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主人意识与公民意识的内在统一性。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传统主人意识出现了超政治化、高度泛化及庸俗化、惰性化倾向,并与公民意识发生分离和对立,制约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期,必须把主人意识统一于公民意识,确立公民普遍有效的主人意识和积极守法精神,进而实现由主人意识向公民意识,由主人角色向公民角色的转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法治秩序的建立和市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公民意识的内涵和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意识就是享有平等身份的公民具有的权利义务意识,它的内涵具体包含公民的身份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公民意识的特质以权利意识为核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要求,是对"公民"事实的主观反映,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人文心理基础;公民意识与道德意识密切相关但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是公民以及公民意识生成的前提。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产生、存在和运行的心理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公民意识生成的逻辑前提是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划分对于公民意识的分析与认识的客观基础,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所奉行的运行规则的差异性。法治国家意味着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对法治文化的尊重。公民意识作为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法治社会法律秩序内化的关键,法治国家不仅要以法律为基础,更要以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识为基础。  相似文献   

4.
公民意识是对公民角色及其价值追求的自觉反映,是公民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独立人格和理想批判精神的综合反映。本文认为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法治价值,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指出政治参与是公民的重要政治行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对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合法有序的政治参与是现代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公民意识的提高也是公民合法有序的政治参与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我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和发展,农村地区的公民社会能否形成关系到我国公民社会整体的构建和发展,增强以主体意识、权利责任意识、参与协商意识为内容的农民公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影响农民公民意识提高的众多因素,应该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健全基层民主法治,加快农村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公民监督是我国监督机制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公民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利主体,理应成为监督的主体,依据公民监督的内涵和特点,公民监督意识是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的综合表现,公民意识的培育需要监督知识和法律知识的灌输,监督制度上进行规范,在监督途经上要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民主制度的核心是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政府权力若不受监督制约,资源配置只会符合权力原则。而民主制度的建立依靠公民意识和公民社会的培养。公民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践行,同时要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创造公民意识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9.
公民意识的形成主要靠公民意识的培养,而公民意识的培养在我国只能借助和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现阶段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公民意识教育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向公民意识教育延伸,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因此,深入探索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塑造成合格公民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10.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须靠具有健全现代公民意识的国民才能支撑起来.近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呼吁改造国民性,培育公民意识,然而时至今日,国人依旧没有健全成熟的公民意识,我们依然缺乏培育公民意识的土壤.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的现代化.今天,我们强调公民意识的培育,首先应明确公民意识的内涵和内容.其次是分析总结我国公民意识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同时,认识到臣民意识、等级观念等封建落后观念的贻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此宏观背景下,提高公民意识有重大意义.本文依循上述思维脉络并结合十多年律师工作中对当事人诉讼心态的认识把握和对社会现状的观察,简要阐述公民意识的内涵,重点分析探讨我国的公民意识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希望国民都意识到,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并共同营造一个能够培育健全公民意识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1.
公民意识是民众在民主政治生活时代必须具备的一种社会意识,具体包括:公民的人格意识、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公民的纳税意识、公民的自由意识、公民的法律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没有公民意识的基因,要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必须客观公正的审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借助于西方传统文化,才能塑造出建立法治中国所必需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2.
没有公民意识的主体自觉和思想观念,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法治国家理论。公民意识在法治国家理论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法治的思想基础和人文基础。公民意识是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自觉认同。在我国全面推进法治国家进程中,只有大力培育全体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法治的构建才有坚实的思想认同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公民意识作为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内在精神动力,鉴于公民意识的欠缺阻碍着中国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现代公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概念,法律意识属于公民意识的维度之一是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价值导向.通过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研究发现,我国公民较改革开放初期已有较大的提高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分析影响公民法律意识的因素及对策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尤其是法律意识是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公民意识是建设中国法治的思想和观念基础,对公民意识的培养对中国法治的实现意义重大。本文指出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培养中国当代公民的公民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靠一部分精英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政府、公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张昆玲 《法制与社会》2012,(12):243-244
公民意识教育和公民培养问题是一重大的历史性课题,早已纳入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中小学生在公民意识养成方面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重知识轻实践、主体意识淡薄、权利意识片面、责任意识淡漠和公德意识欠缺等问题.因此,探索与教育规律相符合的方法和途径,构建中小学生公民意识养成机制,不仅是一种时代要求,更是一种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公民意识研究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公民意识的含义和构成、公民意识的现状、公民意识的现状原因分析等方面对我国公民意识进行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公民意识生成的机制对策,以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倪凌  杨友军 《法制与社会》2010,(21):185-185
合理界定公民公共意识的现代意蕴是培育公民公共意识,破解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困境的理论基点。"公共意识"是指普通公民在其公共生活领域中做出体现公共利益行为的自觉性和责任性,其现代意蕴可用"四维一体"加以概括。  相似文献   

18.
在对立中求统一、在差异中求共存、在矛盾中求协调,是宪政的重要功能和目标,也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基本利益价值法则。公民意识作为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和衡量标准。和谐社会不仅要以法律为基础,更要以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为基础。本文指出应通过宪政建设唤起公民的主体身份意识、权利意识、民主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而公民意识反过来又会促进宪政建设,以一种自觉性、集体性的的理性,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和监督宪政国家更好地促进。  相似文献   

19.
公民意识是公民社会下的概念,公民意识中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参与协商意识与宪政精神中的权利保护、权力监约、宪政宽容精神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公民意识与宪政精神在多个层面上的契合有助于寻找推动宪政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王雪松 《法制与社会》2012,(8):189-190,198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法治社会的现实要求,是社会管理创新对社会主体的观念要求。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政府与社会的不断分离,促进了公民社会形成、公民意识觉醒,但制约因素仍然很多。为此,必须重视公民意识培育,依法保障公民参与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