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奇  任珠 《当代广西》2004,(19):23-23
田阳县把打造劳务品牌作为发展劳务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的一大产业来抓。政府通过引导、培训、服务,务工者文化水平、职业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劳务收入不断增加,特色劳务经济正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今年上半年,全县新输出劳动力6400多人,同比增加1800人;其中有组织输出知识型劳动力4800人,占输出总数的75%,同比增加2500人;全县劳务输出总收入达8500万元.同比增加2800万元。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四平市是农业大市,城乡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我们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认真研究劳务经济的构成要素,抓实做细劳务输出的关键环节,使城乡劳动力出得去、站得住、多赚钱、有保障,全市劳务经济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势头。2005年以来,每年全市城乡劳务输出人数一直保持50万人以上。其中常年在外的人数达20万人。劳务经济收入稳定在25亿元以上。农村人均劳务性工资收入比重占农村人均总收入的24%。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发展进程,繁荣县域经济。从潼南来看,应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潼南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推进。一、潼南县农村劳务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潼南是一个人口大县,全县有劳动力45.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57%,可以转移劳动力近30万人。2005年我县劳动力有21.3万人在外打工,收入10多亿元,占农民纯收入的29%左右。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我县的城乡人口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市县传真     
融水精心打好劳务牌融水苗族自治县着力强化劳务培训,积极拓展输出空间,全力打造融水劳务品牌,劳务经济不断壮大。目前,全县劳务输出人数达9万多人,劳务输出年纯收入达3.6亿元,农民人均劳务输出增收占农民增收的40%以上。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返乡农民工择业及下岗职工再就业三大难题关系到一个地方劳务经济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政和县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把促进劳务经济发展当作“民心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中国妇运》2004,(12):14-15
湖南有500多万富余女性劳动力,省妇联提出了“百万妇女出三湘,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口号,下发了《关于组织广大农村妇女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通知》,将100万劳务输出任务分解到基层,要求各级妇联组织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城乡妇女协调发展的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省各级妇联积极行动,把发展劳务经济列入工作考核目标,配合劳动、农业等部门狠抓落实。今年上半年,全省劳务输出妇女达43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0万人。为了帮助外出务工妇女树立自强自信、敢闯市场的信心,掌握一技之长,全省各级妇联积极开展了转移培训。一是“换脑子”,帮助…  相似文献   

7.
农民增收问题,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城乡经济的互动,牟定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行业转移,劳务输出已逐步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仅2004年全县就组织向外输出富余劳动力6688人,全年共实现劳务收入5400多万元,农民人均务工收入达290元。劳务输出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使千家万户走上了致富之路。据调查统计,截至2005年8月底,牟定县在外务工人员已达24488人(其中:长年在外的13150人、季节性外出的10978人),分别占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4万人)及全县农业总人口的6…  相似文献   

8.
何仁军  邓显波 《新重庆》2006,(9):34-35,42
劳务经济属于要素经济.具有社会性、流动性、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劳务输出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和经济增长点,可谓“无烟工厂”、“朝阳产业”.黔江劳务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通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形成了每年“10万农民出黔江.劳务收入过4亿”的良好局面.创造了具有国内影响的劳务输出“黔江模式”。  相似文献   

9.
王自红 《创造》2003,(12):37-38
陆良县是一个农业县,城市化水平不高,农民占了全县总人口的83%以上,很多农民还不富裕。全县现有农村劳动力30万,按当前的生产科技水平来算,约8万劳力即可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大量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因此,转移农民,搞农民劳务输出应当作为陆良县当前的中心工作之一。一、陆良县劳务输出的现状目前,劳务输出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劳务输出人数少、比重小,临时性务工多,常年性务工较少,多数人的收入不高。据统计,全县在外搞劳务的人员约7万,尚有15万劳动力滞留在农村。200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工资性收入占32.6%,云…  相似文献   

10.
云梦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到15.22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52.8%。近几年来,云梦县把加强思想政治作为发展劳务经济的生命线高度重视,从加强领导、兴建基地、搞好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浦北县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小康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使劳务经济成为一项新的富民工程和新的支柱产业。2004年,全县劳务输出达16.8万人,劳务收入超过7亿元。浦北县始终着眼于通过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来促进劳务输出上水平、上层次、上规模。一是健全信息网络。形成县、镇、村三级贯通、覆盖面广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农村劳务经济是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尤其是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理性选择。以泰兴为例,通过近几年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万人培训工程,建立近百家劳务中介、劳务派遣机构,编印《进城务工必读》手册,开展外出劳务人员跟踪维权服务等措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泰兴55.43万农村劳动力中,向非农产业转移输出的劳动力已达30.03万人,占总数的66.85%。其中,就地转移15.6万人,市外输出就业21.43万人。纵观苏中、苏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依然艰巨。从需要转移的劳动力看,各地还有部分农村青壮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政报》2009,(8):38-39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人员向建筑业转移并实现稳定就业,根据目前全区建筑业吸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实际,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扶持发展我区建筑劳务分包盆业、促进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人员向建筑业轻移并实现稳定就业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4.
蔡光 《就业与保障》2005,(10):35-35
诏安县劳动保障局组织县劳务派遣公司与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采取发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平台作用、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岗前培训、改变农村劳动力就地培训及对弱势群体倾斜等方式,深入各乡镇、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调查、造册、组织、培训、把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后派遣到县“菜蓝子”工程和“八仙茶基地”就业。  相似文献   

15.
《劳动保障世界》2005,(7):18-19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全面小康战略步伐的推进,劳务经济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事实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之一也是要扩大农民就业,特别是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16.
劳务派遣的使用是用工形式多样化与适应性的进步表现,它能很好的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满足现实用工状况的要求。当前,劳务派遣虽然发挥了作用,但是劳务派遣模式还存在法律和定位上的不清晰、劳动者先天性弱势地位、劳务派遣监督体系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一要界定劳务派遣,并建立相应制度、完善相应法规。二要在党建引领下各方协作,相互监督制约。三要重构格局体系,在坚守为人民服务理念的前提下,适应当下状况,引领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江西政报》2007,(22):1-1
近几年来,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6年,跨省劳务输出562.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40亿元,今年预计到沿海务工的人员将超过年初预定的560万人目标,达到600万人,劳务收入也将会大幅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蔡霞  潘伟 《当代广西》2012,(18):44-45
劳务派遣是一种具有独立法人的经济组织将被派遣人员派往其他单位提供劳务活动并获取经济收入的经营活动。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在广西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由于缺乏有效规制,形成的市场存在与劳务派遣原则相悖、劳动者权益无法保障等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研究、规范,恐会危及整个劳务市场的良性发展。本文试图从保护刚刚形成的劳务派遣市场基点出发,通过多种方式规范、管理劳务派遣准入与运营全过程,实现劳务派遣市场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中央统战部暨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谋发展,以探索科学发展理念路径和实践为使命,把单纯为解决人口压力和吃饭问题的劳务输出转变为发展参与要素收益分配的劳务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对毕节试验区发展劳务经济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梳理和总结,为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城镇化建设、不断探索"毕节模式"推动试验区新一...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上汽的不断发展。上汽的在沪员工已达8万人、沪外员工达5万人,员工总数超13万人。其中既有本地员工,又有外地员工;既有合同制员工,也有劳务派遣人员。要全面深入了解这样一个宏大的从业人员队伍的思想,以往那种重视问题、偏重定性、静态的思想调研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