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生的追问     
我发现,近几年自己一不留神成了贵族。 我家住的是帝景花苑生活小区。摆放的家具是欧美尔牌,沙发是英豪达牌。用的是皇明太阳能热水器,华帝牌天然气灶具,王中皇牌微波炉。卫生间用的是英皇卫浴。地上铺的是马可波罗牌地板。床上用的是富女娜牌床上用品,鑫豪牌竹凉席。  相似文献   

2.
嘴硬的鹦鹉     
大家都知道,不让病人知道的病,是癌症。病人自己知道,却不愿让别人知道的病,是性病。把没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的,是泡病。面无血色,不能吃盐的是肾病。受不了大补的是虚病。脑满肠肥,说话无度,舌苔发黄的是实病。  相似文献   

3.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组织原则。苏共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特别是没有解决好发扬党内民主的问题。这是苏共瓦解的直接原因之一。苏共的经验教训表明 ,民主集中制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北方 《南风窗》2013,(1):34-37
收入的提高与美好生活的实现仍然不是同一个概念。最重要的是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为了人"还是"人为了经济发展"之间真正做出抉择,并据此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的生存方式。"你幸福吗?"这是2012年中国的"天问",它戳中了很多人的敏感神经和内心痛处。幸福感是有的,但不幸福的感觉同样弥漫。如果说,幸福是一种需求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5.
国人的炫耀     
谈歌 《法制博览》2009,(10):26-26
炫耀。常常让人想起小人乍富的丑态。 《大风歌》是一支古曲,是汉高祖刘邦回乡时唱的。估计当年那老刘也是喝多了,借着酒劲儿抒发一下情感,跟现在的酒鬼们喝多了,在街上乱唱是一回事儿。可他是皇上,他放屁也是香的。得,这,就成了绝句。  相似文献   

6.
大学的责任     
杨玉良 《南风窗》2011,(6):67-69
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魂,大学也是的,是中国魂,是一个国家的脊梁骨,大学应该是一个国家神圣的殿堂。  相似文献   

7.
佚名 《法制博览》2010,(12):55-55
中国,过去是礼仪之邦,现在是礼品之国。礼仪是待人接物的礼貌规矩,“杖者出,斯出矣”。礼品是商品,是人情投资,有时更是人情投机,办事送礼、过节送礼、见面送礼、喜事送礼、丧事也送礼,现在,送礼是一门处世为人的学问。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具有很丰富的内涵,其中人的权利发展是其本质内涵。这是因为,人的解放和发展就是人的权利的发展,权利的获得是人的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现实保障。人的发展首先是表现在人们对生存权利,并进而延伸至其他权利的要求上的,并受到财产权利的制约。马克思主义人的权利发展的主体是每一个人,发展实质是自由个性的全面实现,发展的权利来自于人的劳动权利,发展的主体内容是财产权利的获得与行使。  相似文献   

9.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这样一些共产党员,他们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把崇高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工作实践中,用实际行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是先锋,他们是模范,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共产党员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工会博览》2005,(7):4-5
有一句名言:"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制成 的。"把共产党员比作"特殊材料",指的就是我们共 产党员具有先进性。 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 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的 思维意识如何改变,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根本宗旨不会改变,也永远不会改变。我们 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全部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也是党的先进性的集 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王攀 《法制博览》2009,(18):46-47
(这是王朔在新作《和我们的女儿谈话》里,预设2043(还是34,不重要)年的老王,跟曾经死去的朋友方言的女儿方咪儿的谈话,侃出来的小说。读书太累,特别是长的,其实真正的观点和精彩的地方只有那么几句,所以才有书简——就是为了免去其他人读书的麻烦。这是我的书简,小括号里是我“写在人生(钱钟书说人生是书)边上”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思考一种事物的作用、功能及如何运用,首先,我们要回归它的本源,他是如何产生的,又在以怎样的方式在演变。提及法律解释,我们不禁要思考什么是法律解释,那么我们不可避免就要解决什么是解释、什么事法律的问题。解释,在哲学上,我们认为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解释在未来会不会包含更深的内涵(我们都知道事物是在变化发展的),会不会变得与现在的涵义完全相反,我们在此不作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3.
批评的权利     
<正>策划人语批评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是社会成员与生俱来的权利,批评也是主旋律,任何对于批评的压制,无论来自哪一种力量,都是无法接受的。批评在更多的时候只是一家之言,不是绝对正确,句句是真理,更不是一句顶一万句。任何批评  相似文献   

14.
煤炭的化学成分是什么?是碳。 石墨的化学成分是什么?是碳。 钻石的化学成分是什么?也是碳。 碳在地底约700公里处,经过2500℃左右的超高温和约25万大气压的超高压,改变了自己的原子结构,便形成了璀璨夺目、坚硬无比的钻石。  相似文献   

15.
黎荣 《法制博览》2013,(10):163
检察信访呈逐年增长超势,其特点是信访的主体是农民;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土地补偿、拆迁补偿。检察机关信访的面临机遇与挑战是农村。做好检察信访工作,一是加大信访工作的投入;二提高接待人员的素质;三是加大查办农村职务犯罪的力度;四是改变工作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16.
年轻的信仰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莫斯科会见我国留学生和实习生时的谈话。  相似文献   

17.
总理的眼泪     
艾君 《工会博览》2008,(12):43-44
家是什么?有人说,家是避风的港湾,是温暖的归宿;也有人说,家是生命之舟的起点。社会上常常把工会比作职工的"家",因为工会为职工带去了亲情和友爱,因为工会为职工送去了温暖和关爱,因为工会是职工诉说衷肠的场所,也是职工避风遮雨的码头。  相似文献   

18.
李北方 《南风窗》2013,(20):13-13
梁漱溟先生在当下是颇受尊重的。我以为,这份尊重多少和他当面顶撞过毛泽东有些关系。他们二位交锋的缘起与怎么看待和处理农村问题有关,但高潮部分却跟小孩子拌嘴没啥两样了,梁后来的说法是"意气用事"。梁漱溟谈农村,当然是有资格的,他是最早期的"乡建派"的代表人物。但不能不承认的是,与预期相比,他搞的乡建试验并无什么成效,可以说是一事无成。也有人说,是日本入侵打断了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的那本《浮生若梦》里,还有篇《遗老》,有一个值得留意的特殊见解:“中华民国的一个最大的不幸便是前清遗老的失踪。……我相信他应该是中国文化的最优秀的成果了。清朝也许是很腐败的,是的,恐怕是很腐败的。可是这批清朝政府里的骗子们却都是很庄严文雅的君子。这类官吏便是几百年的教化,提炼和传统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说话的艺术     
李大伟 《法制博览》2011,(12):56-56
有人问哲学家奥佛拉斯塔:“在交际场所一言不发好不好?”奥佛拉斯塔回答:“假如你是傻瓜,那么一言不发是聪明的;假如你是聪明的,一言不发是愚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