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债转股与债转股工程的基本概念债转股 ,狭义上解释 ,就是债权转股权。是指债权人将其对债务人所享有的合法债权依法转变为对债务人的投资 ,通过变更债务人的注册资本或者债权人以债权出资与债务人新设公司而取得股权的一种投资法律行为。在经济转型国家 ,债转股常被作为处理银行不良贷款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实施的债转股 ,是通过以国家组建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投资主体 ,按帐面价值收购商业银行原有的不良资产 ,并依法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来实现的 ;是将原来的银企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产权关系…  相似文献   

2.
债转股是当前解决我国金融业存在的大量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式,实践中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债权转股权可采用由银行直接管理股权,银行把“较好”不良资产变成股权后,剩余的交由 AMC处理的运作模式。债转股后,银行要承担多种风险,银行化解风险的措施是:银行督促管理公司,管理公司监督企业。  相似文献   

3.
张津生  袁世军 《求知》2000,(1):24-26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结合国有银行集中处理不良资产的改革,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方式,对部分国有企业实行债转股。这是化解我国银行风险,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对于推进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行债转股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4.
作为深化国企改革的一大重要举措,债转股的改革方案从1999年5月开始实施。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到今年1月末,已审查推荐了债转股企业600多家,其中78户企业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银行签订了债转股协议、框架协议和意向书,转股额 1100多亿元。债转股在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减轻国有企业债务包袱,进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因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近一年时间以来,媒介对债转股的实施多有报道,既有对其重要意义的分析,也有对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善意提醒。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实施债转…  相似文献   

5.
谨防债转股的负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部分企业债务过重,影响 了生存与发展;以及国有商 业银行长期存在过高比例的不良资产,给其迎接全球领域的金融业竞争带来困难,对我国金融业开放、人民币走向完全可兑换的国际化改革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国务院决定按照一定条件的严格的标准对生产形势好、市场前景好、有发展潜力的部分负债过高的国有企业,实行债权变为股权的转划政策。承接银行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由财政注资,受财政部领导,对企业依法行使股东应具有的权力。银行剥离了过多的不良资产,企业摆脱沉重的债务。每年少支出数额巨大的利息成本,从而使企业能在市…  相似文献   

6.
《求知》2000,(11):45-45
许经撰文提出债权转股权是从剥离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开始的。1984年“拨改贷”以来积累的不良资产包袱,把国有商业银行压得喘不过气来。大量不良资产的剥离,使商业银行获得了难得的发展空间。与此相联系的,对国有企业来说,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代理银行债权人的角色,而成为持股人,还本付息的负担陡然减轻,也因此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小环境。  相似文献   

7.
王福利 《求知》2000,(1):34-38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结合国有银行集中处理不良资产的改革,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方式,对一部分产品有市场、发展有前景,由于负债过重而陷入困境的重点国有企业实行债转股,解决企业负债率过高的问题”。如何看待债转股,债转股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有企业 平均负债率高达70% 以上,沉重的债务负 担不仅使国企举步维 艰,且拖累了商业银 行的改革进程,从而 威胁着中国经济的稳 定和发展。 针对企业因为缺 少资本金而负债过 重,导致资产负债结 构不合理,政府出台 了债转股这一新的资 产运作方式政策。党 的四中全会对什么样 的企业采用债转股有 明确规定,即“对一 部分产品有市场、发 展前景,由于负债过 重而陷入困境的重点 国有企业实行债转 股,解决负债率过高 的问题。”并且规定了 实施的操作规范和程 序,并非一切债务都可 以转股。 所谓“债转股”就是金融资产管理…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结构机制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融资结构和破产机制 ,中国国有企业融资结构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的所有者分别是政府和国有银行 ,当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时股权控制并不可能向债权控制顺利转移 ,破产机制并不能有效地约束国有企业经理。要实现国有企业有效的股权控制 ,使债务在约束国有企业经理时发挥充分的作用 ,债务人就必须不同于债权人 ,债务人必须对企业经营负责 ,债权人必须有激励去履行债务合同 ,而这些要求只有当企业和银行都民营化时才可能真正满足。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新阶段。但是国有企业身上还背着许多沉重的包袱。历史的债务就是其中的一个。如果不想法卸掉这个包袱,国有企业就无法乎等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的竞争,也不能跨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行列。上海市政府最近颁布了国有企业解困十四条政策,债权转股权就是重整国有企业债务的方法之一,《上海市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方案》(草案)也提出了这个改革思路。一、实行债权转股权是当前国有企业摆脱债务困境、寻找生机的客观需要据笔者了解,上海国有工…  相似文献   

11.
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的三个因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政策的指导下,社会各阶层总体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这是让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和贫富分化的问题,并为人们所关注。就目前的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构成的影响来说,要引起重视的主要是以下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王英文 《学理论》2013,(13):10-11
当今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四处兜售其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念,给世界带来的不是和平与稳定,而是动荡与不安。从当今世界发展现状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出发,阐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正确性以及对世界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新时期的党群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切党群关系是党的十六大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它对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群关系的必要性 ,然后从分析影响党群关系的因素入手 ,系统阐述了建立互动合作型党群关系的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4.
在信念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脱离经济基础、脱离价值和利益等因素,去单纯地谈论信念问题的倾向。从根本上说,这种脱离经济基础来谈论上层建筑,脱离社会存在来谈论社会意识形态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但是,批驳这种错误倾向,从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信念观,则要求我们必须对信念、价值和利益的关系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社区结构是行为主体为满足居民需求而选择的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方式及由此形成的相互关系。物质资源对行为主体的相互关系的决定性影响以及主体观念对相互关系的能动作用共同改变着社区的结构,透过物、关系和观念审视社区结构生成和演变所揭示出的内在的规律和发展的逻辑,为解释当前社区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问题可以用贫富差距扩大这一概念来概括,而不宜用别的概念,无论是从基尼系数还是从五等份法来看,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现象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既有属于历史的原因,也有属于非正常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宜一概而论。缓解中国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的对策在于实现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建立起合理而有效的税收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困难重重,问题多多.必须从加强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完善监督体系,拓宽监督渠道,强化对"一把手"权力授权过程、权力运行过程、权力运行结果的监督制约,确保"一把手"掌权以人民的意志为本源,以人民的利益为归宿.  相似文献   

18.
潘承生 《学理论》2009,(17):45-47
中苏同盟的破裂,既源于中苏意识形态内在的深刻的分岐,也与俄罗斯大国沙文主义的传统以及中俄两国文化差异性有莫大的关系,同时也与冷战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应该说,法官与法律的关系是以司法为视角进行法学研究时所应当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对已有相关理论进行评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两个基本结论:其一,理想的法官与法律的关系应当是:法官乃法律的有限诠释者;其二,为了更好地保证法官与法律之间的这种理性互动关系,应当创制原则性法律。  相似文献   

20.
Margo Anderson 《Society》1988,25(3):39-47
Margo Anderson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urban affairs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Women’s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ilwaukee. She is author of numerous articles on the history of statistics and census-taking; The United States Census and Labor Force Change;and, forthcoming from Yale University Press. The American Census: A Social Hist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