析解读,来加深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作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比利时法语文学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十三世纪。从一开始比利时法语文学与法国文学就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深受其影响。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比利时法语文学史一般可分为所谓“向心”、“离心”及“当代”三个时期。比利时独立时,法语文学作品内容、形式上陈旧已令人不堪卒读,一批主张艺术高于一切的先锋派作家、社团促进了比利时法语文学的发展并创作出一批象征主义及所谓地方主义作品。在所谓“离心”时期,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创作成绩平平,而戏剧、散文却硕果累累,光彩照人。在当代比利时作家中,一些人认为作家应身居国土,恢复比利时的传统,而另一些人认为比利时已消亡,唯有地方文学具有生命力。虽然时过境迁,却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向往巴黎。作家们纷纷摈弃了陈旧的观念,探索新的领域而创作出一些享誉世界文坛的小说诗歌和戏剧。  相似文献   

15.
在法国荒诞派戏剧家让·热内的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二元对立元素。对传统二元对立的解构形成了他作品独特的风格。颠倒的伦理,颠倒的美学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怪异的世界。然而,对传统二元的解构仅仅是热内设下的圈套,他还会在最后对其实施二次解构,让原本大为吃惊的你,再度瞠目结舌。本文将以他的四部名剧为研究对象,细致剖析热内对其中蕴藏的二元对立元素的解构与再解构,并进一步探讨热内戏剧创作风格与其性格叛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杰出的俄语诗人布罗茨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英语散文家。他生前最后一部散文集《悲伤与理智》是他散文创作的集大成者。通过对这部文集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对布罗茨基散文的内容和形式、风格和特色有更深的认识。诗歌和散文之间早有"散文诗"和"韵律散文"等交叉体裁,而《悲伤与理智》一书的文体更可定义为"诗散文"。布罗茨基曾言茨维塔耶娃的散文"是她的诗歌以另一种方式的继续",有论者也认为布罗茨基的散文同样是他的诗歌之"继续"。事实上,在布罗茨基的创作中,诗和散文这两大体裁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二者间并无分明的主次地位或清晰的从属关系。以《悲伤与理智》一书为代表的布罗茨基散文创作所体现出的鲜明个性,所赢得的巨大成功,表明布罗茨基的散文不仅是其诗歌的"继续",更是一种"发展",甚至已构成一种有其独特风格和自在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杨柳 《法国研究》2005,(1):302-311
让·吉奥诺(1895-1970)是法国当代文坛上颇受读者喜欢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的文学创作涉猎领域较广,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都有不少作品流传于世.但从他的个人风格以及艺术成就来看,吉奥诺主要是以小说家的身份在法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一绪言 在朝鲜近代小说发展史上对文学作品的各种评价对创作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评价一般都以西方近现代思潮为理论依据,说明文学作品如何为社会服务等.在朝鲜古典文学作品中,比之于诗歌,即"诗话",对古典小说的研究相对滞后.纵观近代小说史,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小说的人,都是从对小说虚构的理解展开论述的.  相似文献   

19.
小说如何面对荒诞的世界──谈加缪的《局外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小说家而言,他之所以愿意选择一个故事来创作一篇小说,经常是为了通过叙述这个故事来传达一种待定的人生体验;体验作为一种。动理现象,是主体在感觉基础上对切身经历的一种反应,它具有客观性。文学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文学同现实的根本关系,这条规律是不变的,只是各时期作家所采用的反映世界的方式并不一样。加缪同样也是通过作品来反映他所看到的世界,更确切地说是他所感受到的世界。我们在这里仅着眼于分析加缪的成名作《局外人》,分析加缨如何通过小说来反映世界,即分析小说反映世界的方式。我们首先看看加缪创作《局外人》…  相似文献   

20.
吴岳添 《法国研究》2006,29(1):16-23
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是20世纪上半叶最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一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力地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特别是反战小说的发展和繁荣。法国反战小说的重要特色,是许多作家亲自参战或者从事抵抗活动,在前线的炮火或者地下斗争的洗礼中写出了他们的作品。所以反战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