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合一 《党建文汇》2005,(9):47-47
1942年,应英国政府邀请,中国远征军第一次为保护滇缅公路出境作战。由于英军的背信弃义,临阵逃脱.终于兵败缅甸,大部队撤往印度。日军精锐之师第56师团一直进犯到怒江边,企图从中国抗战的大后方给中国军队致命一击。为扭转国内抗日战场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在美军的配合下,1944年5月,由著名抗日将领卫立煌上将统率的20万中国军队越过怒江向对岸的日军发动反攻。日军进行了最疯狂的垂死挣扎,其中的松山攻坚战、  相似文献   

2.
正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之后,于29日、30日相继占领北平、天津。又以铃木第十一混成旅团、酒井第一混成旅团、川岸第二十师团一部及板垣第五师团约7万人,沿平绥线进攻南口。中国第七集团军所部汤恩伯第十三军、高桂滋第十七军等约6万人,奉命在南口长城线迎击。战事由8月8日日军进攻德胜口开始,至9月1日中国守军撤出横岭城、镇边城结束,历时20余天。中国军人在武器装  相似文献   

3.
1938年2月,时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的卫立煌,正率领主力部队在太岳山区的韩信岭一带构筑工事,采取阵地战的方法,进行忻口战役之后的第二次阻击战。经过十余天的激战,日军没能从正面突破。但由于第一战区坚守平汉路的军队未能阻击南进日军,失去邯郸、武安,日军二○师团便由武安、涉县侧向西进,夺取了重要隘口东阳关,太行山天险便不再是晋南的长城了。由  相似文献   

4.
<正>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上海郊区奋起抗击日寇,双方相持20余日。第十天——8月23日,中共中央华中局情报部部长潘汉年收到一份十万火急的密电:"日军已调至上海10个师团,舰艇80余艘,飞机200余架。今早6时,日军第18师团、114师团陆续到达吴淞口,从华北调来的第6师团明日到达川沙港。日军在此集结兵力已达30多万人……"潘汉年感叹:"情报真及时!‘影子’总是神出鬼没!"潘汉年向延安总部汇报情况以  相似文献   

5.
南口战役是七七事变后中日两军首次大规模军事角逐,堪称20世纪山地攻防战之经典,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军在南口至张家口这条轴线上部署板垣征四郎、东条英机两大军事集团,在南口、独石口、张家口三口呼应作战,运用右翼牵制、正面强攻、左翼包抄、重兵打援、远程合围、东西对进等战术。中国军队则重派系权衡、轻军心整合、战场指挥不顺,重闭门计划、轻前线实际、战场执行力不强,重战术指导、轻战役指挥、战场协同不力,重阵地防守、轻机动出击、战场主动权不保。南口战役虽然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结束,但是,攻守双方在战略战术方面留下的经验与教训永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戴安澜(1904—1942),曾任国民党第十七军第七十三旅旅长、第八十九师副师长,第五军第二○○师师长。先后参加长城抗战和台儿庄、武汉、昆仑关等战役。1942年所部编人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在东吁保卫战中击毙日军第五十五师团等部5000余人。后在率部北撤回国途中遭日军伏击,受伤殉国。  相似文献   

7.
知识园地     
抗日战争中的四个关键战役淞沪战役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1937年8月13日,日军开始进攻上海,淞沪会战打响。淞沪战役中,中国军队共毙伤日军4万多人,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为华东地区大批工业设备的内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平型关大捷显示人民军队的力量。发生于1937年9月23日。这是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的首次胜利,共歼灭日军1000多人,击毁汽车近百辆,缴获轻重武器数百支。它表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抗战力量。台儿庄战役取得正面战场首次大胜利。1938年3月中旬,日军坂垣和矶谷两个师团,分东西两路…  相似文献   

8.
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山东省南部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重大战役,也是继平型关大捷后中国军队取得的又一次大捷。是役从1938年3月中旬开始,至4月初结束,历时近一个月。日军共投入第五,第十师团约3万人,中国军队共有20多个师约12万人  相似文献   

9.
正函谷关地处河南省灵宝地区,是中原通往关中并连接大西南的战略要隘,自春秋战国以来,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战后期,日军无论在中国战场还是在太平洋战场均陷入不能自拔的绝境,为挽救其失败的命运,做最后垂死挣扎,于1944年5月下旬实施"一号作战计划",发动豫湘桂战役。对峙函谷:中国军队誓死保卫大西南日军在第一阶段"河南会战"中击溃中国正面防御部队并一举攻占洛阳。同时又分路大举进犯。以第1军第69师团主  相似文献   

10.
卫立煌归来     
1948年初,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国内的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蒋介石政权日益不稳。在东北战场,国民党占领区缩小到长春、沈阳、锦州及附近十来个城市。第一任主帅熊式辉,因损兵折将,被蒋介石撤职;第二任主帅陈诚也连连败退,称病请求辞职。蒋介石无奈,只好把抗战后期曾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歼灭日军主力两个师团、一举打通中国与海外联系的中印公路的抗日名将卫立煌这张王牌打了出来。  相似文献   

11.
1938年,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在徐州地区,指挥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打了一个震惊中外的大胜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台儿庄战役。此役使不可一世的日军精锐第五、第十师团几乎全军覆没,大灭了侵略者的威风,大长了中国人的志  相似文献   

12.
南口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会战,但对中共中央有关战略决策也有重大影响。中共中央在南口战役展开前,先是同意开进察绥开展平绥线的作战,接着提议开进冀察晋绥四省交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战役展开期间,决定八路军全部开进恒山山脉,以此为依托向燕山山脉发展,钳制日军对南口的正面进攻,均因遭到国民党中央的拒绝和防范而未能顺利出师。战役结束后,中共中央思考"究竟华北哪些地方适合于开展游击战争",改变了洛川会议以恒山山脉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的决议,决定以太行山脉为中心,与管涔山脉、吕梁山脉、太岳山脉互为依托。按此,八路军有序开进,中共中央实现了以山西为中心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3.
<正>蔡炳炎(1902—1937),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任国民党陆军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一旅少将旅长,参加淞沪抗战。1937年8月24日,奉命率部抵达罗店设防。25日展,以一团兵力向占据陆家宅的日军第十一师团出击,攻占其前沿阵地。因日军援兵疯狂反扑,所部死伤惨重。中午12时,亲率一营兵力与日军反复冲杀。激战中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35岁。  相似文献   

14.
卫方湟安徽合肥人,1914年入学兵营,1917年被选派入孙中山卫队,任警卫团排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师师长,1931年任第十四军军长,抗战爆发后,任中国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在山西忻口地区与朱德率领的八路军共同对日作战,正是从忻口战役开始,卫立煌,朱德这两侠国共高级指挥官开始了长达20余年之久的友谊。  相似文献   

15.
1937年8月8日至26日进行的南口抗战,是七七事变后中日两军首次大规模阵地战,与同期进行的淞沪会战并列为北、南抗战的两个重心,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虽然未能参加此次战役,但自始至终都在关注战局,不仅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参战要求,还利用各种机会建言献策。中国共产党对南口抗战给予高度评价,深刻总结其经验教训,制定正确的抗战方略,为夺取抗战的伟大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1937年8月中国守军在居庸关附近进行的南口战役,迄今已过去了70年。70年,是一段并不短暂的岁月,然而这次英勇悲壮的战役,在14年抗战史上,仍闪耀着无比光辉,它  相似文献   

17.
1955年3月15日,对于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卫立煌来说,是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卫立煌一行巧妙地摆脱了国民党特务的盯梢和监视,终于离开寓居数年的香港,踏上了祖国大陆这片热土。从踏进祖国大陆的第一步起,就标志着卫立煌同蒋介石的彻底决裂。卫立煌的思想转折与1938年他的延安之行密不可分。 1938年2月,当时担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的卫立煌,正率领主力部队在太岳山区的韩信岭一带构筑工事,采取阵地战的方法,进行忻口战役之后的第二次阻击战。经过十余天的激战,日军没能从正面突破。但由于第一战区坚守…  相似文献   

18.
王乐飞 《世纪风采》2011,(1):33-36,18
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晋北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战役从1937年10月13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历时21天。中国军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一道新的长城,他们的浴血奋战使得穷凶极恶的日军板垣师团在21天内寸步难进,创造了中国抗日华北战场上最辉煌的战绩。  相似文献   

19.
未曾见面协同抗战 1937年9月,日军大举进攻山西,阎锡山紧急吁请蒋介石派兵增援。10月2日,蒋介石命卫立煌率军驰援晋北,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进驻军事重镇忻口,布阵抗敌。当时,中国军队在长达五六十里的忻口阵地先后投入99个团,统由卫立煌指挥,其中包括晋绥军、中央军、川军和八路军。卫立煌命令第二战区所属八路军三个师“对增援之敌负责阻击,对退却之敌相机歼灭”。  相似文献   

20.
正百团大战纪念馆(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狮脑山。1940年,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向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即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这次战役从8月20日开始,至1941年1月结束。我军先后出动105个团,约20万人,以正太路为破袭重点,在2500余公里交通干线上,拔据点,破铁路,炸桥梁,毁公路,给日军以重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