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伟 《党的文献》2012,(5):109-111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24日,陪同参观的汪东兴问毛泽东:当年井冈山的红军是由哪几支部队组成的?毛泽东说,当年井冈山的红军由四支部队组成。  相似文献   

2.
王锡堂 《党史纵览》2012,(12):41-45
陪同毛泽东重上井冈山1965年3月16日,毛泽东乘专列南下到达武汉,住在东湖边上的梅岭一号。4月27日清晨,毛泽东对前来请示工作的汪东兴说:"请平化同志来一趟。"当天上午,张平化接到汪东兴的电话:"主席在东湖,请你马上来一趟。"除此之外,再没多说一句。张平化当即向省委其他同志交代了工作,乘广州到北京的特别快车到了武昌南站,随后乘武汉市委派来的  相似文献   

3.
《汪东兴日记》若干史实考证陶学平《汪东兴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是作者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时,“根据自己所担负的工作的需要,从做好工作和学习的角度出发,随时随地记录下来”①的。《日记》的出版,为研究毛泽东和党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但是,《日记》中所...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所写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为切入点,通过对该词的赏析,力求剖析毛泽东诗词中蕴涵的井冈山精神及其在当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在汪东兴、张平化等人陪同下,由湖南茶陵重上井冈山。一路上,坐在宽敞的轿车内,凝视窗外闪过的潺潺流水,弯弯山道,毛泽东故地重游,感慨良多。位于湘赣之交的井冈山,是毛泽东精心耕耘、喜获硕果的试验田。在这里,他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独创性地开拓了有中  相似文献   

6.
《汪东兴日记》记载的几则史实质疑王亚志《汪东兴日记》(以下简称《日记》)记载了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一些活动,对党史、军史研究具有参考作用。但书中记载的若干史实与历史真实情况似有出入。1946年,笔者曾在延安中央军委作战部一局做参谋工作。现根据我自己与一...  相似文献   

7.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曾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为千百万人所咏诵。这是毛泽东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写下的不朽名篇。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生动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1965年5月,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8年的井冈山。5月27日,毛泽东在井冈山宾馆填了两首词,一首是在1976年元旦公开发表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相似文献   

9.
有关《念奴娇·井冈山》的若干问题张惠仁在毛泽东诗词研究中,有不少问题尚需深入探讨。仅就《念奴娇·井冈山》而言,就有如下一些问题:一、毛泽东在1965年5月上井冈山为什么要“同时”写出两首关于井冈山的词——《念奴娇·井冈山》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相似文献   

10.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6年1月号的《诗刊》。同时发表的还有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念奴娇·鸟儿问答》。《人民日报》及全国各大报都及时转载了这两首词。 正式发表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是这样的: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相似文献   

11.
《党的文献》2008年第1期发表的冯蕙《谈谈毛泽东〈词二首〉的写作时间及其他》一文,根据毛泽东手稿及相关文献进行详细考辨,确定《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与《念奴娇·鸟儿问答》两首词"写于1965年7月上半月,是同时写的"。今天所见毛泽东为《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所署时间"1965年5月"其实是毛泽东当年回到故地的时间,为了与《念奴娇·井冈山》取得统一,才将原稿中的"七月"改为"五月"。  相似文献   

12.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6年1月号的《诗刊》。同时发表的还有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念奴娇·鸟儿问答》。《人民日报》及全国各大报都及时转载了这两首词。 正式发表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是这样的: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相似文献   

13.
汤根姬 《湘潮》2006,(11):55-55
在毛泽东的一生当中有3首词是因井冈山而作的,这就是《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遗憾的是只有《西江月·井冈山》留有手迹。那么,毛泽东为何作《西江月·井冈山》,其手迹又是如何获得的呢?  相似文献   

14.
正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原本名不见经传,自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此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之后,井冈山才声名鹊起。毛泽东在井冈山战斗、生活仅一年零三个月,但他对井冈山情有独钟,先后为其赋词《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三首词均以"井冈山"为题,又都提到"黄洋界"":黄洋界上炮声隆""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  相似文献   

15.
李光伟 《党史博采》2008,(11):27-28
<正>在毛泽东一生的诗词创作中,以井冈山为题的有三首,分别是写于1928年秋的《西江月.井冈山》和写于1965年5月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井冈山,是毛泽东诗人生涯中惟一三次以之为创作主题的一个地方。如果仅仅以毛泽东曾在井冈山领兵作战并于38年后再次登临,借以记录和咏怀来解释这一现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是我们党、军队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他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以大量的精力注重军事,研究战争,创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他亲自指挥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一起,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解放战争开始不久,蒋介石派胡宗南大举进攻延安。从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等同志率领中央直属机关撤离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我随毛主席转战陕北。1993年,我在《汪东兴日记》一书中将我在这一年紧张的战斗和生活中的工作日记发表过,但内容很简单。现在我把其中的两次战斗经过进行了改写和补充,并以此文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  相似文献   

17.
《湘潮》2016,(3)
正"不‘思故乡’‘思井冈’"1965年5月21日,72岁的毛泽东乘汽车离开长沙,由张平化、汪东兴陪同重上井冈山。他上午11时从长沙乘专列,下午1时到达醴陵,换乘汽车,经攸县渡过洣水河,下午4点40分到达茶陵。毛泽东来到茶陵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装上自带的简易木板床,吃了简单的晚餐,他和陪同人员在县委大院散步。那天刚好是农历小满,他  相似文献   

18.
记者:王卓超同志,1965年5月您和张平化、刘俊秀、汪东兴等一起陪同毛主席重上井冈山,可以谈谈基本经过吗?王卓超:可以。1965年5月,我正在赣南瑞金县蹲点搞“社教”工作,突然接到江西省委通知,要我马上回南昌。到南昌后,省委主要领导告诉我,毛主席要到井冈山来,要我与刘俊秀代表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在井冈山黄洋界哨口上立有两块纪念碑,一块横碑,一块竖碑.这两块碑屹立在黄洋界哨口的最高处,遥相呼应.其中横碑的正面镌刻的就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镌刻的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在毛泽东的一生当中,有三首词是因井冈山而作的,这就是《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遗憾的是只有《西江月·井冈山》留有手迹.  相似文献   

20.
在毛泽东的一生当中有3首词是因井冈山而作的,这就是《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遗憾的是只有《西江月·井冈山》留有手迹。那么,毛泽东为何作《西江月·井冈山》,其手迹又是如何获得的呢?1928年8月,井冈山军民在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营长陈毅安的率领下,发动群众、凭险抵抗,终于以少胜多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黄洋界保卫战进行时,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回井冈山途中,行至黄坳,闻听黄洋界保卫战大捷的消息,欣然命笔,挥毫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