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政府绩效管理理念探析——兼谈我国政府绩效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政府成本意识的强化和公民监督意识的加强 ,政府绩效管理作为改进政府管理的关键环节而大规模推行。政府绩效管理是以实现政府管理的经济、效率、效益和公平为目标的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政府绩效管理是由许多环节、步骤所组成的行为系统。探索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途径 ,推进绩效管理全面发展 ,建立完善规范的绩效管理体系 ,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政府管理改革的客观要求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作为现行政府执政的理念,彰显着时代的精华;同时,作为一种绩效管理文化,指导着政府绩效管理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推进现行政府绩效管理,要坚持人本的理念,创新绩效评估机制,走出政府绩效管理人本化的困境,进而不断提升政府的执政效能与执政品位,从而推进人本化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政府绩效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技术,依法实施政府绩效管理将有助于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根据目前我国绩效管理发展现状,实施政府绩效管理在法制化建设方面需要把握加强绩效管理的法律地位、完备绩效审计法律体系、推行绩效预算管理与完善绩效问责制度等环节。  相似文献   

4.
政府绩效管理面临的法律困境与道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绩效管理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是政府对民众不满其低效的传统行政和官僚主义的有效回应,进行政府重塑,把政府与民众的关系重新界定为"公共受托责任"关系,视民众为服务对象,即"顾客",政府服务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提高施政效率,有效地提振了民众对政府的信心。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绩效管理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完善,在政府绩效管理的学术研究、指标设计、程序规范等方面和西方存在较大的差距,已有的绩效管理法律法规大多没有程序方面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法律体系和运行体制先天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只有加强政府绩效管理法律制度建设,才能使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相似文献   

5.
建设服务型政府对政府管理提出新要求:一是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坚定执政为民的价值目标;二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把握公共化和服务性的角色;三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强化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取向;四是转变政府管理作风,加强公务员的行政能力建设;五是转变政府管理绩效,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6.
论政府问责制与绩效评估的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绩效评估受到高度重视,并对管理主义导向的政府问责机制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由于绩效评估自身不尽完善以及政府责任的复杂性,绩效评估在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功效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问责制和绩效评估建设都是我国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应该重视评估对问责制建设的积极意义,在优化和完善绩效评估的同时推进政府问责制建设。  相似文献   

7.
绩效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组织围绕提高绩效这一目标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和管理措施、机制和技术,体现了“以结果为本”的公共管理新理念。现代政府机关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提高绩效。在政府机关引入绩效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坚持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坚持建设节约型政府机关,坚持分类、适时推进原则。  相似文献   

8.
公共支出绩效评估就是要通过及时可靠的支出绩效信息,来强化政府预算约束,提高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其最终目的是增强政府部门的公共受托责任和财政透明度,改善政府的绩效,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推动有效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政府绩效管理及学习型政府的必要性分析,阐明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将从改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调整人员结构等多方面促进学习型政府建设;同时建设学习型政府也能在提高政府行政人员的素质、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政府组织的凝聚力和创新力等方面提高政府绩效水平。两者之间互益的影响,能共同促进我国政府组织的转型与改革,提增强政府公共管理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政府部门推行绩效管理已渐成趋势。淄博市在推行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指标体系,提高信息化程度,加强绩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政府绩效评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推力,也是检测服务型政府行政效能的有效方法。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地方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价值观扭曲、指标设置不合理、评估主体单一化和评估程序性不足。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地方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责任划分及支出分配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核心,也是财政体制力图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我国政府间责任划分与支出分配的法律制度现状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应建立以《宪法》为根本,以《预算法》、《政府间责任法》、《税收基本法》为主导,以《财政收支划分法》、《政府间转移支付法》等相关法律为主体的法律体系,使我国政府间责任划分与支出分配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法治政府及模型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 ,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方略。要建设法治国家 ,首先就要致力于构建法治政府 ,这既是法治国家的实现手段 ,又是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法治政府的相关形态 ,指出了我国进行法治政府建设应该适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信用缺失问题反映了一个社会在政府产生、政府职能与权限设置、政府运作方式以及政府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上所存在的问题。除了宏观制度环境外,转型期地方政府信用的缺失与制度短缺条件下的政府自利属性、激励结构缺陷、信用责任与信用能力不对称三个问题密切相关。建设现代宪政条件下的信用政府需要在政治层面和公共管理层面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5.
政府公信力反映着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打造诚信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对于提高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保证公共政策的贯彻执行,进而推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切实推进诚信政府建设,不断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努力提高政府的回应能力,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的各种需求,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学者多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企业家政府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政府再造以及职能设置的理论依托,但是这二者又存在一定的抵触。针对我国后税费时代乡镇政府职能设置的现状,从多元公共行政观的视角出发,从政治、管理和法律这三个领域来重塑乡镇政府职能,目的是把我国的乡镇政府打造为兼具"小而能"特征的有效政府。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政府行政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政府审计部门在传统政府审计基础上加入“绩效”理念,有助于监督政府各项公共管理活动,对行政成本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研究结论表明:政府绩效审计的实施有利于降低地方政府行政成本;经过倾向得分匹配后的样本依然满足政府绩效审计会降低行政成本的假设;进一步分析中引入了财政支出效率进行影响机制分析,发现财政支出效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经过DEA分析得到政府行政成本效益,发现多数省份处于低效状态。研究结论对于促进绩效审计有效性和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党政领导者绩效考核体系,明确价值取向,科学设计指标体系,引旱领导者行为走上科学发展轨道。《考核办法》创新发展了现行党政领导者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改革的攻坚阶段,将服务型政府确立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和目标导向,有其客观历史必然性。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旨在政府与市场、集权与分权、政府权力与公共权利、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实现新的平衡。当前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就要做到:第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取向;第二,始终坚持以有效性作为衡量建设绩效的根本标准。第三,坚持完善培育、扶持发展和依法管理并重,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A major change in the low‐income housing sector across nations has been the introduction of housing allowances (or vouchers/benefits) typically used on private rental markets. This change is a fundamental shift from post‐war housing policy when government was a main provider through publicly owned housing. This “privatization”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is policy change and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accountability of governments in Quebec, British Columbia, and Alberta.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policy shift from in‐kind to in‐cash has not eroded accountability due to the distinctiveness of housing assistance, compared to other social programs. Actors involved in the housing community continue to challenge governments with regard to consumption subsidies, emphasizing their flaws and imperfections. The argument is empirically probed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ver 50 years, drawing on government archival records and housing advocates’ pub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