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法律信仰是实现真正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警察法律信仰的内容包括"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具有"正义"这一法治的价值理念;正确的权力和权利观念;法律职业信仰.警察法律信仰的树建必须摒弃法律工具主义的理论误导;树立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公民把法律信仰作为其内心理念的基础。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真正意蕴,是法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法治的内在驱动力,但是,我国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缺乏法律信仰的,我国公民还没有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这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就从法律信仰的基本理论入手,简要的阐述法律信仰的来源以及信仰与法律的关系,并就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以及培养公民法律信仰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与作用开展论述。希望本文就法律信仰有关方面论述能为法律实现其在社会中的历史责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的成败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公民对法律信仰与否。法律信仰是民众生活和谐有序的重要基石,也是法治国家得以实现的关键。本文对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号召。而公民信仰法律是建成"法治中国"的必备前提,也是"法治中国"真正建成的客观表现。一定意义上讲,"公民信仰法律"与"法治中国"是同义语,二者相互促进、相伴而生。当前我国一些公民并没有完全对法律产生信仰,最重要的原因是法治各运行环节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法治赖以依存的社会条件建设仍比较滞后。梳理这两个方面建设的具体要求,以推动我国公民法律信仰培育工作和"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这一命题是国内学者对伯尔曼教授本义的误解。我国建立法治的途径不能依赖法律信仰,中国法制化建设的关键是树立法律信念、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权威和法律至上的观念。倡导“法律信仰”会使国家法律丧失不断改革、完善和进步的可能与动力,从理论上把中国法治建设引入误区。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命题进一步进行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6.
中西法律信仰差异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法律的信仰是西方法治主义的重要传统和内容 ,而中国缺乏这种普遍法律信仰的传统 ,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法律不可能同人的精神相脱离 ,法治契合人类的精神需要。因此 ,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 ,应培育民众对法律的普遍信仰  相似文献   

7.
法律信仰作为对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水平和状况的综合性评价标准 ,在法治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的考察 ,却普遍存在着对法律的不信仰 ,文章认为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从业人员对法律的不信任 ,所以首要的应就如何培养和提高法律从业人员的法律信仰出发 ,从而提高全体社会民众对法律的信仰。如此 ,才是建设和完善现代化法治社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苏格拉底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而且对法律有着崇高的信仰,他坚信法律是神圣的,因而在国家法律信仰面前选择了死亡,这种信仰,正是苏格拉底对雅典法律高度信任的情感.苏格拉底认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这是他所不能违背的.在他看来,法律是正义的体现;守法和正义是同一回事;因而都神圣不可侵犯.他宁愿接受死亡,也不愿出卖自己的人格去干一件有渎正义的蠢事.他崇高的法律信仰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如何使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个法治国家,法律必须被国民信仰,且被国民信仰的法律只能是和必然是良法。在我国,要使国民信仰法律,信仰法治,必须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和创设起使法律能够顺畅运行、公权力受到严密制约、违法行为受到有力制裁、社会正义得到有效维护、法治文化深入人心的法治国家机制。这种机制一旦形成,法治自然而然地就会成为国民的信仰。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理想的重要精神要素,而法律信仰的生成需要人们善待权利.耶林和德沃金在两个经典文本中通过对公民为权利而斗争和政府认真对待权利等善待权利方式的阐释,从权利的视角为维护法的感情和增进法的尊敬等达致法律信仰因素的累积探明了路径.这对处于社会变革中的我国法律发展能够在不断获得尊敬的前提下,努力维护法的有效性并促进法律信仰的生长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论现阶段国民法律信仰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迈向法治社会进程中,一个不言而喻的要件就是确立国民对法治这种治国方略的信任感;而法律能否成为信仰,能否得到全社会的普遍敬重和认同,则成为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法律信仰是无形的,但却是在真实地发挥作用的一种文化支撑点。无数事实证明了,当前公民对于法律的功能缺乏足够的信任,是我们实现法治目标进程中的重大障碍。因而,如何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是中国推行法治所必然要解决的问题。一 国民法律信仰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基于对法的现象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神圣的体验,是对法的社会功用的一种心悦诚服的…  相似文献   

12.
法律信仰的困境及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信仰对一个致力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当今中国法律信仰却面临困境:社会成员面对实现法治之治的迫切愿望和诉求,与大量普遍发生的"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等现象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并由此导致诸如焦虑、困惑、质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公民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支撑。但是从现实看,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与法治社会的要求差距甚大,法治社会建设的公民基础仍有待于继续夯筑。公民法律素质提升必经的递进路径可概括为:法律意识培育中仍需破解三种观念,法律遵守实践中需要推进三项工作,法律信仰坚守中应该体现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中国的法律强制性浓重而法律信仰却呈现缺失状态,然而两者对于中国法治社会的建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法律强制与法律信仰的平衡问题成为一个应当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论文分析了中国法律强制和法律信仰的现状和形成的原因,探讨了法律强制和法律信仰的关系,并揭示了平衡法律强制与法律信仰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平衡法律强制与法律信仰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宫玉静 《工会论坛》2006,12(6):108-109
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要求国民对法律具有虔诚信仰。培育青少年对法律的忠诚信仰,是中国实现法治的根本。法制教育是培育青少年法律信仰的关键,能使民主、权利、正义、自由等观念深入其心灵,有效地维护其合法权益;法律援助有助于坚定其对法律的信仰,青少年参与立法,能强化其信仰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实现法治的精神支柱。当前,我国法律信仰的缺失已成为国家法制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我国法律信仰培植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信仰,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精神为底蕴,注重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育,维护法律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法治精神指的是观念层次上的法治。揭示法治的内在精神旨在加强法治的“软件”系统建设。法治精神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法治理想;二、对法律的信仰;三、法治的价值取向;四、治法原则。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法治观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法律认知的敏锐性和法律情感的两极性、法律行为的冲动性与法律意志的薄弱性、法治观念的开放性、法律信仰与法律实践的矛盾性。影响当代大学生法治现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也应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9.
对法律信仰的科学界定是深入研究我国公民法律信仰问题的前提条件。法律信仰的界定必须从其科学定义和它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分析这两个维度展开。基于此,我们认为法律信仰就是指社会主体基于法律价值良好而对过法律生活的全身心认同。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极度信服,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境界,是法律素质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人们长期形成的精神信仰,也在经常地、长期地制约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只追求法治,而忽视人们的精神信仰,是不可能真正实现法治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法治,是与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密不可分的。基督教中的“摩西十戒”构成了西方法制的基础和内核,人们追求法治与信奉上帝是熔为一炉的。中国要真正实现法治,就必须高度重视人们精神信仰的塑造与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