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1 毫秒
1.
晚清重臣张之洞是“以夷制夷”外交思想的积极提倡者。本文认为,他的外交思想有两点可注意之处,一是经历了从策略思想到战略思想的转变,二是主张以“重利”联结强援。弱国不可轻用“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而张之洞却反其道而行之,且以“重利”为代价,其用心虽良苦,危害却重大,表明了晚清中国处境的窘困与无奈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中含有丰富的农业发展思想,他的农业发展思想对于当今发展社会主义农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启示意义。本文主要概述了梁漱溟的农业发展思想,以及该思想对我们发展当今农业的启示,以期促进我国农业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农业思想内涵丰富,理论博大精深,他的农业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将会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通过研究他的农业思想,为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当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正经历着时代的转折和社会的转型,这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情况具有很大的似性.张之洞正是那个复杂的社会与的"先锋"式人物,其代表作《劝学篇》是他伟大思想的结晶.笔者在对张之洞的《劝学篇》进行解读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是继恭亲王奕沂、曾国藩、李鸿章之后,晚清办洋务的重要人物,时人称他是“湘乡(曾)合肥(李)一流人物”,“功业在曾胡(林翼)左(宗棠)李而外独居一席”。而张之洞在学习西方、引进海外有用人士,即在“中体西用”方面,比曾李等则更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认为,在近代中国不学西方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落后是明显的,而仅仅依靠传统的学问是拯救不了中国的。全盘西化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就会产生盲目崇洋媚外的卖国思想,最后也会导致中华民族的灭亡和国家的灭亡。张之洞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才是救亡图存的好办法。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给我们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末名臣张之洞针对中国社会的形势需要,主撰《劝学篇》,其中“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中国社会和文教近代化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于政治与文教、继承与发展,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从文教角度来讲,其核心内容建构起近代中国文教理念的崭新模式.研读张之洞《劝学篇》,就是要读透其中“中体西用”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意义,这对中国社会和文教现代化具有现实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督鄂时期汉口市场的发展及其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之洞督鄂时期汉口市场的发展与张之洞督鄂时采取的洋务政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张之洞督鄂就没有汉口市场的发展。这说明清末湖北的经济近代化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市场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在体制、政策、制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近代张之洞 ,声名显赫 ,时人称“南皮” ,因其祖籍为河北省南皮县之故。可是张之洞生长的地方 ,则鲜为人知。《清史稿·列传》中未提及 ,有关其生平的传述中亦不多见。张之洞祖籍虽为北国 ,其实他生长在西南僻壤。 1837年 9月 2日 ,张之洞出生于贵阳六洞桥边一个官宦家庭。张家祖辈世代为官 ,“家世以儒学显” ,亦是书香门第。张之洞父张在贵州做官几十年 ,曾任贵筑知县、威宁知县、古州同知、兴义知府、贵东兵备道等职。张之洞呱呱坠地之时 ,正值其父任贵筑知县 ,官寓即在六洞桥畔。六洞桥位于贵阳城南 (今南明区博爱路 )玉带河汇入南明…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一贯高度重视农业问题,对于中国的农业,以他政治家的敏锐思想和经济家的发展眼光,形成了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农业思想,使农村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更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搞好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入世对加快延边农业的发展既是难得的机遇,又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为此,延边应发挥优势,趋利避害,做到既适应WTO规则,又能有效保护和促进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三言"中夫妻离合的婚恋题材作品,在婚姻观念上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具有进步与超越的意识,反映了明末社会新思潮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有力冲击与影响,但同时也存在着对传统道德的妥协与中和,有着某种向维护封建社会道德秩序回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法哲学体系里的一个重要概念 ,并与政治国家形成一对范畴 ,从市民社会到政治国家的提升体现了伦理实体自由的理念。法律也由此在这个脉络上得以界定。黑格尔一方面肯定了市民社会中的法律对个体权利的张扬 ,另一方面也发现了其工具性的狭隘。因此在市民社会之上建构了政治国家的领域 ,从而赋予法律本身实质性的价值。简而言之 ,他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法律圆满生命力的图景。  相似文献   

14.
罗马自然法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马自然法思想的最早渊源可溯及古希腊哲学.罗马法中所包含的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罗马自然法思想对人类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价值观念.罗马自然法思想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为①法律的价值分为实然价值和应然价值;②法治不仅是手段,更重要的是目的.  相似文献   

15.
刘少奇撰写的《论党》在党的理论创新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是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作了更加系统、深刻的总结和阐发;二是全面、系统地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进行了论述。《论党》对党的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的论述,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过时,其中的许多论述对于新世纪党的建设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习仲勋既是开国元勋,又是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主政广东期间,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的试点试验,在全国先走一步,使邓小平理论的改革开放思想有了实践基础。调入中央后,他主管全国的统一战线以及民族、宗教等工作,继续宣传和实践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习仲勋则为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虽然没有提出党内和谐的概念,但他的思想体系中却有着丰富的党内和谐思想。毛泽东的党内和谐思想的主要之点可以归纳为: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首先从思想上构建党内和谐;创造整风形式,通过整风化解党内矛盾、实现党内和谐;提出民主集中制的公式和目标,意在造就党内和谐局面;提出党的干部标准和路线,意在消除党内不和谐的主要肇因;倡导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为党内和谐提供有效手段;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寻求实现党内和谐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年轻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立志为善,曾几次出仕,寻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之路。无奈社会现实黑暗腐败,在几次反复之后,陶渊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躬耕田园。陶渊明晚年有道家之风,超然物外,他用其清贫的归隐生活,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9.
李鸿章外交思想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分析了李鸿章主导外交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也论及其另一侧面和是否代人受过等问题 ,并结合其重大外交实践指出李鸿章是晚清屈辱外交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儒、道哲学共同建构了林语堂人文精神的基础。一方面,他对儒家文化的现代实用价值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儒家文化的精神本质归结为一种近情入理的“人文主义”。另一方面,林语堂对道家文化也推崇备至,认为道家“偏好自然与直觉”,“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然而,在儒道之间,林语堂陷入“入世”与“出世”的“一捆矛盾”中。但智慧的他,“达”则于儒,“穷”则于道,亦儒亦道,亦孔亦庄,留其所当留,融会贯通,既执着于尘世中一切的“荣华”需求,又追慕庄子的“仙风道骨”,逍遥自由。“半在尘世半为仙”,成就了林语堂的信仰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